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组织
1927—1934年间,县境内王老人集、马店集、牛拐湾、胡集、蒋疃、张村铺等地,相继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配合全国土地革命战争形势,发展革命力量,开展革命斗争。
王老人集党支部1927年2月,王老人集(亦称王人集,原属阜阳县地)地区的青年学生李怀恩、邓万益、邓绍尧、邵有莲等人在阜阳丽泽中学和蚕桑学校读书时,经中共阜阳临时支部负责人周传业、吕浩汝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暑假回乡,成立中共王老人集党小组,有党员6人,李怀恩任组长,后发展王如昆、邓子建、刘慎修等10余名党员。1928年2月,成立中共王老人集党支部,李怀恩任书记,属中共插花区委领导。3月李怀恩调行流工作,邵友莲任书记,支部委员有邓万益、邓绍尧。党组织建立后,即发动农民成立农民协会,有会员380余人,邵友莲任农会主席。1929年4月9日,中共皖北特委组织皖北土地革命大暴动(史称阜阳“四·九”暴动),王老人集农民协会会员组成农民暴动队参加暴动,4月12日暴动失败,李怀恩被捕,邵友莲、邓万益、邓绍尧、陈奎清等人转移外地,有的歇手不干,党支部的活动停止。
马店党支部1927年秋,马店青年张耀祖经中共阜阳临时支部负责人周传业、吕浩汝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马店集以开丝烟店为掩护,秘密发展党员,成立中共马店党小组,有党员3人,张耀祖任组长,属中共阜阳临时支部领导,在马店周围组织农民协会,发展会员2000余人。1928年2月,成立中共马店党支部,有党员6人,张耀祖任支部书记,李霞年、马澄波为支部委员。1928年4月9日阜阳“四·九”暴动,马店农民协会会员组成暴动队,在插花庙的车寺一带集结待命,暴动失败,党支部继续坚持秘密活动。由于敌人打入农会内部告密,同年4月28日夜,插花反动民团头子李显宗派人将张耀祖杀害。支部遭到破坏,活动停止。
牛拐湾党组织1928年秋,在江口集(属颍上县地)帮工的牛炳顺、牛炳才、牛应田,先后经中共颍上区委交通员陈翠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返回家乡牛拐湾(今胡集区板集乡),建立中共牛拐湾党小组,组长牛应田。1929年6月,中共颍上特支干事会成立,决定以牛拐湾党小组为基础,成立中共牛拐湾党支部,先后由姜广春、李佑臣任支部书记。1933年春成立中共牛拐湾区委员会,辖牛拐湾、李楼园、牛大庄、牛小庄4个党支部,共有党员42人,牛炳才任区委书记,牛应田、牛应举为委员。1934年10月中共寿县中心县委遭破坏,组织部长钱梦启被捕叛变,11月,牛拐湾地区党组织遭到破坏,活动停止。
孙大庄党支部1931年4月,中共凤台县钱家庙区委书记钱梦启,在胡集(原属阜阳县地)一带以教书为掩护,秘密发展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经过半年多的工作,孙保敏等3人由钱介绍入党,成立胡集党小组,隶属中共钱家庙区委刘楼党支部领导。1931年11月24日中共凤台县委领导黄坝子(今属颍上县地)农民起义失败,胡集党小组遭破坏。1932年10月,中共皖北(寿县)中心县委派钱梦启恢复颍上、凤台党组织,同时恢复胡集党小组和农民协会组织。1933年春,中共颍上县委书记姜磐石召集党员成立孙大庄党支部,有党员5人,孙保敏任支部书记,直属中共颍上县委领导。1934年10月钱梦启被捕叛变,11月孙大庄党支部遭破坏,一些党员被捕自首,一些党员外逃,活动停止。
蒋疃地区党组织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共产党员戴天强返回家乡蒋疃(原属蒙城县地)开展革命活动,先后介绍戴华文、陆迪君、韩子英、王挺贤等6人入党,同年4月成立中共蒋疃党支部。同年4月19日太和县革命暴动失败,太和县地下党员田会川、李黑等转移到蒋疃,加入蒋疃党支部,田会川任支部书记。同年8月分别建立中共戴庄、韩大庄党支部,支部书记分别为戴华文和韩佩礼。1933年春成立中共蒋疃区委,陆迪君任区委书记,共有党员45人。1934年10月钱梦启被捕叛变,11月蒋疃地区党组织遭破坏,活动停止。
张村地区党组织1932年4月19日太和县“四·一九”暴动失败后,太和县地下党员孙清士、傅焕之等转移到张村一带,发展理发工人高玉和入党,在高玉和的串联下又发展党员10余人。同年4月成立中共小于庄党支部,孙清士任支部书记;6月成立中共小杨庄党支部,杨怀珍任支部书记;7月分别成立中共王营子、大杨庄党支部,支部书记分别为王建章和杨保珍。1933年春成立中共张村铺区委,高玉和任区委书记,共有党员36人。1934年10月钱梦启被捕叛变,11月张村地区党组织遭破坏,活动停止。
(二)解放战争时期党组织
1947年5月至1949年9月,县境分属中共阜北、阜阳、阚疃、蒙城、凤台、涡阳(涡南)县委,先后建立17个区委,对建立和巩固地方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共阚疃县委员会1947年11月,豫皖苏军区第六分区进军涡南,于23日夜袭阚疃(原属凤台县地),歼灭国民党凤台县1个保安中队,开辟阚疃和佛镇集为中心的活动区域。12月26日,中共豫皖苏第六地委决定以阚疃集为中心在阜北、涡阳(涡南)、蒙城、凤台、颍上5个县的边缘区,建立阚疃县。1948年1月3日,刘道诚、杨金辉带领16名干部,在六分区十一团1个连的护送下,由阜北县苗集出发,于3日拂晓到达阚疃集东的三里王庄,就地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成立中共阚疃县委员会和阚疃县民主政府。王新成任县委书记(1948年3—6月),刘道诚、杨金辉、夏冰流先后任副书记。县委下设组织部,部长姬玉甫。下属4个区委员会:阚疃区委,邹允芳、胡成功先后任副书记;佛镇区委,陶兴瑞、袁恒文先后任书记;陶集区委,曾涛任副书记;李集区委,陶兴瑞任书记,查慰民任副书记。全县共有中共党员75人。1949年2月,撤销阚疃县所辖区域复属原建制县,所属4个区委亦撤销。
中共王老人集区委1947年11月成立,隶属中共阜北县委员会,林远声、王抗、王炳荣先后任区委书记,冯雪、李云亭先后任副书记。1949年2月撤销阜北县,复属阜阳县。
中共王市区委1947年12月成立,隶属中共阜北县委员会,张涛、李贞先后任区委书记,刘连明任副书记,1949年2月撤销阜北县,复属阜阳县。
中共朱集区委1948年4月成立,隶属中共阜北县委员会,刘连明任区委副书记。1949年2月撤销阜北县,区委随之撤销,并入王市区。
中共马店区委1948年5月成立,隶属中共阜北县委员会,李守仁、朱育民先后任区委书记,巩水波任副书记。1949年2月撤销阜北县,复属阜阳县。
中共张村区委1947年11月成立,隶属中共涡阳(涡南)县委员会,程亚民、曹林先后任区委书记,王传义、邵华先后任副书记。1949年2月撤销涡阳(涡南)县,复属涡阳县。
中共江集区委1948年5月成立,隶属中共涡阳(涡南)县委员会,李魁三任区委书记,吴保勤,王传义任副书记。1949年2月撤销涡阳(涡南)县,复属涡阳县。
中共刘集区委1948年5月成立,隶属中共涡阳(涡阳)县委员会,祝兆民任区委书记,李加干任副书记。1949年2月撤销涡阳(涡南)县,区委随之撤销,并入阎集区。
中共蒋疃区委1948年3月成立,隶属中共涡阳(涡南)县委员会,刘庆文任区委书记。1949年2月撤销涡阳(涡南)县,区委随之撤销。
中共阎集区委1948年5月成立,隶属中共涡阳(涡南)县委员会,刘文致、陈登祥先后任区委书记,李加干任副书记。1949年2月撤销涡阳(涡南)县,复属涡阳县。
中共高皇区委1948年6月成立,隶属中共蒙城县委员会,岳林任区委书记。1949年2月并入望疃区。
中共望疃区委1949年2月成立,隶属中共蒙城县委员会,邵秀章、程洪森先后任区委书记,杨玉林、岳林、马天才先后任副书记。
中共阚疃区委1949年2月成立,隶属中共凤台县委员会,袁恒文任区委书记。
中共展沟区委1949年2月成立,隶属中共凤台县委员会,胡成功任区委书记。
(三)中共利辛县委员会
中共利辛县临时委员会1965年5月27日,中共阜阳地委决定由白镜清、武志贤、赵建章、许乃胜、杜默、许英6人组成中国共产党利辛县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共利辛县委),白镜清为书记,赵建章、许乃胜、李明、武志贤为副书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1967年初,党的各级组织陷于瘫痪状态,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多数被揪斗。1969年12月31日,经中共阜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批准,成立中共利辛县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行使原中共利辛县委工作职权,章佩禄、许英先后任核心组组长,于福山、黄焕民任副组长。核心组成立后,开始恢复党对各项工作的领导,1970年1月着手整顿、恢复和重建各级党组织,经过3个月的艰苦工作,新建20个公社党委、244个大队党支部,县、社直部分单位亦重建党支部。各级党组织的恢复、重建,对克服“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无政府、无组织状态,领导广大群众“抓革命,促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召开利辛县第一届党代会奠定了基础。
中共利辛县第一届委员会1971年5月7—9日,召开中国共产党利辛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645人,选出县委委员39人、候补委员5人,组成中共利辛县第一届委员会。1971年5月后,县委继续加强对各级党组织的整顿、建设,1971年底,全县基层党支部已恢复到440个,其中农村支部396个,城镇支部44个,各项工作基本上置于党的领导之下。1971—1976年,县委的主要工作路线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农业学大寨、推广柳西经验为中心,以巩固、发展农村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为主导,大力兴办农田基本建设和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也推行了左倾错误路线,在农村大批“资本主义”,大割“资本主义尾巴”,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1977年10月,中共安徽省委派出工作组,深入开展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揭、批、查工作,在各条战线上拨乱反正,基本上消除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的工作重心及时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解放思想,解除禁锢,实事求是,平反纠正一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冤假错案和历史老案,解脱在揭、批、查中受到牵连的干部,结束了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形成的“翻烙饼”的格局,使广大干部能予互谅互让,同心同德,心情舒畅,团结合作,把精力集中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1980年全县普遍推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工业、商业和其他战线全面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使全县经济有了迅速发展。1984年进行县级体制改革,大胆地把一大批知识分子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使干部队伍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有了很大改善。本届委员会历时14年,县委领导班子经过6次大的变动。1971年5月至1984年8月历任县委书记、副书记:
书记耿殿录(1971.5—1973.3);
孙邦昌(1973.3—1974.12);
孙永熙(1975.12—1979.2)
冯泉(1979.7—1981.12);
汪承秀(1981.12—1984.2);
夏光(1984.2—1984.8);
第一书记孙邦昌(兼,1974.12—1977.10);
甄培德(1977.10—1979.7);
第二书记肖国玺(1978.1——1978.12);
副书记孙邦昌(1971.5—1973.3);
黄焕民(1971.5—1973.3);
李少英(1971.5—1973.3);
田慰民(1971.5—1973.8);
于福山(1971.5—1973.5);
肖国玺(1973.5—1975.10);
耿殿录(1973.3—1975.7);
林尚文(1973.3—1979.2);
成振山(1973.3—1975.10);
赵月明(女,1973.5—1979.2);
张虎(1975.8—1978.1);
于友兰(女,1975.12—1976.4);
冯泉(1979.3—1979.7);
吕少元(1979.3—1981.5);
燕长修(1979.3—1980.8);
张开田(1979.5—1984.2);
倪凤彩(1979.5—1981.7);
周本启(1980.8—1983.6);
侯典清(1981.3—1984.2);
周承德(1982.6—1984.8);
张少三(1982.6—1984.2);
战胜军(1982.7—1984.2);
张朝仁(1984.2—1984.8);
汪朝贺(1984.2—1984.8)。
中共利辛县第二届委员会1984年8月7—10日,召开中国共产党利辛县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33人,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县委委员33人,候补委员4人,组成中共利辛县第二届委员会;选举中共利辛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1人。5月10日召开二届一次全委会,选举产生县委书记、副书记、常委。
书记夏光(1984.8—);
副书记张朝仁(1984.8—);
汪朝贺(1984.8—);
周承德(1984.8—)。
县委顾问侯典清(1984.8—)。
(四)中共利辛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1965年5月13日,中共阜阳地委指定以王化成等组成中共利辛县临时监察委员会,王化成任副书记。1966年5月至1973年,机构辙销。1974年县革命委员会增设监察小组,1976年8月县委组织部内设监察小组。1979年7月通过全委会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利辛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以下称“纪委”)委员8人,燕长修兼任书记,刘中平、徐升平任副书记。1981年7月至1984年8月曾任县纪委书记的有袁敬华、战胜军、武洗;副书记有薛凡林、亓刚。1984年2月,中共利辛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改称中共利辛县纪律检查委员会。1984年8月7—10日中共利辛县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利辛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1人,常务委员5人,武洗任书记,亓刚任副书记。1965年在全县开展面上“四清”运动,监察工作“以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路线的斗争为纲”,立案查处117件,涉及25名党员干部,受处分党员16人,其中开除党籍6人、留党察看5人、撤销职务1人、严重警告3人、警告1人。“文化大革命”10年,历经“清理阶级队伍”、“整党”、“一打三反”、“批林批孔”、“社会主义路线教育”运动,在全县共立案审查党员428人,其中有233名党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1976年4月以后,对悼念周恩来总理、为邓小平受诬鸣不平的党员干部,密搜细侦,实行白色恐怖,全县逮捕10人、拘留5人、批斗17人、隔离审查57人,其中有7人被判刑。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尤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彻底纠正左倾错误路线,开始对冤假错案的复查平反,至1984年末对“四清”、“反右倾”、“反右派”、“文化大革命”中定案处理的320件全部复查完毕,其中全错全平的130件,部分错部分平的190件;历史老案共108件,复查105件,其中全错全平32件,部分错部分平29件,维持原结论44件。1979年起,加强对党员党风、党性、党纪的教育,以《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为主要内容,利用“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训班、培训班等形式,使党员的政治素质普遍有了提高。同时加强纪律检查,对不听教育,违犯纪律的党员干部,则严肃查处,给以纪律处分。1979—1985年受处分党员336人,其中开除党籍62人、留党察看76人、撤销职务71人、严重警告46人、警告81人。在查处党员违纪案件中,注重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望疃区粮店营业员戴云英(女,党员)、合作社收购员李子孝等合伙贪污国库粮食655吨多,折款9万多元,涉及30多人,其中党员12人,已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严肃了党纪。
(五)县委工作机构
县委办公室1965年5月设立,1968年8月成立利辛县革命委员会,由办事组取代,1976年8月机构恢复。
组织部1965年5月设立,1968年8月成立利辛县革命委员会,政治工作组下设组织小组、干部小组取代组织部,1976年8月机构恢复。
宣传部1965年5月设立,1968年8月成立利辛县委员会,政治工作组下设宣传小组取代宣传部,1976年8月机构恢复。
农村工作部1965年5月设立,1968年8月成立利辛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取代农村工作部,1976年8月为农林办公室取代,1981年8月机构恢复。
统一战线工作部1965年5月设立,1968年8月成立利辛县革命委员会,政治工作组群工小组取代。1976年8月机构恢复。
工业交通政治部1965年10月设立,1968年8月成立利辛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取代。
财贸政治部1965年10月设立,1968年8月成立利辛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取代。
政法委员会1979年11月设立县委政法领导小组,1982年6月改为县委政法委员会。
农村经济政策调查研究室1977年10月设立,1981年8月并入农村工作部。
县委、县政府信访办公室1965年7月设立,当时称县委、县人委信访办公室。1968年8月成立利辛县革命委员会,改称革委会办事组信访小组,1976年8月改称县委办公室信访组,1981年5月改称信访科,1982年9月与县人民政府信访科合署办公,改称县委、县政府信访办公室。
中共利辛县委党校1970年1月设立毛泽东思想学习班,1976年7月改称中共利辛县委毛泽东思想学习班,1978年5月改称中共利辛县委党校。
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1981年4月设立。
党史工作委员会(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1981年11月设立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后改称党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打击经济犯罪领导小组办公室1982年11月成立处理大案要案领导小组办公室,1984年4月改称打击经济犯罪领导小组办公室。
老干部局1981年3月成立老干部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由组织部代管。1984年4月改称老干部局。
县直机关党委1976年8月成立。
(六)基层党组织
1965年末,全县有区委10个、公社党委54个、县直属机关党委1个、党总支7个、党支部640个,其中农村党支部530个。1969年撤区,全县置20个公社核心小组,1970年初改称公社党委。1972年增设西潘楼公社党委。1975年恢复区级建制,全县设12个区委、51个公社党委。1978年增设五里、陆小楼、刘营公社党委。1979年增设城关镇党委和董集、丹凤公社党委。1980年增设院寺公社党委。1983年体制改革,成立经委党委,公社党委改称乡党委,生产大队党支部改称村党支部。
1965—1985年党的基层组织统计表

(七)党员
早期党员今属利辛县境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有马店地区的张耀祖、王老人集地区的李怀恩、邵友莲、邓万益、陈奎清、邓绍尧,1927年2月于阜阳由吕浩汝、周传业等介绍入党。张耀祖回马店、李怀恩等回王老人集又介绍一些人入党,1928年马店地区有党员6人,王人地区有党员10人。1928年秋板集南牛拐湾人牛炳顺、牛炳才、牛应田在江口集经陈翠平介绍入党。牛炳顺等回牛拐湾至1934年先后发展党员39人。1931年4月,胡集孙大庄孙保敏,经钱梦启介绍入党,至1934年先后发展党员5人。1932年春,蒋疃地区戴华文、陆迪君、韩子英、王挺贤等6人经戴天强介绍入党,至1934年先后发展和太和转移来蒋疃共有党员45人。1932年4月,张村铺人高玉和经傅焕之、孙清士介绍入党,在高玉和串联下又发展党员10余人,至1934年张村地区有党员36人。
建县后党员1965年5月,随利辛县建制,将原属阜、涡、蒙、凤4县区、公社党委、支部及所属党员一并划属中共利辛县委管辖,连同调入利辛县工作的党员,到1965年底共有党员12355人,其中正式党员12333人,预备党员22人。至1985年全县有党员25482人,增加党员13127人。党员数量的增加,一是发展新党员8715人,二是军队转业干部、退伍军人中的党员,三是外地转入的党员。
发展新党员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新党员的对象、方法不尽相同。1965年5月至1966年5月,发展新党员的重点是各级要害部门和党的力量薄弱的单位,主要对象是贫农、下中农出身的优秀分子。“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党组织处于瘫痪状态,1967—1970年,发展新党员工作停止。各级革命委员会成立后,通过整党,重建党的组织,逐步恢复党的组织生活,1971年开始发展新党员。1971—1976年共发展新党员5820人。这个时期发展的对象重点是建立不起来党支部的生产大队和没有党员的生产队、工厂的班(组)、中小学、卫生所、商店等基层单位。一些地区出现突击入党现象,甚至有少数不按党章办事、不履行入党手续,致使一些不合格的人被接收入党,使新党员质量受到影响。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发展新党员按照上级分配指标,有计划地进行。1979年进一步明确:必须坚持积极慎重的、有控制的、个别的、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方针。发展的对象重点是党的力量薄弱的生产第一线和科研教育单位,发展方法是严格审批权限和放宽政审条件。1982年以后,发展新党员的重点是各行各业的知识分子、工交、财贸第一线的职工、农村中的“两户一体”(专业、重点户、经济联合体)和有文化的农民、干部、工人,一般应具备高中文化程度,农民应具备初中文化程度,基本上不发展文盲入党,注重审查“文化大革命”和中共十一届三中会以来的表现,对出身历史、社会关系的审查进一步放宽。1985年发展新党员1355名,其中大学文化程度123人,高中文化程度885人,初中文化程度339人,小学文化程度8人。
党员教育1965年5月至1966年5月,主要是加强党员党性和自身修养的教育,提倡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1966年6月至1976年9月“文化大革命”期间,先是对党员进行“三忠于”、“四无限”的教育,接着批判“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唯生产力论”,其后进行“基本路线”教育,始终贯彻“以阶级斗争为纲”。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员中进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育,动员广大党员参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组织党员学习《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学习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党员自觉抵制不正之风。1982年9月以后,教育党员认真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布的一系列重要文件,自觉的同党中央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的一致。
1965—1985年党员数量统计表

(八)统一战线
1965年5月,县委统一战线工作部从阜、涡、蒙、凤4县接收划拨的24名统战对象,经过考核有6人被推荐为县人民委员会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统战对象不同程度地受到迫害,有的被揪斗,有的被抄家;禁止宗教活动,强迫回民喂猪,郭楼清真寺被拆毁,阚疃天主教堂被侵占,两名天主教修女被遣返,使党的统一战线和民族宗教政策受到严重破坏。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逐步恢复统一战线工作。1977年起对右派、极右、拟似右派和右倾思想等受处理的316人,全部予以改正,其中恢复工作的225人,安排遗孤7人,办理离休退休43人,抚恤41人;恢复受株连户口、粮油关系59户、252人;清理出错划右派档案材料6682份。对阚疃天主教堂受损一事,县人民政府拨款4.7万元作为赔偿;王人宗教房地产作变通解决。对3户被查抄的86件财物,进行认真追查,追回26件归还原主,确实查无下落的,县人民政府拨款2000元予以补偿。对“文化大革命”中15人被停发、扣发工资57392元,于1984年一次全部补发到人。对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306人,其中政治平反34人,安置工作15人,办理离休、退休29人,领取生活费或年老无人扶养、经济收入低微给予定期生活补助91人。对在台(湾)人员亲属受株连的5人,全部予以平反纠正。1985年9月,成立县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郭楼回民村清真寺重建,使宗教活动恢复正常。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