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棉花
建国前主要由私商经营。北关老花市为主要交易市场。多由武安帮棉商经营。是时境内棉花产量较少,棉商亦从外地贩棉到亳销售。民国35年,市场斤棉售价560万法币,年销百余市担。
1951年,对棉花交易市场实行严格管理,动员棉商转业,取缔私人贩运,由供销合作社代购代销。当年共购棉1750市担,销580市担,1954年9月,实行棉花统购统销,取消自由市场,由供销合作社统一经营购销业务。城镇居民凭户口簿按年度发放票证,年人均供应絮棉1~2斤。同年收购646市担,销541市担。1956年元月,县农产品采购局经营收购业务。1957年起,由县供销合作社统一经营。1958年实行高征购,全年购棉花30805市担,销622市担。60年代初,境内生产和销量急剧下降,后期逐步恢复。70年代,棉花市场购销两旺,部分皮棉调运出境。1973年收购56880市担,销12768市担,外调41134市担。1984年,开放棉花市场,废除棉花票证,1986年购32220市担,销31160市担。
(二)烤烟
亳州市粮油购销调拨统计表(1949~1986)单位:万斤

民国时期当地烤烟产量很小,市场贸易量较小。1949年,城关有烟叶行12家,1951年减为6家。1953年,加强对烟叶的收购管理,统一由县供销合作社计划收购。在国家计划未完成以前,不经市场管理部门批准,不准进入市场。在销售上根据国家统一调拨,除满足当地烟厂生产需求外,其余调拨外地。是年购烤烟1791市担。1957年收购39641市担。60年代,初购销量一度下降,1960年购3001市担。1965年元月4日,当地烤烟统一由国营烟草经理部经营。烟草经理部下设区社收购站。是年购烤烟24095市担,全部外调。1968年4月1日,取缔烟叶交易市场,严禁烟叶上市。当年购64860市担,调阜阳、合肥等地。70年代,境内烤烟种植面积较大,成为安徽省烟草生产基地。1975年收购207948市担。1981年6月,中国烟草总公司安徽省公司在亳县设分公司,统一管理亳县、涡阳、太和3县购销调运工作。对收购烤烟按国家计划外调500000市担。1986年购375840市担,占全地区收购总量的72%,销221600市担。
(三)生猪
建国前生猪购销主要由个体屠宰户经营,外销量很小。1949年始由县供销社代购代销,全年购生猪1388头。1954年由国营食品公司经营。1955年,为了保证国家有稳定的货源,实行生猪派养派购并逐级落实到农户。县食品公司设双沟、古城、十八里、魏岗、张集、观堂、泥店、大寺、城关、常小街等收购点收购。1957年实行生猪收购奖励政策。生猪以毛重130斤为基础,以质论价,优质优价。收购生猪除供应当地市场外,其余按上级计划调拨外地。城镇居民凭户口簿按节日发票,月供应平价猪肉人均2~3市斤。60年代初,生猪收购量急剧下降。1961年购3907头,当地销885头。60年代后期,收购量逐步增加。1969年购77161头,当地销36721头。70年代生猪购销兴旺。1973年购83011头,销26382头,外调40093头。1985年4月1日起,取消生猪派购,实行议价购销。国营食品公司和个体屠户自由竞争,国营食品公司一度货源紧张,收购困难,无货投放市场。1986年全市共购56430头,销12137头,外调44293头。
(四)蔬菜
建国前至1964年,由个体菜贩经营。1965年国营副食品贸易货栈始经营蔬菜,菜源由城郊菜农提供,菜价随市场调节,略低于农贸市场价。但经营网点仅北门口一家,品种又少,满足不了群众需要。1975年,为保证货源,对菜农实行口粮和供菜挂钩办法收购蔬菜,并在涡北、大隅首等设点销售,基本保证了市场供应。1984年随着城乡农贸市场开放,菜农大部分进城自行销售。同年,副食品公司大量收购蒜台外销京津等地,年销120万斤。1985年从外地购进大白菜8万斤,大葱、花菜、萝卜120万斤,土豆3万斤,投放当地市场。同年收购蒜苔500万斤,外销京津等地,获利4.5万元。
(五)鲜蛋
建国前主要由农民个体经营,以市民、蛋厂、炕房为主要销售对象。民国9年,英国商人在当地大量收购鲜蛋运出销售。同茂丰、永生、裕源等蛋厂在城乡集市设点大量收购,日购鲜蛋20多万只。民国14年,一只鲜蛋市场价3文。民国30年,把鲜蛋列为特种商品,第二区内销800万只,价值6.4万元;第三区内销685万只,价值4.8万元;第四区内销600万只,价值4.8万元。民国31年,部分蛋厂停产,鲜蛋购销呈衰退状况。建国后,县供销合作社、百货公司、食品公司、蛋厂先后大量收购鲜蛋。1959年购51.8万斤。70年代收购量略有回升。80年代初因蛋厂停产,鲜蛋收购量减少。1984年购1900斤,销700斤。此后,需求量增大,禽蛋价格趋涨,一些乡镇及农户办起了养鸡场,蛋源扩大,供需平衡。1986年,市场零售量约349万斤。
亳州市主要农副产品收购统计表(1949~1986)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