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邮电机构
1949年8月,设立阜南邮政局,1952年6月改称邮电局。1970年分设邮政局、电信局。1973年9月,撤销电信局,合并成立邮电局。
1955年设立中村岗、三塔、方集、安岗、赵集5个支局。
1956年设立黄岗、朱寨、柴集、地理城、苗集5个支局;许堂邮电所。
1958年设立龙王邮电所。
1970年设立郜台邮电所。
1971年设立焦陂、于集、田集、崔集4个邮电所。
1972年设立东张寨、新村、观堂、公桥、柳沟、会龙6个邮电所。
1973年设立袁集邮电所。
1980年设立关帝庙邮电所。
二、邮政
1、邮路
县城邮路1949—1969年,设邮路1条,1953年由步班改为自行车投递。1970年增加邮路1条,1985年县城共有邮路3条。
乡村邮路1949—1952年,县城至公桥、方集邮路,长45公里,步行逐日班;县城至龙王、地城、于集、王化邮路,长40公里,步行逐日班;县城至苗集、中岗、三河尖邮路,长100公里,步行间日班,共3条邮路,总长185公里。1953年,县内邮路增长到918公里,其中565公里改为自行车班。1957年,县内邮路已达1229公里,全部为自行车班,1970年邮路增长到2252公里,其中自行车班1499公里、摩托车班753公里。1971年摩托车班减少到37公里,恢复部分自行车班。1979年开设委办汽车邮路123公里。1985年乡村主邮路14条,长545公里;投递邮路79条,长3380公里,邮路总长3925公里。通往各支局邮件,由自办汽车邮送。
表941952—1985年部分年份乡村邮路和运输工具表

2、包裹
1950年开始办理包裹业务,当年出口包裹20件,业务收入10元。其后逐年增长,1985年出口包裹8978件,业务收入5394元,1985年比1950年出口包裹增长448倍,业务收入增长538倍。
3、函件
1950年开始办理函件业务,当年出口函件10356件,业务收入945元。其后逐年增长,1985年出口函件58.16万件,业务收入4.79万元,1985年比1950年出口函件增长55倍,业务收入增长49倍。
4、汇票
1951年开始办理汇票业务,当年办理出口汇票1163张,汇费收入91元。其后逐年增长,1985年出口汇票20538张,汇费收入13104元,1985年比1950年出口汇票增长16.7倍,汇费收入增长143倍。
5、报刊杂志收订
1950年开始办理报刊杂志收订业务,当年完成报刊累计发行量6.65万份,发行收入85元。其后逐年增长,1985年完成报刊累计发行量1197.8万份,发行收入15万元,1985年比1950年累计发行量增长179倍,发行收入增长1763倍。
表951950—1985年部分年份邮政业务量统计表

三、电信
1、电报
1952年开始办理话传电报,由阜阳用电话传至阜南,当年仅办理43份。1957年配置人工音响收发报机1台,电报电路1条,承办天气电报、水情电报、公益电报、政务电报、新闻电报、普通电报、汇款电报、公电8种,实行24小时营业,随到随发。60年代初,电报年出口量已近3万份。市内电报,由报房送报员直接投送,每天8—21时随到随送。乡村电报随邮班走,乡村加急电报由当地邮政支局(所)立即投送,收取专送费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商务电报显著增加。1985年有电传机3台,出口电报52718份,营业收入10.93万元。
2、电话
长途电话民国18年(1929)8月,架设阜薛线(阜阳—薛集),长30公里。民国18年12月,架设阜中线(阜阳—中村岗),全长45公里。民国22年,架设阜化线(阜阳经焦陂、中岗至王化集),全长60公里。新中国成立后,电话线路由人民政府接收。1952年阜南邮电局开始办理长话业务。1959年有阜南至阜阳长途电话线路2条,1960年增加1条载波电路。1985年有市(农)交换机作长途专用的2部,实占54门;载波终端机2部,容量为15路,实占12路。长途电路共11条,其中阜南至合肥2路载波线路,阜南至阜阳8路(内有7路载波线路),阜南至阜阳出租线路1路。全县25个支局(所)均办理长途电话业务。
市内电话1952年,市内明线杆路长0.9公里,磁石交换机1台、30门。其后多次增容,1985年交换机容量已达500门,杆路长度25杆公里,架空明线长86公里,电缆7.1皮长公里,安装电话单机341部。
农村电话1951年开始办理农村电话业务,中继线杆路109杆公里,交换机1部35门,实占34门,只有3个用户。1966年增加13部农用交换机,总容量480门,实占278门,中继线杆路400杆公里。1985年交换机增加到28部,总容量1180门,实占447门,实有用户313户。
表961951—1985年部分年份农村电话设备拥有量统计表


上一篇:第一节 交通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