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52年秋,地城区李集乡成立了全县第一个信用合作社,入社农户497户,股金994元、吸股存款421元,放款基金不足,由银行补助,其他各地也纷纷办起了小型信用互助组。1953年,薛集区的柳林、张汉两乡也分别建立了信用合作社。三个社共入社1525户,股金2301元,开展存、放业务,解决了霜灾后群众生产、生活上的部分困难。1954年以后,适应农业合作化的要求,积极迅速大量发展信用合作社,到1957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全县信用社发展到181个,达到了乡乡有社,入社农户154127户,占总农户的94%,吸收股金242536元。从1952年第一个信用合作社成立后,即发放农具、种籽、肥料、耕畜、牛草、水利、副业及贫农合作基金筹各项低利贷款,入社户平均每户56元,使广大农民根本摆脱了高利贷剥削,发展了农副业生产。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改信用社为以大队为单位建立的179个信用部,公社驻地建立了16个信用联社,联社和信用部属社队管理,银行负责业务指导,盈余归社队,亏损由社队补偿。为积累信贷资金,暂不分红。为适应“大跃进”的要求,基层还建立了243个服务站,配备了6239个协储员,6421个宣传员。当时的口号是:部部有服务站,队队有协储员,村村有墙头标语,户户有储蓄计划,人人有存款。大搞“实物存放款”。全年吸收存“款”35343419元,其中现金存款仅3606089元,实物报资折款31736330元。实物计有钢铁420万斤、木板27775块、大树69978棵、母猪26037头(由公共食堂饲养)、粮食388182.5公斤、牲畜558头、木制农具2040件、银元44484块、元宝28个、黄金371两、白银9854两、柳条21.5万公斤、生姜13万公斤。信用社放贷26352174元,其中现金3811855元,实物转贷22540319元,即以实物计价作款入帐,又以原物原价款交公社、大队支配。名为存款、贷款,数字辉煌,实乃实物平调,帐面上“翻身”。到1961年,纠正“一平二调”的“共产风”时,公社对实物资又进行全面退赔,信用社存放余额虽已冲转,部分社员存实折款的单据尚未收回注销,1962—1978年,随着公社体制几易大小,信用社、部也多有变更,信用社的存放业务,一直处于徘徊停滞状态。
1982年,信用社普遍实行了经营责任制,扩大存贷业务,经济效益有所提高。1983年通过体制改革,结合清股、扩股,股金积累达86万元,股金分红12.34万元,固定资产71万元。入社农户占总农户95%以上。1984年大力筹集资金,支持商品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年底各项存款达2132万元,其中农民储蓄1843万元,超过1979年7倍多。各项贷款累计放出3329万元,超过1979年36倍。其中用于粮食生产1791万元,支持专业户和各种经济联合体634万元,支持乡镇企业430万元,扶贫贷款68万元。原66个亏损单位已减少到40个,26个扭亏为盈。1985年存款余额2741万元,较上年净增609万元,贷放3433万元,主要是支持种植业、养殖业和乡镇企业。收回贷款3246万元,占累放额的93.6%。81个社盈余58.4万元,仅两个社尚亏损1.5万元。全县信用社经济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信用社存贷利率:1952年建社初期,存款利率最高为20‰,最低为6‰,一般为10‰;放款月利息最高为22‰,最低为17‰,一般为18‰。当时私人借款利率高于信贷15倍。
1958年存款月息下降到最高6.6‰,最低是2.4‰,一般4‰;贷款月息下降到6.4‰。1985年,物价调整,存贷款利率也随之不断调整。存款月息最高8.7‰,最低2.4‰。般6.9‰;放款月息最高15‰,最低4.8‰,一般9‰。
1979年以后,随着行政体制上的建区撤社还乡。信用社几经整顿,到1985年全县变共有83个信用社,5个信用分社,426个信用站(大队级)。
表136部分年份信用社发展空化情况表单位:万元

上一篇:第五节 结算
下一篇:第七节 国库券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