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资源
亳州自然条件适于多种树木生长。但在建国前,林业生产一直处于放任状态,立木积蓄量较小,资源较为匾乏,全县仅有农民零星栽植的杂树及少量天然衍生林,另有一些大户人家的坟茔风水林和小面积果园、竹园等。民国34年,全县共有各种成材林15万株,累计林地面积120亩。建国初,设立了林业生产管理机构,生产有了初步规划,并开始有组织地在路边河岸营造绿化林。1952年,全县林木总保有量增至122万株,公私营林面积累计达到19840亩。1958年,将农民私有林木平调为集体所有。在大炼钢铁和食堂化过程中,树木多被砍掉作燃料,林业资源日趋衰竭。1959年,立木蓄积量仅为108162立方米。1961年后,多次掀起植树造林高潮。全县主要公路、河岸沿线都营造了泡桐、杨柳林带。1962年,实有林地33300亩。“文化大革命”期间,虽年年植树,但因乱砍滥伐严重,加之缺乏科学管理手段,保存率和成活率都很低。1971年以来,以建设农田林网为重点,每年均进行大规模植树造林运动。1976年,全县共有林地58683亩,其中用材林14977亩,经济林29499亩。1977年,完成了林网骨架工程,全县树林保有量达到5300万株,立木蓄积量56万立方米,林业总收入在农业总收入的比重上升到0.87%。1978年后,林业生产实行了责任制,同时结合水土保持进行了全面绿化,引进了常青树和观赏树种。1981年,全县共有各种树木2200万株,木材积蓄量达到57万立方米。1983年,共有林地30841亩。在全国第五次平原绿化会议上,亳州被授予“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称号。此后数年中,每年初冬均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发动全民栽植泡桐,更新林带。1986年,经安徽省林业勘察设计院清查,全市共有各种林木4630万株,立木蓄积量181.9万立方米,累计林地面积77.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2%。当年再次荣获“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称号。
(二)品种分布
亳州主要土类是潮土和砂礓黑土,适宜树木生长,故而境内树种较多,分布较广。用材林树种主要有泡桐、苦楝、椿树、榆树、刺槐、中槐、毛白杨、桑、梓楸、柳树、法梧、枫杨、黄楝、朴树、侧柏、楮树等。70年代,引进了水杉、川檬、柳杉、沙兰杨、214杨、69杨、72杨和加杨等品种,栽植遍及全境。经济林树种以核桃树为主,其他树种有山楂、柿树、桃树、香椿、湖桑、花椒、乌桕、银杏、苹果、桃、葡萄、樱桃、梨树、石榴树、杏树、李子树等,均属零星栽植,多分布在赵王河以南区域和涡河、洪河两岸。条类品种以荆条、杞柳、紫穗槐居多,多栽植在主干道路及河道的路坡上,用于固堤。竹子主产于赵王河沿岸的十河、核桃场一带。所有树种中,用材林是当地种植的主要种类。60年代以前,以杨、柳树为主。70年代,以大观杨、小白杨居多。以后以泡桐为主。亳州栽培泡桐历史悠久。明朝诗人王廷相在《亳都行》中也有“桐宫桑林古帝都”的诗句。抗日战争期间,日本木材商人来亳,发现亳州泡桐具有椭心小、干形好、材质优等特点,指名定购。从此亳州泡桐开始打入日本市场,也就有了“亳桐”之称。由于农民习惯于栽植硬质树种,故泡桐生产量一直不大。建国前后,泡桐与杨、柳、松、椿、槐树并列为6个重点发展品种,但栽植量仍然较少。70年代,随着国际国内市场需求量的增大,泡桐又具有生长期短、纹密、椭心小、干直、质轻、防虫隔潮、不变形等优点,而逐步成为当地木制品的主要用材。泡桐栽植量一跃而居各树种之首。1977年,在全县5300万株树木中,泡桐树即达3300万株。至80年代初,提出了建设泡桐之乡的口号,所有林带全部更换成泡桐,房前屋后、村边地头被泡桐覆盖。1984年,泡桐面积占全县林木总面积的60%,立木蓄积量占70%,采伐量35000立方米;当年出口13000立方米,占全省桐木出口量的75%。1986年,共有成林面积46143亩,总林地面积近百万亩,90%以上为泡桐,亳州也因之成为全国闻名的“泡桐之乡”。
(三)珍稀古树
高龄泡桐该树栽植在魏岗乡王河滩村,已有74年生长历史。树通高22米、主干7米。树干直径114.6厘米,树冠投影面积240平方米,材积7.894立方米。按泡桐的常规更新时间已超过5~6个采伐期,但至今仍然枝叶繁茂。每逢农历的重要节日,都有人前往挂红烧香,人称“泡桐王”。为研究保护这棵罕见树木,已对该树采取了水泥补腐洞、构筑围墙等保护措施。
银杏树俗称为白果树,目前境内仅有3棵。两棵在城东魏武故里,另一棵位于高卜乡龙台庙。这些银杏树树高17米上下,胸围在300厘米左右,至今枝叶茂盛,已有400余年的生长历史。
朴树位于十河集宋塘河西岸,为榆科小叶朴树,树龄约400年。树高24米,胸径310厘米,立木材积4.78立方米,树干倾斜生长,枝叶茂密。
黄连树位于侯桥乡蒋庄西侧,3株并列,树龄约300年。中间一株全高17米,胸径87厘米,立木材积3.7立方米。
苦楝栽植于商成汤陵墓南侧,约有400年生长史,树高约12米,胸径约0.9米,因传说有“谁砍伐谁头疼”的神诺庇护,才得以生长至今。现已见衰朽,被圈围保护。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