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
民国30年(1941年)上半年,县设立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筹备处。民国35年春,成立三青团蒙城分团部委,配主任、书记各一人,内设总务、组训、宣传三股,外设青年诊疗所、凯声艺术团、青年服务处。团员820人,主要是中学生集体入团,最小的12岁。民国36年,新发展团员352人,全县团员1513人,划8个区队,23个分队。其中骨干73人(本籍55人,外籍18人;分团级13人,区队级22人,分队级38人)。次年1月1日,三青团分团部与县党部合并,原主任任副书记长,书记任副秘书,其余职员一律裁撤,下级组织与团员不变。6月,县城解放,组织解体。
青年抗敌协会
民国27年(1938年)3月,在涡北香山庙小学成立“第五战区青年抗日救国团蒙城分团”(简称“青救团”)。11月,30名青年在县城丁祠堂召开大会,青救团改名“青年抗敌协会”(简称青抗会),邵光任理事会主任。民国28年5月,开始接受中共蒙城县委的直接领导,扩大组织,增设集镇分会,发展会员1000多人。创办《大家看》、《前锋报》等报纸,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宣传抗日救亡。在城乡创办抗敌小学20多所。挑选会员30多人,组成安徽民众动员委员会第十六委托工作团(团长邵光)。演唱《放下你的鞭子》和“抗日小调”等文节节目。臧克家、姚雪垠过蒙,为青抗会捐款题词。秋,青抗会筹建“大同书店”,在县城黉巷口开业,经营文具、纸张和马列主义书籍,并为新四军购买药品纸张,成为青抗会和中共党组织秘密联系的场所。冬,国民党白色恐怖加剧,青抗会骨干60多人转移到豫皖苏边区革命根据地。民国29年春,国民党当局查封大同书店,青抗会解体。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民国22年(1933年),组建涡蒙县共产主义青年团,书记戴天强(兼)。民国23年春,发展团员30人。在中共涡蒙县委领导下,开展学生运动,发动青年参加扒粮斗争。秋,团组织解体。1949年9月,中共蒙城县委选派一批青年党员干部,筹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蒙城县委员会。10月健全了各区团委会。积极协助党组织发动青年参加反匪、反霸,维护社会治安。1951年,各级团组织培训团员参加土改,开办民校。教歌舞、排戏,建读报组、图书室。1953年,对团员青年进行总路线、新团章教育。1954年夏季,发动团员、青年积极参加防汛排涝、救苗补种。开展青年业余文艺活动。1955年,开展共产主义教育及扫盲学习。武桥乡团支部创造“三上”(课余上、串门上、黑板报上)等扫盲方法,受到团中央的表扬。1956年,1.28万名团员带头参加农业社,占农村团员的99%;3035名团员担任社干,占全体社干的13.4%。1957年5月,根据全国第三次团代会会议决定,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1958年9月撤区建社,成立各公社团委,发动青年培植“高产田”。1961年9月建区划社,各区同时成立团委。1963年,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及生产经验。三义公社三义大队团支部书记魏秀清,修理大小农具36件,节约资金1000余元,受到团省委奖励。1965年,开展学习毛主席著作活动,建立学习小组2851个。1966年,团组织瘫痪。1969年4月全县撤区建社,各人民公社陆续建立公社团委。1971年,恢复共青团蒙城县委员会。1975年1月全县撤社建区,1976年1月各区委成立后,配1名干部负责共青团工作。1978年,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队)”活动,评出突击手157名,突击队15个。1981年,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五讲”是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是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环境美。“三热爱”是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学雷锋、树标兵”,“文明礼貌月”活动。24万名青年参加。清理搬运垃圾近万车,平整道路987条,填平污水沟1760条,疏通下水道150条,植树170万棵,种花草5500盆,育苗1928亩,建花池126个;建立“青年之家”、农村图书室470个。1982年,组织532个包产助耕队,帮助烈、军属和五包户克服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各级团组织普遍开展“合格团员教育”和“创先进团支部”活动,评出优秀团员308人,先进团支部79个。组织团干、少先队辅导员到扬州、安庆等地参观学习。1983年共青团发动青年捐献救灾款2000余元, 粮票15000斤。制冷机厂团总支成立8个兴趣小组,开展读书活动,效果显著,被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读书先进单位”。1984年2月,开展“一团两户一体”(勤劳致富报告团,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团办经济实体)活动,戴光友等6人组成勤劳致富报告团,到各区、镇巡回报告。成立“青年两户协会”,印发《蒙城青年两户信息》,受到省、地表扬。全县青年专业户和科技示范户1.6万户。3月营建“青年林”300多亩,四旁植树107万棵。吴圩乡青年赵思华被中央绿化委员会、共青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年绿化祖国突击手”。范集乡青年戴光友科学植棉创高产,团中央命名为“全国农村青年学科学用科学标兵”。庄周乡青年马冠军加工酱色致富后不忘他人,团中央命名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团县委被团省委评为先进单位、被团地委评为红旗单位。1985年,全县设11个团区委、1个镇团委、1个白杨林场团委,发展团员近万名,向中共党组织推荐200多名优秀团员入党。评出先进区团委2个、乡团委16个。开展“英雄在我心中”和“向范永民同志学习”的活动。授予白杨林场机务队团支部等20个单位为新长征突击队称号,125人为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受团省委表彰的新长征突击队3个,新长征突击手11名。
附:历届团员代表大会
1951年2月在蒙城中学(现蒙城一中)召开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蒙城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书记岳林。
1953年2月19日至23日在福音堂召开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蒙城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51人,列席70人。王道传在大会上做工作报告。大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领导,继续加强抗美援朝、互助合作、丰产竞赛、民兵工作、宣传贯彻婚姻法等项工作的决议。大会选举产生了17人组成的蒙城县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届委员会。副书记王道传主持工作,后丁广居任书记。
1957年5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更名为“共产主义青年团”;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蒙城县委员会为共产主义青年团蒙城县第二届委员会。
1957年12月21日至24日在大戏院召开共青团蒙城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有311人。丁广居作《关于五七年工作总结和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大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建立团课制度、开展农村扫盲运动、兴修农田水利、在工厂企业机关职工中开展争当先进工作者运动等项决议。大会选举产生了19人组成的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全委会选举常委7人,书记1人。
1959年11月15日至21日在大戏院召开共青团蒙城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参加会议代表300余人。王立中作《关于五九年三个季度的工作总结及今冬工作》的报告,大会通过了大战河网化、积肥造田、大搞绿化、加强团的组织建设、加强少年先锋队等项决议。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四届委员会。由副书记乔德茂主持工作。
1963年6月26日至30日在县党校召开共青团蒙城县第五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410人。陆乃彬作总结报告,大会通过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等五项决议,选举产生第五届团县委和出席省团代会代表。由副书记陆乃彬主持工作。
1971年9月18日至20日在电影院召开共青团蒙城县第六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594人,列席50人。县委书记王英作了《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为把共产主义青年团建设成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而奋斗》的工作报告。大会通过了努力活学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狠抓阶级斗争不转向,加强民主集中制,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等项决议,大会选举了由34人组成的共青团蒙城县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全委会选举常委13人,书记王英。
1979年1月12日至15日在县委礼堂召开共青团蒙城县第七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657人。曹汉周作《极大地振奋青年的革命精神》的工作报告 。大会通过了《共青团蒙城县第七次代表大会关于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的决议》,选举产生了由24人组成的共青团蒙城县第七届委员会,第一次全委会选举常委9人,书记曹汉周。
1982年5月9日至12日在县委礼堂召开共青团蒙城县第八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00人。汤玲作《团员、青年争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先锋》的工作报告。大会通过《关于深入持久地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决议》,选举产生了39人组成的共青团蒙城县第八届委员会,第一次全委会选举常委9人,书记汤玲。
1985年12月10日至11日在县委礼堂召开共青团蒙城县第九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268人。汤玲作《团结奋斗,创新求实,为实现“七五”计划再立新功》的工作报告。大会审议通过了“工作报告”,选举产生由37人组成的共青团蒙城县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全委会选举常委9人。书记1人。
童子军
民国32年(1943年),中、小学推广童子军训,穿统一的制服,军训不及格者不能升级。民国35年4月,修正中国童子军团章程,年满12岁在校学生经家长许可,依童子军登记办法申请登记,加入童子军。6—9人组成一小队,二 小队以上组成一团。10月10日,在城南飞机场举行中小学童子军大检阅,检阅学生1948人。民国37年,县城解放,童子军解体。
少年先锋队
1951年,中、小学建立少年儿童队,1952年,发展队员9842人。1953年改为“少年先锋队”,佩戴红领巾。各校分设大队、中队、小队。大队、中队辅导员分别由团县委、团区委聘请学校领导及教师兼任。队员增加到2.48万人。1953年后,开展“为祖国好好学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活动。1958年3月,组织参加扫盲、除“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 )、讲卫生、种植、饲养活动。1963年,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好人好事不断涌现,蒙师附小先队员用平时节约的钱,购买24打铅笔支援灾区。1965年,试建农村少年先锋队组织。1966年,改为红小兵。1977年后,正名为少年先锋队,开展“学雷锋,创三好”、“五讲四美三热爱”、“我为红领巾添光彩”活动。举办“我爱祖国诗歌朗诵会”、“振兴中华读书演讲会”。1980年,开展“守纪律、讲文明、懂礼貌”活动。在少儿中开展歌咏比赛。1981年,“六一”期间,团县委主持县城小学举办两操(课间操、眼保健操)比赛及儿童画展。动员有关部门为青少年教育捐款2709元。全县小学开展“争戴小红花”活动。407所小学,班班有红花专栏,校校有红花园地。暑期,组织全县优秀辅导员18人,到青岛等地参加夏令营活动。1983年,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做好事、送温暖”活动,建立学雷锋小组1.09万个,净化、绿化、美化学校环境,做好事17万人次。受地区表彰的“三好学生”80人,辅导员8人,受省表彰的优秀辅导员1人。1984年,做好事126万人次,“六一”儿童节,团县委组织县城1000余名少先队员大检阅。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