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棉花原种场
1950年8月建场,位于阜南城西北6公里双碑乡冷寺庙宅。分冷寺、北湖两个作业区,西临界南河,中跨小草河,面积870亩,其中聚落占地70亩,耕地800亩,有沟、塘6口,水面7500平方米,可供蓄水灌溉。有机井5眼、排水渠18条,一般性旱涝不致成灾。
该场初建时仅有耕地106亩,1956年扩大到2260亩。1958年并入国营阜濛农场,在杨油坊扩建场址,不久与阜濛农场分开,仍为县农场,杨油坊析为杨油坊农场(即后来的麦豆良种场)。1962年水泥厂并入,1965年黄岗综合厂并入,全场分副业队、冷寺、北湖、王大湖、节湾5个生产作业区,此时耕地共有6347亩,其中冷寺530亩、北湖345亩、王大湖1600亩、节湾1250亩、副业队306亩、节湾以场带8个生产队2316亩。1970年水泥厂下马,移交化肥厂,农场易名为“阜南县良种示范农场”。1972年王大湖析出,改为“麦豆良种场”(后改为畜牧良种场)。1973年节湾作业区移交公社后,定为今名。1985年总人口137人,其中干部、工人87人。
1951—1984年,先后引进和繁殖小麦良种有南大2419、石家庄407早洋红、阜农4号、洋大麦、阿勃、安徽3号、内乡5号、泰山1号、7023、74—22、徐州17号、百农3217、偃师9号、偃师10号、徐州2111等优良品种。其中7023小麦抗灾、稳产高产,在全县普及20余年。1980年引进74—22,繁殖推广全县,成为县内小麦当家品种。1973—1985年,累计繁殖小麦良种2600多吨。1951年引进胜利百号红芋250公斤,到1955年共繁殖推广88吨,5年时间普及全县。1970年改为棉花原种场后,重点发展和繁殖棉花良、原种106.9吨,主要品种有岱字棉15号、鄂光棉、徐州514等。1962—1985年,该场累计生产粮食4344吨,累计生产棉花(皮棉)780吨。
二、麦豆良种场
1958年10月建场。位于城郊区双碑乡境内0908公路西侧杨油坊。总面积690亩,其中耕地670亩。该场几经合并、分离,至1975年改称。“阜南县麦薯繁殖场”,1977年易称今名。有54型东方红拖拉机1台、联合收割机1台、十字型播种机1台、圆盘耙2部、脱粒机6台、电动机4台。建场后重点繁殖小麦、大豆良种,为社会提供小麦、大豆、棉花、水稻、高粱、芝麻等优良品种共2000多吨。
1985年,全场总人口216人,其中干部7人、固定职工98人。
三、种子公司
1959年5月,县成立种子局,担负商品种子的收储、调运、供应任务,1964年5月改设县种子公司,1965年底确定种子公司为行政、事业、技术三位一体的事业机构,负责良种引进、试验、示范、登殖、推广,并从事种子的经营管理,1967年改为种子管理站,1979年恢复种子公司名称。1971—1980年,先后建立起15个区、社种子站,1979年建立柴集种子分公司。该公司先后与县、社良种场建立业务联系,确立小麦、大豆、玉米、水稻、芝麻种子基地1.5万亩。1974—1985年,累计经营小麦良种2762吨、大豆良种729吨、玉米良种1478吨、水稻良种501吨、其他作物(包括林木)良种2886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