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采种
明清时期,桑、槐、椿、榆、楝等树苗多为野生移栽,杨、柳等树人工扦插成活。民国4年(1915年)县知事汪篪创办种植研究会,在城南关苗圃,用桑果育苗示范。民国25年,县农技推广所及苗圃,采中槐、侧柏、苦楝种子3.5斗。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设立林业机构,推广采种育苗,除发动群众采集乡土树种外,大量引进优质速生树种试验推广。1956年引进龙眼葡萄条3000根,核桃种2500公斤。1957年引进水蜜桃1800棵。1961年引进山西核桃种34公斤、大官杨种条1.1万公斤交佃湖林场育苗造林。1963年引进河北省邢台元枣种1000公斤,凤台芦竹1.5万公斤。1971年引进河南兰考泡桐根10万公斤。1972年又引进100万公斤。1973年引进大官杨种条50万公斤。1980年引进川楝种子4000公斤。1981年引进刺槐种子2.5万公斤。1984年引进紫穗槐种子3250公斤、川楝1880公斤、侧柏300公、冬青355公斤。
育苗
民国4年,在城南关设立苗圃,推广种子育苗。民国25年,县设苗圃一处,用种子育中槐、侧柏、苦楝苗木1.7万棵。民国26年,18个乡建立苗圃,育苗15.8亩,出圃树苗4.5万棵。
1953年县农林部门在小涧红城辟地300亩,建苗圃,育乡土树苗,引进果树种籽育苗。1955年出圃苦楝苗2万株,葡萄苗3000余株。1959年全县14个人民公社建立园艺场,占地9万亩,育苗950万株。1962年,公社园艺场平调的土地退田归生产队,毁林种粮使苗木受到严重的损坏。1964年社队集体育苗仅有87亩,国营林场苗圃育苗179亩。1973年进行农田林网化建设,县人民政府下达各公社育苗任务,全县累计育苗7.6万亩,出圃杨树,泡桐苗600多万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苗圃。1981年始,生产队与农户签订育苗合同,育苗由农户经营,林业部门提供化肥和技术。全县有育苗3亩以上农户190户,1亩以上的1000多户,吴圩乡赵思华1982年试用泡桐借光增温催芽移栽成功,第二年出圃苗高2—3米,用同样方法育川栋,一年苗高2.8米,他每年育苗10亩以上,1985年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绿化祖国的突击手。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