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基督教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牧师孙子彬受美国圣经会怀远差会委托,在县城新民街建小礼拜堂8间,发展教徒。开始,仅有田子贞等数名信徒。星期日上午为大礼拜,由牧师讲解《圣经》、教义和教规,或由教徒讲述“亲身经历”劝人信主。会上唱赞美诗,作祈祷。星期三、五为小礼拜,教徒家遇有灾难,牧师代为祷告,祈求上帝赦免。教徒死后举办“追思礼拜”。每逢作礼拜先向教徒收捐(奉献)。入教要受洗礼。每年举办一两次“圣餐”(吃面饼、饮葡萄酒)。清宣统二年(1910年),美国传教士罗炳生在移村、双涧设基督教分会,以工代赈开挖潘沟、华洋沟,借机传教。民国5年(1916年),全县教徒男102人,女27人。民国6年,县城教会创办“含美小学”。学生每日早饭后作“小礼拜”,牧师讲“圣经”,学生读“圣经”,附设语文、数学等学科。星期日“大礼拜”师生全部参加,毕业后学生大部分 成为教徒。民国14年,全县教徒143人捐款,将原教堂改建成大型福音堂5间,住房38间。范集、王集、小涧、岳坊等处先后设分会。次年,双涧基督教分会开办学校,开设《马可福音》、《马太福音》、《约翰福音》和《三字经》、《五经》、《四书》等课程。作礼拜时用留声机(群众叫“洋戏”)放圣歌,师生同唱。民国30年,全县教徒383人。民国36年,增至633人。教会附设小型医疗室、育婴堂。
1950年,全县教徒145人。长老孙子彬呈文,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改称“中华基督教蒙城分会”,发表《革新宣言》,提出“破除迷信,改良社会,勤于劳动,积极生产,自治自理,节约建国”的办教宗旨。1956年,成立“蒙城县基督教三自(自传、自治、自养)爱国运动委员会”,教徒增至800余人(未经洗礼)。“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被占用,教会活动中断。1978年后,政府落实宗教政策,教会重新开展活动,吸收教徒。1983年,全县登记教徒8000人,组建“蒙城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筹备小组”,制订《爱国公约》和《教徒守则》。城关教堂重新开放,教徒在此集会欢度圣诞节。1984年,开放三义、板桥两处宗教活动点,另设“家庭聚会点”50多处。1985年,在册教徒增至万余人,主要分布在三义、立仓、楚村、板桥、双涧、城关等地。县城基督教会房地产全部退还。县政府对教会执事张仁恩每月补助生活费40元,医药费2.5元。吸收教徒1人为县政协委员。
天主教
清光绪八年(1882年),法籍神甫白逢清在立仓黄隆集建天主教堂,传道布教,后为意大利神甫接管。光绪十一年,篱笆乡人茆宗先会同法籍神甫禄世道在该乡茆窝建天主教堂,属太和县法籍神甫卞良弼兼管。光绪十四年法籍神甫翁绍基,光绪二十七年法籍神甫祁世忠先后来此,建大型礼拜堂7间和女教堂一所,住房32间,发展教徒200多人,修女2人(当地人)。设小型医疗室。创办小学,专收教徒子女,由教会供应衣食,《圣经》为必修课,另设语文、数学等课程。民国初年,两位意大利传教士在县城火星庙街(文明街)北头路西置房10余间,筹建天主教堂未果,转入阚疃(属利辛)。民国25年,茆窝教会并入阚疃教会,除一座教堂外其他建筑均拆除,教堂后面尚存有祁、翁两神甫之墓及其墓碑。抗日战争时期,黄隆天主教堂创办学校,解放战争中更名为“普忠学校”,建国后意籍神甫回国,当地政府在此开办“黄隆小学”。
上一篇:第二节 道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