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公路
1、公路建设
阜南县南部边界110公里为淮河、洪河二河所阻,旧中国长期公路交通闭塞。民国17年(1928)北伐战争胜利后,因政治、军事需要,在境内修筑5条土路:
阜阳-三河尖由阜阳的李集、吴家渡口入境,经张店孜、黄岗寺、刘沟口到淮河北岸,渡河至河南省境三河尖。
阜阳-曹集由阜阳的小润河入境,经大桥集、焦陂集、张集、中村岗至曹集。
阜阳-固始由刘花园入境,经许堂、柳沟、苗集、杏集、王化、于集、崔集,至小赵郢孜到淮河北岸,渡河入河南省境朱皋集去固始。
阜阳-新蔡由天棚集入境,经新村集入临泉县境,西去河南省新蔡县。
阜阳-地城由范桥入境,经三塔集、北张寨、小田集、双碑湖、薛集、苗寺、龙王庙至地里城。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修建干线渣油路4条、支线渣油路3条、支线砂礓路7条,总长279.8公里,其中油路182.5公里。乡村道路纵横交织,晴天路干可通行机动车辆,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道路网络。
干线油路有0908国防公路、阜颖公路、南颖公路、南临公路4条,长100.2公里。
0908公路阜南段,境内长45.3公里。50年代初,在原阜阳至薛集的土路基上,截弯取直重修,是县城至阜阳城的唯一公路线。1956年,县城至范桥24公里铺筑砂礓,能够晴雨通汽车。1968年12月建成洪河大桥,桥身长111米,使天堑变通途,沟通皖豫两省。1969年中央军委批准安徽境内萧县——河南省淮滨县公路为国防公路,编号0908。1971年修建县城至地城17公里碎石渣油路面和地城至洪河大桥4.3公里砂礓路面,同时拓宽北起范桥、南至洪河大桥全线路面宽达到5.5米,并分期全部铺筑渣油。
阜颍公路阜阳至颍上,在四十铺至五十铺之间,经县境4公里。1955年筑成土路,1956年铺筑砂礓路面,70年代铺筑渣油路面。
南临公路阜南至临泉县,境内长13.4公里,1958年修筑土路基,1965年铺筑砂礓路面,1974年路面拓宽到6米,铺筑渣油路面。1981年从小圩子西至会龙改线1.4公里,铺筑渣油路面。
南颍公路阜南至颍上县。境内长37.5公里。1975年修筑砂礓路面,1980年铺筑渣油路面。
支线油路有地王公路、田中公路、南观公路3条,长37.2公里。
地王公路地理城至王家坝,长10公里,1965年修筑砂礓路面,1968年毁于洪水。1981年改建,地城至钐岗长5公里,铺筑碎石渣油路面;衫岗至王家坝长5公里,铺筑碎石水泥路面。
田中公路田拐至中岗,长5公里,1965年修筑,1981年路面加宽至6米。
南观公路县城至方集区观音堂,长24.2公里。1978年修筑砂礓路面,1984年铺筑渣油路面。
支线砂礓公路有朱三路、赵马路、张许路、张郭路、三柴路、苗朱路6条,长97.3公里。
朱三路朱寨至三十里铺,长10公里,1964年修筑土路,1965年铺筑砂礓路面,其后分期加宽,现路面宽7米。
赵马路赵集至马寨,长25.3公里,1978年修筑。
张许路张寨至许堂,长6公里,1965年修筑。路面宽3米,分期拓宽至6米。
张郭路张寨至郭洼,长23公里,1965年筑柴集至张寨10公里;1966年修筑柴集到新村9公里;1980年修筑新村至郭洼4公里。
三柴路三塔至柴集,长9公里,1980年修筑,路面宽6米。
苗朱路苗集至朱寨,长24公里,1982年修筑。
表841985年干支线公路一览表

2、公路维护
公路养护1956年4月,建立阜薛路(阜阳—薛集)养护组,正式工与群众代表工相结合,代表工由国家补助生活费6—8元,生产队记工分,口粮自带,分散与集中吃住相结合。1959年实行道班专职养护,范桥至县城设三塔、田集、双碑3个道班,每班8人。并改群众代表工为国家正式道班工人。对已修建通汽车的公路,分别建立常年性和季节性群众养护组织。1965年实行公路包养合同制,将路段包给附近生产大队或生产队管理,每公里月酬资18元,工具购置和修理费,每公里每月2.20元;每公里备砂礓3立方米,每立方米3元,由交通局验收付款。1978年,规定每公里编制正式工0.2人,代表工0.8人,口粮每人自带15公斤,国家补助6公斤。1980年至1982年,先后取消包养制,恢复道班制,公路养护全部由道班负责。1985年,全县有10个道班,正式道班工人68人,代表工50人,养护公路234.8公里。养护工具由铁锨、抓钩、抬筐、铁锤等,已更新为胶轮车、小板车、拖拉机、四轮车、工程汽车、轧路机等,县公路站有3台轧路机。
表851985年公路道班一览表

养路费征收公路管理站按照“以路养路”原则,对运营的机动车辆,按月收取公路养路费,按吨位计征,收入全部上交省交通厅统一使用。1971—1978年,机动车辆每吨每月收84元,1979年调整为70元,1980年—1984年恢复到84元,1985年调整为120元。
表861972—1985年养路费征收统计表单位:元

路政管理1972年5月,县革命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强公路管理的通告》,张贴于沿公路的社、队和村庄,成立管理领导小组,检查落实管理措施,以生产队为单位建立护路小组,订立护路制度,定期检查评比。1983年,阜南县公安局、阜南县交通局联合发出《关于整顿交通秩序加强交通管理的通告》。1984年,阜南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强路政管理保障公路安全畅通的布告》,县成立路政管理安全领导小组,由副县长单来友任组长,公安、交通部门紧密配合,多次出动宣传车在各公路沿线宣传,严禁在公路上打场、晒粮、摆摊贸易、堆放物料、积肥制坯、放牧牲畜、种植农作物、设置路障和挖排水沟等。在午季收割小麦季节,交通局组织清障指挥部,派出车辆沿各条公路巡查。仅1980年就清除公路边搭建的房屋52间、庵棚214间、茶台土堆307个、草垛783个。
公路标志设置1965年,在主干公路开始设置简易地名标志牌、里程牌。1980年以后,对旧标志牌全部更新,设置永久性混凝土预制里程碑127块,钢制地名标志牌、指示标志牌、禁令标志牌、警告标志牌35个。
3、桥梁涵洞
古桥据旧《阜阳县志》记载,阜南县境内有不少古老石桥,主要有小田集北七星桥、谷水上七旗桥、功立桥、杨宅桥、义济桥、大桥、黄岗寺义济桥、贺胜桥、曹集北普济桥、润河上普善桥、柳沟集北邵桥、张集南剑桥、南北柳沟上禹王庙桥;王化集北谷河上青龙桥、白龙桥、濛河上平河桥、傅家岗大桥等。这些古桥多为明、清时期所修,有的是富户捐资义修,有的是倡捐监修,有的是村里集资公修。结构多为石磙、石柱桥墩,丈长青、红石条桥面,宏伟坚实。据旧志记载,“公桥”原名“功立桥”,位于颍州西南一百里谷水上,汉代修建,岁久渐圮,明代监生马状怀捐资重修。1965年由阜阳专区水利局工程队改建,遂改称“公立桥”。旧时所建石桥,年久失修,或倾圮,或狭小改建,大部分已不复旧貌。
公路桥梁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开发交通,随着公路的延伸,配套兴修一批桥、涵。1978年统计,在全县养路线上有46座桥,总长1223.87米,其中大中型桥14座,总长786.85米;涵洞303道,总长2738.8米,其中管涵225道,2114.1米;箱涵23道,169.5米;拱涵55道,455.2米。南颍公路涵洞最多,共有106道,1048.5米。
表87主要公路大中型桥闸一览表

水利桥梁新中国成立后,兴修水利,为便利交通、生产,由水利部门在全县兴修千余座大中小型桥梁,主要河道大中型桥梁列表附后。
表88主要河流大中型桥梁一览表

4、公路运输
运输工具旧中国,县内运输极为落后,民间商业运输靠驴驮、肩挑、小红车推。运输工人多为破产贫雇农,地位低下。用牲畜驮运,称“赶脚的”;用小红车推运,称“推脚的”;肩挑运输,称“肩夫”。
小红车木质,独轮,中有车脊梁,两边可载货、坐人,一人独推或一推一拉,载重200—250公斤。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初期尚多见,治淮时民工运土改装为胶轮,安装轴承,推运轻便,承载量达500公斤左右。
平板车木质,独轮,中无车脊梁,俗称“独牯牛”,承载量小于小红车,车上平板可供载货、坐人,一人独推。
太平车即四轮木大车,为农用运输工具,靠牛、马牵引,很少作为商业运输工具,1965年以后,胶轮平板车普及农村,四轮木大车遂废弃不用。
马车木质,双轮,有车盘,用骡马牵引,解放前大集镇有马车行,多为地主豪绅所有,为商行运货拉脚。新中国成立后,国营商业和供销社主要靠马车运输货物,不久为汽车所取代。
胶轮板车又称架车,钢轴、胶轮、木板车架,载重可达1吨,灵活轻便,50年代各搬运站已开始使用,为粮食、商业、供销部门搬运货物,是交通部门重要的人力搬运工具。60年代推广普及到农村,80年代,几乎每户农民都有1辆,成为得心应手的农用运输工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经济政策,各搬运站多数购置汽车,只有短途搬运使用架车。
汽车民国21年(1932),中村岗卢寨地主卢瑞乡、许堂街上士绅韩贺亭,各购置1辆小汽车,专供私人去阜阳办事,是阜南县境拥有汽车之始。1962年县内有1辆农用运输汽车,1964年增加到4辆,1969年又减少到2辆。1971年工商企业开始自购汽车,全县民用汽车增加到21辆,其后逐年增加,1978年增加到129辆,其中交通部门8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经济政策,允许各单位汽车参加长途运输,汽车数量继续增多。1983年允许私人购买大型运输工具,遂出现汽车运输个体户、专业户,私有汽车不断增多。1985年,全县有民用汽车428辆,其中货车326辆、客车95辆、特种车(消防车、救护车、油罐车)7辆。
简易机动车三轮,后车厢由柴油机带动,1971年有2台,1978年增加到6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调动各方面发展交通运输的积极性,改变过去那种统得过死的独家经营、人为分割的做法,对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进行一系列改革,允许农民购买小型运输工具搞运输,1983年全县有简易机动三辆车250辆,绝大多数为个人购买,在集镇与县城、集镇与集镇之间搞客货运输,十分方便群众,大大缓解了运力不足的矛盾。1985年,简易机动车已增加到383辆。
表891962—1985年部分年份运输工具拥有量统计表单位:辆

民间运输抗日战争时期,集镇商行货栈雇用小红车到怀远、龙亢一带推运食盐,往返半月余。集镇脚夫、肩夫代客搬运,常遭欺侮。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土地改革,一部分民间运输工人分得土地、房屋、生产工具,弃运从农,一部分仍留集镇为商店、供销社搬运物资。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民间运输工人进行普查登记,1956年实行全行业合营,各区成立搬运站,实行统一经营、统一核算,按劳分配。1958年9月,各区搬运站加入人民公社,全县11个公社,有9个公社成立交通运输管理站,有架车155辆、马车22部、船62艘,有1个公社成立亦运亦农的运输队,有架车70辆、马车7部,1961年划小人民公社,恢复区的建制,运输管理站(运输大队)从公社划出,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行政领导由县交通运输管理局按“三统”政策,统一运价、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保证各项重点运输任务的完成。在历年抢运救灾物资中,民间运输工人发扬特别能吃苦的精神,方集、中岗运输站工人,在运粮车上拉着铁锨、铁锹,克服道路障碍。朱寨运输站为保证及时运送救灾物资,自己动手修平8公里土路。黄岗、方集运输站,日夜集运粮食,保证灾民口粮供应。1964年8月3日县人民委员会发出通知,运输站改为搬运站,直属县交通科领导,对所有搬运装卸人员和从事运输的车辆,均由税务、交通部门审查登记,核发照牌,对盲目流入城镇的散车、散工,一律清退回原籍参加农业生产,禁止在市场上议价运输;对人民公社副业车辆,由公社或生产大队为单位,组成副业队,服从运输管理,听从统一调度。对城镇市民和闲散劳动力的非农业人口,经交通部门审查同意,发给运输许可证,准予参加运输。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各区搬运站受到冲击,大多数单位严重亏损,企业管理混乱。粉碎“四人帮”后进行企业整顿,恢复正常运输秩序,1979年,民间运输完成货运量6.29万吨,周转量7.59万吨公里,半数以上企业扭亏为盈。
汽车客运1953年9月建立阜南汽车站,县内始发车客运,公路线路长度25公里,往返阜阳。1956年线路长度增至143公里,往返阜阳、临泉、蚌埠等地。1980年后线路长度增到238公里,先后开辟亳县、颍上、合肥、金寨、漯河等客运线。1985年客运量已达到119.1万人,旅客周转量已达到5796万人/公里。客运量比1953年增长148倍,平均每年递增16.9%;旅客周转量比1953年增长200倍,平均每年递增18%。
表901952—1985年部分年份汽车客运量统计表

汽车货运1952年以前,货物运输主要是人力车,没有汽车运输的记录,1953年成立阜南汽车站,始有汽车货运,为阜阳车队派驻汽车。1970年成立阜南县汽车队,开始地方货运。
表911949—1985年部分年份货运量统计表

二、水路
1、通航河道
淮河县境边界河,右岸分别为河南省固始县、安徽省霍邱县,自洪河口入境,沿钐岗、崔集、老观、曹集、大同、桂庙、郜台7乡边界东北流,至曹台孜出境,长65公里,河床平均宽210米。常年通航。枯水季节仅可通10吨左右木帆船。
洪河县境边界河,右岸为河南省淮滨县,自临泉、淮滨县界流入,于大张湾入境,东流,至方集东南流,于洪河口入淮河,长45公里,河床平均宽80米。常年通航。枯水季节仅可通10吨左右木帆船。
濛河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淮河,先后开挖县城至谷堆寺一段小草河,沟通谷河。丰水季节可通航6个月。
2、港口
淮河港口有王家坝、崔集、陡河崖、老观巷、安岗、大同、桂庙、郜台、曹台9个。
洪河港口有张湾、方集、八里庄、马关4个。
濛河港口有城关、王化、中岗、黄岗、张寨5个。
城关港口有简易平台、石阶、货场等设施,其余港口均为利用自然岸坡整修的土码头。
3、渡口
全县有渡口55处,分布于5区乡村的淮、洪、濛河沿线。
4、水上运输
旧中国时期,县境中、南部地区的物资周转,主要依靠水运。50年代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时,1956年把分散的船民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成立水上运输合作社,1961年改为水上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水上运输公司,下属4个运输大队,1个拖轮大队,有船民3321人,其中职工1771人,农村人口264人。1956年船只增多,短途运输往返于淮南、蚌埠、正阳、涡阳、蒙城、亳县;长途可达上海、杭州。1984年实有船舶拖轮6艘、600马力;货驳17艘、1359吨位;小型机动船455艘、6060马力、13846吨位;木帆船31艘、551吨位。货运量,1958年以前缺统计。
表921959—1985年部分年份水路货运量统计表


三、交通运输管理
1、管理机构
1949年8月,阜南行政办事处下设建设科,兼管交通事宜。1950年6月,阜南县民主政府下设建设科,1956年4月县人民委员会下设交通建设科,1957年改设工业交通科,1958年单设交通科,1959年6月设交通运输管理局,1964年10月撤局设科。1968年10月,交通运输管理由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工交小组取代。1970年7月成立县交通局,各区下设交通管理站,行使交通运输管理职能。1976年成立交通监理站,1985年监理站改设监理所。水上交通运输管理,1958年12月成立阜南航运管理站,在安岗设立航运工作组。1962年9月调整航运管理体制,改称“安徽省交通厅淮河航运管理局阜南县航运管理站”,1965年改称“阜南县航运管理站”。
2、安全管理
1976年以前公路安全管理,由县公路管理站兼管,1976年1月以后由县交通监理站管理。水上运输,由航运管理站管理。机动车辆、船舶,由监理站、航运站每年全面审验1次,不符合技术标准的,坚决制止运营。对机动车、船驾驶员,每年集中安全教育学习2次,技术考核1次,达不到技术要求的,取销驾驶资格。
1973年,由公安、交通等部门组成县安全领导小组,各有关部门配备安全员,制订安全措施。1974年设县安全委员会,由县革委会副主任兼任安全委员会负责人,组织协调交通安全管理,检查部署全县安全大检查。1980年由交通局、公安局召开各有车单位领导人和驾驶员座谈会,制订防范事故的可靠措施。1985年全县参加检验的车辆314辆,合格的267辆,合格率85%,对不合格的47辆不予审验放行;参加审验的驾驶员506人,合格的445人,合格率88%,对不合格的61人暂停其驾驶。
表931975—1985年公路交通事故统计表

3、运输市场管理
1978年以前,参加运营的车、船,均执行《安徽省公路汽车货物运输实施细则》、《安徽省公路汽车旅客运输实施细则》、《安徽省水路货物运输实施细则》等规定,实行统一调度、统一货源、统一运价的“三统”政策,坚持计划管理和合理运输的原则。货源安排,先专业车、船,后副业车、船,先国营运输企业,后集体运输企业。旅客运输,由国营企业经营。社会车辆参加运输均有具体规定,如禁止长途贩运,严格控制载重汽车跨省运输,不准私人购置车、船,以及禁止拖拉机搞营业性运输等限令;为加强运输市场管理,在县城和主要交通集镇、要道设立检查站,对参加运营的车辆进行商务检查,凡票据不全、手续不全以及违反运输政策和规章制度的,给予必要处理。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放宽经济政策,实行改革、开放、搞活,从实际情况出发,按运输经济的特点,放宽、搞活市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1983年允许私人或联户购买机动车、船,经营客、货运输;运输企业和拥有车辆的单位,可以自行受理货源,运价允许在20%的范围内浮动。1985年成立县联运公司,由参与运输市场的管理,转移到为运输市场承、托双方服务。同期,撤销全县公路检查站,取消运输市场的商务检查,“三统”政策不复存在。1984年4月1日前,交通主管部门按营业额的3%向社会车辆征收运管费,之后,调整为1%,向所有参加营业的车、船计征。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一、邮电机构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