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亳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编修《亳县志》的决议
(一九八五年二月十日县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县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听取了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编修亳县志的意见》的汇报,一致认为,地方志是采取一定体例反映一定行政单位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综合性著述,是“一方之全史”,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编纂《亳县志》,对于振兴我县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编修好《亳县志》,特作如下决议:我县是一个著名的文明古县,自建置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历代修志之风甚盛。但自清光绪二十年(公元一八九四年)至今,地方志编修已中断九十多年。当前,我们正处在政治稳定,经济振兴的新时期,“盛世修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好传统,我们要把地方志编纂工作及时抓起来。要求全县人民和各级政府,把《亳县志》编纂工作作为我县文化建设的大事来抓。以改革精神,努力开创我县修志工作新局面,尽快把《亳县志》编写出来。
亳县人民政府关于商阜铁路变通方案的请示报告
亳政(1985)163号
阜阳行署:
鉴于商阜铁路一九八四年上了又下,一九八五年仍未列入国家基建计划,为了减轻国家负担,经与铁四局二处研究拟定了降低标准,减少投资,分散负担,缩短工期的变通方案,现报告如下:
1.降低标准:地上标准按地方性铁路标准施工,沿途各站服务性设施因陋就简,商邱、阜阳两枢纽站的建设尽量缩简,但是地下基础工程,仍按原设计预留复线的标准施工,国家需要上时就上,国家不需要上时,暂按地方性铁路运行。
2.减少投资:按照上述设想可以把原设计概算四亿九千七百二十七万元,减少到二亿九千六百三十七万元。其中征地费用七千五百二十一万元,土方经费一千二百四十六万元,设备和土建工程费用二亿零八十九万元,备用费一千五百三十八万元。
3.分散负担的意见:征地费用七千五百万元,通车以后分期付款。土建工程由省投资搞民工建勤。所需设备和土建工程两亿元,请省人民政府报告国务院列入国家“七五”基建计划,或请铁道部分期投资施工。
4.缩短工期:原施工计划三年铺通,五年交付运行,现争取三年通车运行。
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转报省人民政府。
附:(1)铁路用地数量表。
(2)商阜铁路变通方案概算表。
亳县人民政府(印)
一九八五年八月三日
铁路用地数呈表单位:亩

安徽省阜阳地区行政公署关于建商阜地方铁路问题的请示
阜行发(1985)54号
省人民政府:
关于建商阜铁路问题,目前我区有关县、市积极性很高。这条铁路的建成,不仅可以缓解京广、京沪两条南北干线运输的紧张状况,而且有利于豫晋煤炭外运,还能利用该路所跨越的涡河和茨淮新河分解运输任务,对于开发我区资源,尽快改变落后面貌,意义更为重大。鉴于该铁路去年上了又下、今年仍未列入国家基建计划的情况,为了减轻国家负担,最近经与有关方面共同研究,拟定了集资建地方铁路的方案。具体意见是,如线下工程仍按原京九铁路商阜段的设计标准,搞预留复线,线上工程先按地方铁路标准施工,按每公里一百五十万元预算,总投资约计二亿九千六百三十七万元。要求国家补助二亿元(包括铁道部旧轨折补二千万元),下余九千六百三十七万元由地方集资。其中两省承担百分之八十,计七千七百零九万六千元,按每公里三十九万一千三百元分摊;沿途各县、市承担百分之二十,计一千九百二十七万四千元,按每公里九万七千八百元分摊。如不搞预留复线,国家补助还可减少三千万元。所需“三材”,可采取国家补助,由两省供应的办法。
以上意见如若可行,请转报铁道部。
附:概算表。
阜阳地区行政公署(印)
一九八五年九月五日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要求一九八六年施工兴建商阜铁路的报告
政函字(1985)97号
国务院:
国家已将商阜铁路列入“七五”计划预备项目,鉴于下述原因,我们要求一九八六年即施工兴建。
一、目前,京广、津浦铁路运输相当紧张,晋豫煤炭外运困难,兴建商阜铁路不仅有利于缓解此种状况,亦可促进鲁西南、豫东和我省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茨淮新河土方工程将于一九八六年完成,商阜铁路如能及时施工,可利用土方三百多万方,节省取土用地三千亩,节约购地费用一千五百多万元。
三、商阜铁路业经多次勘探设计,设计施工文件已全部完成;部分施工队伍早已进点,沿途各地、市亦已做好准备,施工条件成熟。
特此报告,请予批准。
安徽省人民政府(印)
一九八五年十月廿六日
亳县人民政府关于建立亳州市的请示报告
根据亳县的地理位置、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情况,为有利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经县委、县政府研究,申请把亳县改建为亳州市,现把有关情况和理由报告如下:
一、从亳县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演变情况看,建市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亳县位于安徽省的西北部,南距行署所在地阜阳一百二十多公里,东南距蚌埠市一百八十多公里,东北距徐州市一百五十多公里,西北距河南省的开封市一百六十多公里,是安徽省北部的主要商埠,也是豫、皖、苏三省交界处的重要物资集散地。从历史演变情况看,向为形胜之地。古为汤都南亳故地,秦置谯县,东汉末年魏文代汉,升谯为魏之陪都,置谯郡领县十五。北周时置亳州,明初降为县,属凤阳府。解放后一九四八年曾设亳州市,四九年废市入县。
由于亳县地处大河以南,长淮以北,津浦、京汉铁路通车以前,系中州门户,徐兖咽喉,东西枢纽,南北要冲。依靠涡河通航吸引商贾云集,商业分行就市,店铺集中于一街一巷。当时就有七十二条街,三十六条巷,素有“小南京”之称。
二、从亳县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情况看,建市已初具规模。亳县县境地处淮北平原,地平壤厚,百物繁衍。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薯类为主,经济作物以烟叶、中药材、亳桐、核桃、辣椒、大蒜为宗。解放三十五年来古城亳县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经济工作将得到了迅温的发展。一九八四年又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四亿六千零九百万元,工业和乡镇企业总产值“双超亿”,跃入了全省县级乡镇企业的先进行列,被评为阜阳地区八四年国营、集体工业和乡镇企业总产值双超亿的夺魁县。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一亿零七百七十六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一亿零一百九十五万元。已经建立了酿酒、国药、卷烟、纺织、机械、化工、建材等地方工业。主要产品有蝉联三届金奖的古井贡酒,荣获省优的古井玉液、玉泉春、阿胶养血膏、虾子腐乳、酱胡芹、绿豆糕、牛皮糖、精品羊亳、天津口岸公司出口免检的马尾棒、销售东南亚各国的羊毛细毡、沙灯、筛绢、乐器等传统工艺产品。
八四年粮食总产八亿八千五百三十五万斤,小麦总产五亿二千八百万斤,占粮食总产的百分之六十,大部分地区实现了一季小麦吃全年。经济作物烟叶栽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首位。白芍种植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年产量占全省百分之八十以上。泡桐树全县有一千七百多万棵,桐木积蓄量一百二十多万立方米,为全国泡桐出口重点县之一。核桃年产百万斤,为全国平原地区最大的核桃产区。八四年全县人均收入二百五十二元。
县城历史悠久,市场繁荣,加之近几年来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财政收入为全省的先进县,城市建设已初具规模。八二年县城吃商品粮人口已达七万九千二百九十九人,加上郊区两个乡人口二万二千四百一十人,共计十万零一千七百人。省人民政府于八三年第一批审批了亳县县城的建设总体规划,县委、县政府为把亳县建设成为酒乡、药都、烟桐地,把县城建设成为轻工、商业、旅游城,对城市建设已经做出了如下详细规划,正在组织实施:
1.建设新城区,旧貌变新颜。自八一年来,地方财政投资三百七十多万元,拓宽了六条主干街道。全城一百四十四条街巷,一半以上铺设了柏油路面和下水道。新建自来水厂一座,新建和改建了影剧院八座,并在已经拓宽为五十米的谯陵路规划新建楼房六十五座,今年已经落实二十座,正在设计施工。
2.改建北关老区,保持古城风貌。县城北关是清代古建筑花戏楼的所在地,也是解放前的集中商业区,现规划为老城保护区,所有建筑修旧如旧。正在吸引社会资金,计划在亳州路中心——北门口,改建民族形式的四排楼,把亳州西路翻建成两层老式楼房,为中药材商业街,并有计划地逐步改造亳州东路的建筑形式,把北关区建成步行商业旅游区。
3.开发水景资源,美化自然风光。涡河东西穿城而过,把县城隔作南北两段;陈治沟又界于涡北两寨之间,形势与武汉三镇略同,水景资源比较丰富。规划与治理涡河的同时,在涡河南岸修建沿河路一条,两岸绿化垂柳,增建水榭游亭,供国内外旅客游览。
4.兴建园林雕塑,美化古城风光。计划全城七座雕像,近期先树华佗、曹操塑像。计划逐步恢复汤陵公园,新建张柔公园和薛阁公园,把县城建为园林城市。
5.加强城市管理,彻底治理脏乱差。正在建设市管、交通、卫生三支专业管理队伍和义务管理人员,全路开展门前“三包”,采取专管与群管相结合,彻底治理脏乱差。
三、省已把亳县规划为乙类开放城市,正在有计划地修复名胜古迹,建设旅游城。亳县是曹操、华陀的故乡,省县两级已公布为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二十四处。近几年,地方财政投资一百多万元,用于文化建设,修复了清代古建筑花戏楼和华祖庵,按期修复汤王陵墓,曹氏家族墓群和老子道德中宫,近几年可供三日游览。
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行署、省人民政府转报国务院。
一九八五年五月一日
亳县人民政府关于亳县撤县建市的补充报告
亳政(1986)1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亳县是一座具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的文化古城,是苏北、鲁南、豫东、皖北四省交界处的商埠。历史上的亳县经济繁荣、物产丰富、文化发达、人才辈出,是曹操、华陀的故乡,是全国四大药市之一,解放前素有“小南京”之称。从解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情况看,亳县撤县建市是经济和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现把具体情况和意见报告如下:
一、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
亳县位于安徽北部,涡河中游,东据淮河,北依陇海。津浦和京汉铁路未建前,是我国南来北往和江浙、山陕几省东进西出的交汇点,商(邱)阜(阳)铁路已被列入国家“七五”建设计划,并于八六年投资兴建。这条铁路建成以后,北接新(乡)菏(泽),跨越陇海;南接阜(阳)合(肥),沟通皖赣和宣(城)杭(州),形成我国第三条南北铁路干线。亳县又将成为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重要商埠。
亳县地处淮北平原,地平壤厚,万物繁衍,产粮产药,又是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区。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为主。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亳县城乡经济发展很快,小麦每年播种面积稳定在一百三十万亩左右,产量逐年提高。八四年小麦总产五亿二千八百万斤,占粮食总产的百分之六十;八五年小麦总产五亿八千万斤,占粮食总产的百分之六十五。经济作物以白芍、菸叶为大宗,菸叶种植面积稳定在十七万亩左右,总产五千万斤左右,占安徽全省总收购量的一半以上。亳芍、亳桐更是历史悠久,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东汉名医华佗曾采芍入药,现在年产量稳定在两千万斤左右,也是安徽省的主要产区。桐本据《亳州志》记载:商朝宰相伊尹,曾在汤王陵墓附近用桐木建造宫殿。现在人均十五点八棵,年采伐量三十万立方米,元木积蓄量已达一百二十多万立方米。亳县还盛产一百三十多种中药材,是全国四大药材集散地之一(禹州、辉州、祁州、亳州),今年九月份在亳县召开的全国药交会成交额高达一亿二千多万元。亳县产的古井贡酒,已经三次蝉联国家名酒金质奖,现在年产白酒三千吨。八五年已请国家批准扩建为年产六千吨,并计划在“七五”期间将扩建为年产万吨。
亳县的工业生产以酿酒、卷烟、国药、食品、化工、建材等业为主。八五年工农业总产值五亿八千三百三十二万元,其中农业产值三亿五千四百九十四万元,工业产值二亿二千八百三十八万元(包括乡镇工业企业产值一亿另六百一十二万元),工业生产总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三十九点一五。
亳县的交通是繁荣经济的重要条件。除商阜铁路沟通苏鲁豫皖江浙各省以外,还有从北京至珠海和从连云港到武汉两条国道交叉在县城通过。加之涡河航运直抵沪、杭,铁、公、水路四通八达。若能尽快批准撤县建市,将加快亳县的经济发展,尽快把亳县建成酒乡、药都、菸桐地,商业、轻工、旅游城(市),很快成为皖北的重要商品集散地。这样,南有芜湖,北有亳州,遥相呼应,对促进安徽的经济发展,支援永(城)夏(邑)煤田的开发都有积极作用。
二、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亳县是汤都南亳故地,曹操、华陀的故乡,元末红中军首领刘福通拥韩林儿据亳建都称帝,尊称小明王。还有神农、老子、陈希夷、张良。伍于肾、花本兰、薛惠、张柔和曹氏将领夏侯、夏侯渊、曹洪、许褚、唐朝画家曹霸、诗人李绅等历史名人皆出生于亳或古谯属地。这些历史人物都在亳县留下了史迹。现属省管文物有九处,县管文物二十多处,仅曹操的遗迹就有十余处。如魏武故里、魏文帝庙、曹操读书处、谯令寺、屯兵处北曹观。古地下运兵道、后军台、观稼台、斗武营、拦马墙、饮马坑、曹氏宗族墓群等。还有华佗故居和清代建筑花戏楼,均己修茸一新,花戏楼是全国少有的砖雕、木雕艺术珍品,正在吸引着国内外游人参观游览。还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白衣律院、老子道德中宫、清真寺等也正在规划设计修复。省人民政府已报亳县为国家文化历史名城。若获批准,撤县建市后,可以大大加快亳县为旅游城的建设速度,把河南省的开封和安徽省的黄山、天柱山、九华山等旅游点连成一线,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人,振兴豫皖等省的旅游事业。
三、建制历史沿革和城市建设规模。
由于亳县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的优势,历史上自东汉光武帝立天下为十三州,移豫州治所于谯(今亳县)以来,亳县历属重镇。魏时封为陪都,设郡辖十五县。北周时建亳州,清朝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民国成立后一九一二年降为县,一九四八年解放初期再设亳州市,一九四九年废市入县。
由于亳县历属重镇,城市建设原来已有相当规模。解放前城市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在十万以上。城内七十二条街、三十六条巷,设有山陕、江宁、徽州等商务会馆二十多处。解放后,经过三十多年来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亳县的经济获得了更快的发展。县财政每年收入伍千万元左右,除上交中央和省财政一千七百万元以外,每年有一千多万的机动财力投入工农业扩大再生产和城市建设。加上业务部门一次性拨款,八五年城市建设投资达一千二百三十六万四千一百元。城市建设用地在原有的四点八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已规划扩大到十二平方公里,规模迅速扩大,格局不断提高。城建总体规划已于八三年经省建委审查批准,在保护改造老城,有计划地建设新城的原则指导下,合理布局,新开了六条主干街道,临街建设已初具规模。谯陵中路已拓宽为五十米,规划建设六十五座楼房,八五年已开工二十四座,玉兰路灯和分车带绿化已告竣工。老城保护区的中心亳州路,正在吸引社会资金新建和改建为民族建筑形式的药材街。历史人物为主的城市雕塑正在有计划地实施。全城已修建五十五条街巷的下水道三万六千九百一十七米,铺设三十二街巷的柏油路十万零四百七十九平方米。八五年底统计,全县非农业人口九万一千二百二十四人,其中吃商品粮的七万九千四百九十人,进城镇经商的一万一千七百三十四人。县城非农业人口七万七千九百五十二人,其中吃商品粮的七万零三百三十八人,进城经商的七千六百一十四人。郊区两个办事处农业人口二万三千一百八十二人,县城常住人口已十万零一千一百三十四人,占全县总人口的百分之九点三六。
四、撤县建市后的领导体制。
我们意见是:市县合一,暂不增设县级机构,城市工作和农村工作合理分工,统一领导,以城市带农村,为将来改建省辖市,以市带县创造条件。
以上报告妥否,请审批。
亳县人民政府(印)
一九八六年元月十日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要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报告
政函字(1985)92号
民政部并报国务院:
为了进一步加强长江经济带和全国药材生产基地的建设,使行政区划的设置更为合理,以利于国家进行行政管理,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经省委、省政府研究,拟对我省部分行政区划作适当调整,现报告如下:
一、撤销贵池县建制,设立省辖池州市。
贵池县位于我省重点开发的长江经济带南岸中段,水陆交通方便,经济地位重要,全县现有二个镇、二十八个乡、四十七万亩耕地,五十四万一千六百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六万三千二百人,占总人口的11.67%。县城总人口四万七千六百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三万六千六百人,占总人口的76.89%。解放后,曾两次在该县设立池州行署,辖周围五县。目前,该县经济、文化、教育事业都有相当发展。一九八四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二亿二千一百三十七万元,其中工业总值六千零五十八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7.36%。县内现有五十五个县级企业,分别隶属于中央和省、地三级管理,一九八年池州行署撤销后,对于这些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县里难以处理,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如设立省辖池州市,既可以解决该县经济管理体制中的弊端,又可以促进沿江经济区的开发。
此外,安庆行署所辖东至县地处江南,行署管理诸多不便,设立池州市后,即可将东至县划归该市领导。
二、撤销亳县建制,改设县级亳州市。
亳县地处我省西北,与河南省接壤。全县二百万亩耕地,一百零八万八千人口,其中非农业人口七万六千五百人,占总人口的7%。县城人口九万六千一百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六万三千二百人,占总人口的65.76%。一九八四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四亿六千一百五十三万元,其中工业产值一亿零八百三十七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3.48%。
亳县是曹操、华佗的故乡。县城是一座历史古城。城内有国家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及名胜古迹十多处,城建格局古朴典雅。近几年来,城镇建设逐步扩大,文教、卫生事上有了新的发展,交通运输四通八达。该县历来是著名的药材集散地,药材贸易遍及二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已将该县列为全国中药材生产基地。撤销亳县建制,改设县级亳州市,将对该地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特此报告,请予批准。
一九八五年十月三日(印)
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撤销亳县
设立亳州市给安徽省人民政府的批复
一九八六年三月十一日国函〔1986〕39号
你省一九八五年十月三日《关于要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报告》和亳县人民政府《关于亳县撤县建市的补充报告》收悉。同意撤销亳县,建立亳州市(县级)。以原亳县的行政区域为亳州市的行政区域。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设立亳州市的通知
政函[1986]29号
阜阳行署:
国务院国函[1986]39号批复,同意撤销亳县,设立亳州市(县级),以原亳县的行政区域为亳州市的行政区域,隶属你行署。请认真做好建市工作。
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九日(印)
亳县人民政府关于请将亳州古城列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的报告
亳政[1986]81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亳州古城历史悠久,名人胜迹之多名闻全国。最近全国政协文物考查组一行三人,即国家环保部顾问郑孝曼、文化部历史文物专家单士元、建筑学专家罗哲文莅亳,并由我省政协和文化、环保两厅及大学教授等陪同视察,一致认为亳州,尤以花戏楼、地下道为全国稀有,符合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标准。郑孝燮、单士元、罗哲文等专家当即上书国务院万里副总理,推荐亳州古城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并请增补批准。
鉴于历史文化名城关系我省地方文化、经济建设的发展,特请省政府根据全国政协三位专家以及我省诸专家推荐意见,将亳州古城列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特此报告,请速转国务院审批。
一九八六年五月十七日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
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报告(摘录)
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四日
一九八二年二月,国务院批转原国家建委等部门《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公布了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单,对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工作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几年来,各历史文化名城都积极开展工作,进行调查研究,编制保护规划,采取保护措施,加强维护管理,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建设的关系,取得了较大成绩。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公布,也带动了其他城市在发展建设中注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特色。当前,城乡经济十分活跃,各项建设和旅游事业发展很快,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进一步深入,适时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切实保护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旅游事业,是十分必要的。
经请示国务院办公厅同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我们于一九八四年四月着手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准备工作。考虑到由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对国内外的影响甚大,为慎重起见,我们采取自下而上推荐,广泛征求意见的办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推荐了八十个城市,我们就这些城市征求了各有关方面和专家的意见,并重点作了实地调查。全国政协文化组和经济建设组曾专门召集政协委员和专家对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单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建议。此后,我们邀请全国历史、文物、考古、革命史、建筑、城市规划、地理等各界的知名专家、教授开会,对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单进行了审议。我们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的名单基础上,综合各方面的意见,这次,确定三十八个城市作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报请国务院核定公布(台湾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待以后公布)。
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三十八个)
上海天津沈阳武汉南昌重庆保定平遥呼和浩特镇江常熟徐州
淮安宁波歙县寿县亳州福州漳州济南安阳南阳商丘(县)襄樊潮州阆中宜宾自贡镇远丽江日喀则韩城榆林武威张掖敦煌银川喀什
国务院批转建设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
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通知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八日
国发[1986]104号
国务院同意建设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报告》,现转发给你们,请研究执行。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批转国家建委等部门〈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的通知》,国发[1982]平号的要求,切实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