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亳州盛产中药材,兼有水运之便利,早在明代,即成为全国闻名的中药材集散地,南北各地药商纷纷来亳从事中药经营,地道药材亦源源入亳,药商集资在城内建立会馆30多个,街面上商、行、号、栈鳞次栉比。清末民初,仅纸坊街、里仁街、老花市就有药栈近百家,其中外地药商开办的60余家,并成立了药业公会。药号一般资本雄厚,吞吐量大,直接与沿海港埠交易。药栈资本雄厚,直接向药农收购,自购自销,化整为零,药物齐全。药行或代客买卖,或充当经济人,提取手续费,或囤冷卖热。药店以经销饮片,前堂行医,后堂作坊为主。建国前夕,因战争频繁,中药材经销停顿。亳州解放后,在政府支持下,全城开业药行恢复到41家。1951年,为防止抢购白芍,县政府制定了统一收购价格。土产公司与药商按上市量分配鲜货,以质论价,自行采购。1952年,县工商科成立白芍统购处,与外地公司和药商协商,分配收购任务,价格定为三等九级。是年,成立了新民(后改名裕民)、大华、益众、仁和昌、大众5个联营组织。另有普庆堂、同仁堂、松鹤堂、三和堂、同庆堂、宏德堂、普生堂、同和堂、延年堂、延庆堂、广生堂、春生堂12家药店。同期,国营土产公司和百货公司也兼营中药材的批发和零售。1953年11月2日,县政府根据阜阳专署电示,宣布对白芍统购。是年共收购白芍34.09万公斤,经销额达到199.37亿元(旧人民币),占全县工商总营业额的24.75%。1955年4月,县药材公司成立,对全县中药材实行统购统销,推行奖售办法,并首次组织出口。同年又将原有5个联营组织合并为裕民、大华、仁和昌3家。原有12家药店合并3家,转为农业2家,仅保留普庆堂、松鹤堂、三和堂、延年堂、春生堂、延庆堂、广生堂7家,并设立新生西药房。1956年初,中药材购销业实行公私合营。当年收购量和销售量分别达到291.16万斤和366.4万斤。1958年,禁止私营,业务全部由药材公司接管。1961年,改统货为统货、次统货、微统货3个收购标准。此后20年间,亳州药市逐渐冷落,药材供应时断时缺,白芍积压严重。1977年,共收购白芍124.96万斤,仅销售82万斤。1978年后,中药材市场开放,国家、集体、个人群起经营。医药公司增开了网点,在完成订购任务后,又开展了议价经营。经营出口品种达14种。个体药行集中在和平西路、汤陵北路、谯陵路、亳涡路、药材市场、杏花村一带,总数达300多家。亳州药商遍及大陆各地,各省药商也争相来亳购销。1985年,亳州举办了首届全国性中药材交流大会,27个省、市的1500多名代表与会,总成交额达1.5亿元。1955~1985年,药材公司共组织出口中药1237万斤,其中白芍1000万斤,出口量占全省的65%。1986年,全市中药材总收购量为253.8万斤。市药材公司购销总额达985万元。同年9月举办了第二届全国药交会,来自全国各地的1900多人参加了交易,参展药材品种4000多种,当地有130种中药材和30多种中成药参与交流,总成交量达27万斤,成交额1.37亿元;成交药品流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82个中、小城市,并远销香港、英国、印度、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至年底,市内已建成大型
中药材专业市场两个,中药材经销专业街4条,行、栈400多家,日上市量数十万斤。
亳州市主要中药材购销统计表(1977~1985)单位:公斤
上一篇:第三节 加 工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