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纺织
本县向以土纺土织为主,冬闲时,是农村多数家庭副业。民国时期,洋纱输入,县城出现手工织布作坊。民国17年(1928年),李月仁在县城中大街创办毛巾厂,有手摇织机6台,使用洋纱,年产毛巾约6900打(每打12条)。民国23年,西北军退伍军人吴成襄、张保仁、刘秀成和宋秀成用退伍费3000银元,在马道街和二郎庙街开办四家织布厂。四厂约有脚踏铁木机20台,雇工30名,每人每天织条子布一匹。民国26年,县城有丝店30多家,百余人从业。其中刘记天祥号丝店有手摇机8台,雇工20名,生产罗底、包头(头巾)、花线、洋绉(绸子布)。年产值7000银元。民国37年,县城有织布厂3家,从业人员24名。毛巾、袜子、线帽等织造铺(店)100多家,300余人从业。
1951年,24家私营纺织户组成联购联销理事会,62人从业,计有脚踏铁木机30台,木机6台,针织机8台,木制搅丝机2台。生产大白布、格子布、袜子、丝线、罗底,年产值16万元。1957年,联合成立棉织厂,职工128名,在解放街租房生产。1965年整顿后,有职工58名。1980年11月,迁西关外建厂房2200平方米,机械化生产。1982年,生产各色布86.78万米,产值100万元。1985年,产各色布101万米,针织品7吨,产值198.7万元,纳税8.1万元。有职工231名,其中管理人员24名,科技人员4名,女职工144名,退休职工35名。
另有乡办针织厂4个,村办丝绸厂1个。年产值计41万元。
印染
建国前,县城有染坊14家,50多人从业。春秋旺季,日染白土布100多捆(每捆10块,每块6—7米)。各集镇均有染坊,以染蓝色为主。印染的花布,图案古朴、美观大方。1955年,县城12户染坊联营,职工25名,年产值2.5万元。1962年,商业局服务公司建洗染厂,来料(白土布)加工,染蓝、黑二色,年产值0.8万元。1981年改为漂染厂,有长锅3口,2吨锅炉、烘干机、拉幅机各一台,半机械化操作,来料加工成各色布。职工45名。1983年,购进原坯布加工印染后自销。1984年,印染灯芯绒布128.27万米,产值312.46万元,上交税金10万元,获利11.56万元。1985年转产,改为绒布厂。当年末投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