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缝纫
民国以前,服装用手工缝制,工效低。民国5年(1916年),徐金山(湖北人)和宋孝堂两家缝纫店(在南大街)首次使用脚踏缝纫机。民国15年,县城缝纫店增至11家,30人从业。民国29年,三义、双涧等集镇缝纫店相继使用缝纫机。民国35年,国民党县党部成立社会服务处,内设缝纫部,有缝纫机10台,职工17名,开业一年关闭。
1955年,县城成立服装生产互助组。次年,转为服装社。1958年,改称服装厂,设北大街,职工41名。1977年改名皮件服装厂。迁涡河路西段新址。厂区1.5万平方米,厂房1万平方米。职工112名,年产值122万元,纳税6.2万元。1984年,从日本购进西服生产流水线设备一套(分裁剪、整烫、缝纫三部分),511台(件),其中工业缝纫机80台,占用资金127万元。因西服销路不畅,暂停生产,机器封存。1985年,县城有服装厂4家(集体企业),职工385名,生产服装34.36万件,产值153万元。乡镇服装厂2家,城乡个体户约220家,从业1000余人,产值约187万元。
皮革
民国期间,县城三家制革作坊,手工操作,加工毛皮,生产车马挽具。
1955年,成立皮革生产互助组。1958年,升为国营皮革厂。1964年,经整顿后,和城关鞋厂合并为集体企业,改称皮革制鞋厂,厂址设南大街,职工25名,下设制革和制鞋两个车间。1973年,厂迁至涡河路西段,增设皮件车间。生产的皮手套、皮箱,远销加拿大和美国。1983年,厂分四家:皮革厂、皮件服装厂、制鞋厂、童装厂(现名惠森工艺服装厂)。各自单独核算。1985年,皮革厂更新设备,提高工艺,产值达30万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