当前日期:

目录

对国家干部的管理,根据各级干部分属范围,分别由县委组织部和县政府人事局两个单位负责。对劳动力的管理,由县劳动局负责。
解放后,由于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加之每年输入的大学、中专毕业生,从1951年起,33年来,涡阳干部增加7倍。干部队伍的文化素质逐年有所提高。职工队伍来源于招工、复退军人、顶替,70年代期间,由于陆续建立新厂,至1983年,县境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已超过1万人。生产条件和劳保福利也得到较大的改善。
人事
〔机构编制〕
1956年,县设立编制委员会。为避免机构重叠,人浮于事,1957年,撤销采购局等5个机构。是年,为加强基层单位领导,紧缩县直机构的人员编制,由县下放至区12人,区和企业下放到乡101人,乡下放到农业社404人。1958年至1960年,管理紊乱,人员调动频繁,编制资料失散。据当事人回忆,人员编制大致如下:1958年至1959年,受“左”的路线影响,机构和人员编制增加;1960年至1962年,压缩机构和编制,1963年至1966年,大批干部抽调至四清工作队,各机构增调人员,以应付日常工作,人员编制相应增加.“文革”期间,机构编制失控。70年代下半期,又从知青中提干,至1979年统计,全县行政干部1157人,实有1362人,之后,由于机构增加,充入大中专毕业生、转业军人,1983年,全县正区级机构38个,编制1486人,实有1779人(其中,行政1296人),超编19.7%。编制比1979年增加28.5%,实有人数比1979年增加30.6%,
〔干部管理〕
干部分布1951年,全县计有国家干部899人。之后,增设机构,1957年计有国家干部3566人。1960年后,干部队伍精简下放,至1966年,全县计有5448人,比1960年减少848人。全县干部队伍中,以中、小学教师最多。自70年代起,经济、文化事业有所发展,工业、农水、财贸、文卫各部门的干部队伍逐步扩大。1973年,工业部门干部计151人,财贸部门干部587人,文卫部门干部144人,1981年,工业部门干部395人,财贸部门干部1259人,文卫部门干部448人,党政部门,1973年计有干部1039人,1981年减至718人。政法部门,自1980年加强建设,干部人数从1979年的191人,增至281人。1983年末,全县干部计6450人;
回族干部,1971年全县29人,至1982年计42人。
妇女干部,70年代初期,年人数在600人上下波动;1975年起突破700人。1980年增加至1000多人。
干部的文化结构,1980年前未作过统计。1981年,全县6534名干部中,高等学校毕业690人,中专毕业1477人,高中毕业870人,初中毕业2903人,高小以下594人。1983年,全县已没有高小以下文化程度的干部。
干部增减县内增加干部,主要来源于工人、农民、知青提干,大学、中专毕业生分配,转业干部及省内外调入。自1971年至1983年,全县增加3939人。其中提干813人,大、中专毕业生分配1298人。干部减少主要原因是退休、死亡以及调出县境。自1970年至1983年,计减少干部2700人。其中离、退休1740人,死亡213人,调出县境559人。1980年后,离、退休人数骤增,至1983年计1662人。
〔监察〕
1955年4月,设县审干办公室,专事审查干部。1952年至1983年,全县受处分的干部996人。其中,撤职211人,开除313人,开除留用110人,记过68人。
1962年,对自1957年反“右派”运动至1961年“整风整社”运动,受过批判和处理的干部进行甄别。5年来,受过批判和处理的干部计1516人,全部甄别平反800人,部分平反436人。
1978年,县内开始平反冤假错案。全县历年平反需要复查的案件3657人(包括不脱产干部),至1983年已复查结案的3570人(包括不脱产干部)。
1978年至1983年复查纠正冤假错案统计表单位:人

劳务
〔劳动就业〕
1968年起,全县共接收下乡知识青年7592人。其中,来自上海的1589人,来自蚌埠的608人,本县1988人。当时,采取编组和单身插队的办法进行安置。1970年后,省内外各企业,先后在知识青年中招收工人。下剩部分,自1979年起,在农村插队的未婚知识青年陆续回城待业。至1983年,县内计有城镇待业人员7469人。经阜阳行署及县计委批准,先后成立71个店组,建13个工厂,安置知识青年5456人。已婚知识青年,于1980年就地就近吸收为大集体单位的工人。
〔劳力调配〕
“文革”前,工人调配,按照定额定员编制,根据工人本人和单位需要与否的实际情况,由劳动部门直接派进调出。具体手续由劳动部门办理。“文革”期间,劳力调配工作由县生产指挥组掌握,具体手续由劳动局办理,1977年5月至1978年6月,工人调配审批权限由县计委掌握,劳动局具体办理手续。1978年起,工人调配的审批权限由劳动局掌握。但联系过程中,需经由各部、委、办、室同意后,方转由主管部门到具体单位逐级办理。
1976年至1983年全民所有制职工增减情况统计表单位:人

1981年前,全县共使用农民工2010名,根据省发(81)64号通知精神,县于10月5月布置动员清退工作。截止1981年12月底,除报经省政府批准留用120名生产技术骨干和因占地使用的农民1221名外,其余全部清退。
〔工资劳保〕
职工工资,根据行业可分9大类。34年来,因企、事业机构不断增加,新职工数不一,其月平均工资变化无规律。但旬平均工资较高的有两大类别:“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金融”。其年份月平均工资为:
国家机关、人民团体、金融单位
1950年至1983年几个主要年份月平均工资表单位:元

月平均工资较低的有两大类别:“农林水气”、“商业饮食服务”,其主要年份月平均工资见下表:
1950年至1983年几个主要年份月平均工资表单位:元

对劳动工资管理,采取如下办法:建立工资基金审核支付制度。职工工资每季度审核一次,季中发生增减,及时审核,及时办理新招学员工、退伍安置军人的转正定级和再定级工作。
在兼顾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党和国家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959年至1981年进行多次工资调整,1971年后,调整工资的次数、人数、月增资额如下表。
1977年至1983年调资情况统计表
企事业单位的奖金,1965年,以工资总额的百分比计算。其中,重工业为了%至9%,轻工业为5%至7%,商业、粮食、供销为5%至7%。1966年上半年,试行附加工资,“文革”开始后取消。1969年,恢复附加工资。1978年,按照国务院(78)90号文件规定,在工业、基建、商业等产业中推行奖励制,按工资总额的10%计算。1981年,根据国务院(81)10号文件精神,结合涡阳实际情况,企业按12%提发,并相继推行计件、浮动、奖励工资制等。
福利费,1958年前后,以工资总额的2%至5%提取,由人事组织部门和单位分别管理。按照困难大者多补助,困难少者少补助的原则,评发到人。1963年,按照职工工资总额提取2%至5%的标准。计提取福利费17500元,加上省拨专款19000元,计36500元,共补助765人,人均竹元。其中,定期补助12人,903元;补助病号住院生活费2人,170元。
1977年至1980年8月,每个行政于部提取15元3角6分,下拨所在单位扣留4元5角6分,作为调剂使用。1981年,每年度每个行政干部福利增加到18元,下拨11元,扣留7元统一使用。下拨福利费,70年代前,由单位集体评议,按等级补助给少数困难者。70年代中末期,由于多次工调,工资差距缩小,加之物价稍涨,一致采取平均分配方法。
遗属补助,在执行中,一般就文件规定的最高指标。1977年至1983年,全县计划补助435户,1365人。
劳动保护,每年冬、夏季,县组织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检查,以锅炉房和仓库部门为主。同时,开展对基层单位的防尘消毒、防暑降温、防火防冻、防滑、防倒塌、防霉烂的教育。劳保用品发放,县内各企业按各工种、行业规定发放。唯营养费,集体企业每月要比国家规定低2至4元。
上一篇:民事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