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蓄水工程
1958年淮北地区大办小河网化。今属利辛县境重点地区江集区纪伦寨、望疃区李瓦房,挖成标准较高的小河网,遇涝能排,遇旱能灌。一般地区沿公路挖大沟、沿大路挖中沟、沿小路挖小沟,结果挖成不少只能蓄水不能排水的沟渠。为适应旱地改种水稻,村村平地打塘或沟底打塘。1958—1959年,在县境内高皇、张营、孔营、春店、阎集、张村、四庙、刘小桥、湾李、白庙、周寨、戴圩、郑沟、三里桥兴建小型蓄水涵闸(今已多数损坏拆除),1960年和1963年相继建成阚疃南闸和苏沟闸。1965年建县时,全县有500立方米以上蓄水塘2734面,正常蓄水量500万立方米;中型涵闸2处、小型涵闸13处,沟、河正常蓄水量500万立方米;总蓄水量1000万立方米,其中用于有效灌溉蓄水量300万立方米。建县后,相继疏浚治理一批河道、大中沟,蓄水量逐年增加。1976年干旱,全县新开挖、扩展水塘240面,塘坝蓄水量增加到1300万立方米,沟河闸蓄水量增加到5200万立方米,总蓄水达到6500万立方米。其中用于有效灌溉蓄水量4100万立米,经过多年水利建设,1985年有大型涵闸1座、中型涵闸、小型涵闸、灌溉引水闸各3座、防洪涵闸43座,控制长度387公里,正常蓄水量6270万立方米;容量1000立方米以上水塘464面,正常蓄水量285万立方米,总蓄水量6555万立方米,其中用于有效灌溉蓄水量4265万立方米。
(二)机电排灌站
机械灌溉站1965年有王人机械灌溉站1处,安装锅驼机2台、200马力,由于设备陈旧过时,1970年报废。1971年全县新建机灌站7处,1979年增加到13处,安装柴油机23台、527马力。由于管理不善,机械损坏,到1985年报废12处,仅剩贾桥乡谭庄村刘营子机灌站,安装2105型柴油机4台、80马力,1972年建成,设计灌溉流量0.42立方米/秒,扬程8.5米,配装10×10混流水泵4台,一级提水,引灌西淝河水,引河长750米。设计灌溉效益2500亩,投资1.10万元,集体所有制,建有管理组织,管理人员4人,报酬从自收水费中解决。现设备完好,运转正常。
流动机械灌溉1965年全县有流动排灌柴油机38台、1209马力,其后逐年增加,平均每年增长9.8%,1985年全县拥有流动柴油机7839台、96315马力,农用水泵8667台,主要流动于沟、河、塘、井抽水灌溉。
电力灌溉站1971年建成胡集区贾桥乡张大庄中型电力灌溉站,设计灌溉流量2.5立方米/秒,扬程8米,安装320和50千伏安变压器各1台,装55千瓦电动机7台,其中J093—6型6台、J091—4型1台,总容量385千瓦,16“丰产”35水泵7台,真空泵1台。一级提水,引西淝河水,引河长2.7公里。建机房7间,管理房8间,筑干支渠6条、长47公里,设计灌溉效益2.5万亩,国家投资25万元,属全民所有制,专职管理员4人。小型电灌站1971年开始兴建,至1979年全县共建184处,安装电动机252台、5751.5千瓦。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相继报废52处,1985年尚存132处,电动机169台、3989千瓦。属集体管理,管理人员报酬由乡、村自行解决。
电力排灌站1973年起开始兴建电力排灌结合站,至1980年共建23处,其中万亩以上的14处,万亩以下的9处;国营管理的21处,集体管理的2处。安装电动机67台、5005千瓦,变压器33台、7600千伏安,水泵67台,设计灌溉效益22.78万亩,排涝效益16.14万亩,现有灌溉效益2.94万亩,排涝效益1.24万亩。国家总投资709.90万元。
电力排灌站一览表

(三)井灌
新中国成立之前,县境内没有井灌习惯。少数菜园,用辘轳汲水浇地。1953年互助组时期,个别互助组开始使用马拉水车,安装在饮水井上。合作化时期,陆续打一些土砖井,安装马拉水车。1958年大跃进时,大面积推广水稻,一面挖沟、打塘寻找水源,一面打井开采地下水,几乎庄庄都打井,砌井缺砖,便用柳条编成筒形下到井里,俗称“柳条井”,不久即报废。1965年全县有土砖井、柳条井1197眼,配套马拉水车灌溉,效益低微。1966年县水利局从石家庄购大锅锥一套,在阎集区武寨公社武新大队开始打第一眼机井,震动全县,许多人慕名参观。1967年6月15日至7月15日,在武寨公社李孟大队开办机井技术人员培训班,培训65人,打机井从此在全县推开。1969年3月,县水利局成立打井队,并从河南省兰考县聘请5位打井师傅指导。同年3—5月开办第二期机井技术人员培训班,培训100人。8月,使用大锅锥打井在全县各公社推广,至1973年全县打井1221眼,配套355眼。由于制管骨料小,洗井滤料细,井管透水性差,成井出水量小,效益低,群众打井积极性受到影响。1974年开始引进大骨料井,从涡阳县购进两眼井大骨料管,并组织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是年4月,在西潘楼公社郭寨大队魏长营东南(属贫水区)打一眼大骨料井,洗井后安装1台8×6水泵,连续抽水井水不竭,可供100亩耕地灌溉。贫水区大骨料井试打成功,为县内机井灌溉找到新的出路。1974—1976年,3年共打井1572眼,配套1544眼,每眼井配套国家补助400元。全县普及打井的有36个公社,一队一眼井的有1826个生产队,一队两眼井的有395个生产队,一队三眼井的有110个生产队。贫水区大骨料井的成功经验在富水区却不宜应用。经过反复试验,把制管粒径改为2—10毫米,洗井滤料改为7—20毫米,注重洗井滤料回填。1977年6月在富水区路集公社纪桥大队连续成井4眼,出水量每眼井每小时140立方米,为富水区打骨料井取得成功经验。1977—1980年,4年共打井3664眼,配套机电井3565眼,每眼井配套12马力柴油机(或电动机)及5×4闽农泵各1台,国家补助800元。1966—1980年,全县共打机电井6457眼,配套5464眼,架设10千伏线路149.77公里,0.4千伏线路162.8公里,筑渠444.01公里,设计灌溉面积4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4.5万亩,国家投资1130.7万元。由于在指导思想上操之过急,井灌建设一度出现大轰大嗡,成井质量差,田间工程不配套,土地不平整,不能充分发挥效益。1980年全面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集体财产划分和管理出现暂时混乱,直接影响到机电井的的使用管理,全县有2596眼已配套的机电井造成损坏,井灌干渠被拆毁391.71公里,机井严重淤积报废286眼。1979年井灌面积17万亩,1980年下降到7.74万亩,1981年仅有3.32万亩,1982年1月,县人大常委会根据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针对井灌中一度出现的问题,制定颁发《利辛县机井管理办法》,区、乡成立恢复井灌领导小组,对全县机井进行一次整顿。恢复井灌的标准:一是机井完好,有井台、井盖、护井地;二是机泵齐全,运转良好;三是田间工程配套,可灌面积不少于30亩;四是建立管理组织,落实管理报酬;五是签订托管合同,井随地走,每眼井一分护井地,以田养井。到1985年已恢复被损坏机井1660眼、干渠146公里,新建护井房12间,配套小型桥涵253座,新建井池62个,国家投资66万元,恢复有效灌溉面积4.98万亩。
(四)喷灌
1976年在柳西、武寨大队试验,因喷灌机不过关未获成功。1978年采用县农机二厂生产的喷灌机,先后在王店公社车寨大队、王人公社李寨大队试验成功。1985年全县已有喷灌机427台套、3177马力,有效灌溉面积1.54万亩。喷灌点由1978年的2个增加到23个,王人区为万亩喷灌区。王人公社李寨1978年开始推广喷灌技术,利用机井23眼、小口井77眼,配12马力流动喷灌机23套、半固定喷灌机1套,喷灌面积达到2300亩。1979年扩大到五里、杨园、高寨3个大队,利用机井84眼、小口井436眼,配12马力流动喷灌机71套,喷灌面积增加到1万亩。
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统计(一)

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统计(二)

农田水利工程能力及效益(一)

农田水利工程能力及效益(二)
上一篇:第四节 堤防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