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建国前中学
宣统元年(1909),城内始有预科中学。民国5年,在预科中学的基础上改设县立初级中学,这是境内第一所中学。亳城沦陷后,学校迁往高公庙。日本投降后迁回城,并扩充了高中班。民国28年,美国基督教牧师包万胜在涡北教会内创办怀恩中学,属私立性质。民国31年,张志兰在涡河北创办涡北中学。是年城南龙德寺士绅又创办了私立立达初级中学。民国33年,日伪县政府于城内二郎庙街建亳县县立初级中学。
民国37年,亳县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私立涡北中学,改名为亳州中学,副市长张剑华兼任校长。
(二)建国后中学
1956年,开办初级中学3所:第一初级中学(原亳县中学分部,现为亳州市第二中学)、第二初级中学(现为大寺中学)、第三初级中学(现为油河中学)。每校招收4班一年级新生。全县共有在校学生44班(高中8班,初中36班)2005人,当年毕业353人。1957年,全县高中招收2个班100人,毕业96人;初中招生16个班1040人,毕业334人。在校生共计55个班2559人。1958年,在古城、大杨、双沟、十八里、观堂、魏岗、十河、张集、吴小阁等集镇开办了9所普通中学,由原来的4所增加到13所,在校生增至4871人。与此同时,在“全党全民办学”和“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指导下,全县掀起了群众办学、机关办学、厂矿办学的热潮。仅民办农业中学就发展了20所、38个班、1960名学生。为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学校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校办工厂、农场、饲养场与日俱增。为适应这种形势,各学校进行了教学改革活动,对教材进行删改,适当补充乡土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把教学活动从课堂搬到田间、工厂。1959年秋,对中小学进行了调整,减少了学生的劳动时间,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是年,普通中学增加2所,达15所(完中2所)、120个班(高中14个班),学生7187人(高中生667);农业中学减少到5所,约300名学生。到1963年,农业中学仅剩3所3个班70名学生。1964年,党中央关于“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指示下达后,到1965年;全县农业中学发展到74所78个班,在校学生2384人。是年,普通中学有17所(完中3所)、学生5788人。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10月开始“革命串联”。1967年元月,学生陆续回校“就地闹革命”。1968年,三届(1966年、1967年、1968年)高、初中毕业生开始下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1969年“复课闹革命”,开始实行春季招生。到1975年,全县完中发展到25所,初级中学达到291所(包括“戴帽”中学)。在校学生55623人,为1965年的9.6倍。这期间,教育经费增加却不到1倍。“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政治运动频繁,教学秩序紊乱,教材编排不够科学,一大批小学教师和民办教师补充到中学任教,师资水平明显下降,教学质量亦随之下降。从1977年,开始对各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进行了调整,在教育体制、机构、教材和教法诸方面进行了改革,逐步把2年制高中改为3年制,把1976年的13所完全中学合并为4所。师资得到合理的搭配并相对稳定,缓解了高中师资缺乏的矛盾。从1981年起,各公社逐步取消“戴帽”中学。到1986年底,全县共有普通中学80所(其中完全中学4所),在校学生36432人,教职工2271人。
亳州市普通中学发展概况统计表(1949~1986)

附:亳州市第一中学
民国31年2月,由汪伪第二方面军总司令张岚峰出面,与伪县长牛乾初(原张岚峰部军法处长)协同地方各界士绅创办,校址在怀恩中学南部。张岚峰妻张志兰(北大毕业留日学生)担任校长。学校初设初中3个班,学生仅48名,教职员9名。另附设小学1所6班188名,于同年3月13日正式开学。民国32年秋,学校扩大校址,增建校舍,开设高中部。民国34年秋,共有高中3个班(一、二、三年级各1班),初中6个班(一、二、三年级各2班)。民国35年春,私立涡北中学董事会成立,接管了这所学校,由国民党亳县县党部书记宋克灼任校长;4月,该校在省教育厅立案。是年秋,学校共有8个班(高中3个班,初中5个班)。第二年春,发展到11个班,教职员工24人。民国37年,亳县解放,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市立第六小学。同年秋,成立亳州中学,校址设在姜家公馆。第一学期招收3班,仅有5名教师。民国38年秋,第六小学撤销,亳州中学迁此,设初中4个班,学生126人。教职工16人。因教室不敷应用,1950年秋,将民国36年复校的怀恩学校并入。1952年,改称亳县中学,学生发展到18个班,其中高中1班,共有学生1011人。这一年政府拨给场地20亩、草房10间,建楼1座(8间),并添购了部分图书、仪器。1954年,发展到25个班(其中高中6班)、教职工104人,并设分部(现二中)6班,共有学生1433人。是年,学校本部兴建瓦房4幢36间,政府又拨给场地22亩,解决了校舍和活动场地问题。1955年,学校盖起一座可容纳千余人的饭厅。1956年,校分部改为亳县初级中学,与本部分离。1957年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政府又拨地12亩,建了校办农场。1958年,有20个班(其中高中9班)、在校学生1030人,政府又拨给土地58亩,校办农场进一步扩大。同时接收了涡北福音堂,解决了学生宿舍和校办工厂厂房不足的问题。1959年9月,学校定名为亳县第一中学,列为省重点中学。“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属县管。1978年12月,重新列为省属重点中学。1986年,亳县改市,校名也随之改为亳州市第一中学。
亳州市第一中学为当地一所设备较好、质量较高的中学。1984年,有10项工作分别被省、地评为先进,有82人次在全国及省、地、县各项竞赛中获得名次。目前,学校有1座图书馆和1座科学馆,订有报刊杂志700余种,并设有学生阅览室和教师阅览、资料室;科学馆设有物理、化学、生物试验室6个,电子计算机7台,仪器、标本基本配套。1985年,学校发展到27个班(其中高中13班)、学生1626人(其中高中746人)、教职工139人,其中专任教师98人,另有高中夜校文、理各1班,学生79人。
在建国后的37年中,该校共培养高、初中毕业生15721人,其中高中毕业生6642人。他们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各个部门,美国、日本也有他们的足迹;有的已成为教授、专家、党政各级领导干部,为社会主义“四化”大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