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农业生产习俗
颍上是个农业县,旧志谓:“颍上民俗淳厚,惟务农桑”。但在农业生产器械、耕作方式等方面,都十分落后。
收割器具从清道光年间到民国20年(1931年)左右,收割麦子大都使用钐刀,钹麦,其缺点是:1、要占用两人;2、麦茬留的深,损失大;3、不能收割豌豆麦。以后钹麦渐被淘汰,改用(yòu)子,沿袭至今。全县各地和秋收一样,全都使用镰刀。50年代后,农场使用联合收割机,生产队和个体农户均不适应使用。进入80年代,小型收割机在县内逐渐推广使用,每小时可收割小麦2~3亩,颇受农民欢迎。
拉运用具解放前后,全县普遍使用古老笨重的四轮“太平车”。1958年“大跃进”时期,普遍实行工具改革,把太平车改为两轮安装轴承,但使用不便,效益不大。1962年又修复了四轮,在反复改造中,太平车受到严重损坏。70年代初,各公社成立了拖拉机站,部分生产队拖运庄稼,使用农用机车。1980年,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小板车、小型拖拉机、小四轮,成了农业主要运输工具。
脱粒用具1977年以前,无论个体农户或生产队,全使用石磙带耢(lao)子轧场,功效低、耗时长。后来使用机动拖车轧场,脱粒净、省时间。土地承包到户后,机动车辆骤增,成了脱粒主要工具,用牲口曳石磙的逐渐减少。
种植习俗新旧时代不同,地区也有差异。旧时,我县种植粮食品种以麦子、黄豆、秫秫、红芋为主,还有少量的水稻、豌豆、绿豆、芝麻等。解放后,引入玉米,水稻种植面积扩大,秫秫减缩。湖洼地区如唐垛湖、秋稼湖一带,红芋有所减少,秫秫几乎绝迹,主要一麦一豆。岗地有灌溉设施的,一麦一稻和少量红芋、杂粮、油菜、大麻等;过去施肥以农家肥为主,兼施少量饼肥,现在普遍施用化肥,农家肥已不为农户所重视。这几年由于大量施用化肥粮食产量虽有所提高,但土壤板结,后劲减退,又引起农民对农家肥的重视。在深翻土地上,解放前全都使用旧式步犁,传统长齿耙,用大锹挖,锄头刨种是极个别的情况。50年代初,推广应用双铧犁,人民公社成立后,使用履带和轮式拖拉机、圆盘耙。进入80年代,手扶拖拉机、小四轮,价廉、高效、操作方便,个体与联户购置使用者增多,使用畜力曳犁耙的,仍有所见。水灾之年(湖洼地区)补种晚秋,一天一夜内水能落净的地块里,将绿豆种撒在水里,名为“跟水占”。初冬种麦(霜降前种麦正当时),习惯上都是犁种,“板贴”(即不犁而播种)的极少。犁种的方法,根据墒情,有“撒垡头”、“掩种”“条播”几种。涨黄水之年,水后地面积淤,不能适时下种,就采取两种办法:一是用特制的铁利子(状似耩铧子,但较宽,作用是把淤土划道裂口,麦种从耩腿漏入裂口内)利种;另一种是待淤土干成龟裂,把麦种撒上用大扫帚左右挥扫,务使麦种掉进裂缝,名为:“扫裂”。新淤土肥,产量超过老土。1983、1984两年涨水,行洪地区水落缓慢,为抢时下种,群众就用锄头刨种。有的甚至在稀泥湖里撒上麦种,用大扫帚普遍按一遍使麦种藏入泥糊里,次年也取得较好收成。旧时,小麦混种豌豆,提高单产。黄豆则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在麦茬板地上用耩子攉种,只有草荒地才翻犁种晒垡黄豆或绿豆。为恢复地力,生产队和以前个体户都很重视换茬,秫秫砍掉后,一再翻犁、晒透,留种早麦;红芋茬大多留作春地,一冬抄犁几遍,来春换种其他中秋或经济作物。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很少留冬闲地。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农民已认识到科学种田的道理,旧时的粮食品种多被适应本地区生长的优良品种所取代。稻、麦、豆的亩产分别在500公斤、350公斤、200公斤以上。
田间管理秋季庄稼注重锄工,故农谚有:“夏天戳破皮,抵上冬天犁一犁”和“锄头有粪”以及“秋天草,棒打倒”的说法。近几年来除了锄草、松土外,还使用现代化药剂、器械、除草、灭虫、治病,至少追施化肥1—2遍。
二、工业习俗
旧时称铁、木、篾、瓦、石工人为“匠”。他们都信奉有祖师,铁匠信奉“老君”,木匠尊奉“鲁班”为祖师。新岁第一次开工和每月初一、十五,须烧香、放炮,他们禁忌很多。如铁匠禁坐铁砧,木匠禁用桑木做门(丧门),楝木做床(入殓)。同行都称师兄或师弟。招徒学艺,多是学徒3年,送师一年,学成出师,方准开业。旧时,“尊师”至严,徒弟与师傅俨如父子,所以有“师徒如父子”之说。徒弟尊称师妻为“师母”或“师娘”,师之子、女,称师兄和师姐。在家从父兄学艺者是“门里出身”。在封建社会里的工匠是不受人尊敬的,如现时的理发工人,旧时叫“剃头的”;浴池、饭店的服务员叫“茶房”,“跑堂的”,都视为下等职业。建国后,党和政府把工匠定为工人,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阶级,工厂的学徒工称“学员工”,虽有私人收徒授业的,但已取消旧时的礼教。
三、商业习俗
旧时有句俗语“初三烧了门钱子,各干各的旧营生”,即城乡各行各业从正月初三以后都要开始营业了。本县的商店大多是正月初六日开市,烧香放炮,表示开市大吉。
农村油坊、酒坊,在旧历年三十这天下午,对贫穷用户,持瓶提壶前来者,不论给钱多少,付钱与否,都将瓶或壶灌满,使其“满载而归”,以示照顾。各行业在年终结算后,都将生产用具:算盘贴封“黄金万两”、板斗贴“斗大.Α薄⑶裆咸叭战方稹薄⒉瞩桨识诽拔骞确岬恰钡燃铩2煌幸狄圆煌氖滴镒骰献樱纾毫阜幻徘鞍谝惑吐幔诜虐宥罚辉杼谩⒙玫昝徘靶疲环沟昝徘肮壹Α⒂愕龋焕矸⑵堂徘肮业恫迹慌P行兄鞒啤芭>汀保性苯小氨奘帧保绱钜桓贪殉け蓿换趵傻=小鞍烁缣糇印保忠〔斯模环非嗖说慕小暗箍鹜贰保涣甘撤纷咏小胺吐岬住保蛔蹋昴谛痰昱坪拧8餍幸蹈饔屑捎铮缤涝谆Р唤病吧嗤贰保凰怠白贰保唤惭小懊笸觥(huàng)子”或“二刀菜”等。建国后,随着时代的演进,科学的进步,上述习俗都有不同程度的演变。
四、交通客货运习俗
解放前,县内交通工具十分落后,短途陆运靠太平车拉;长途货运唯有人推独轮“红车”和极少马车;代步工具只有“土车子”、“毛驴”、“轿子”3种,但不在城、镇,土车和轿子也不易雇到。骑毛驴只有县城以西到六十铺一段路上独有。
运输工人也和小商贩一样迷信,有忌讳语,也有行话。如清早,他们最忌讳说:“龙、虎、梦、牙、鬼、雾、桥、塔”8个字,以为不吉利,各有代称,连平常器皿,都有别名。例如:“下雾”说“挂帐子”,“鬼”说“矮骡子”,“筷子”说“开棍”,“尿桶”说“桂花树”。赶毛驴(赶脚的)、推车(推脚的)、抬轿的,这几种行业旧时被当作卑贱职业,受人轻视。
颍、淮两河民船式样、大小不同,名称、帮派各异。以形式和大小分,有“对连”、“连筏”、“蒲艄子”、“艋子”、“小筏子”等。行船靠拉纤、摇橹、撑篙,顺风张帆,傍风耍戗(qiàng),他们无行政组织,仅以河道分帮,但又各自行动。船民更为迷信,故有“跑马行船三分命”的警惕思想。忌讳语更多,如:盛饭的“盛”字,避讳与“沉”字同音,叫“装饭”或“添饭”。翻东西不说“翻”说“转”或“顺”。他们最尊敬所谓“大王”,一旦看到水蛇,即纳入盘中,奉在船头,披红挂彩,烧香、放炮、鸣锣、磕头,祈求保佑。过春节,大贴春联,船头横书“船头无浪行千里”;后艄贴“舵后生风贯九州”。大桅上贴“大将军八面威风”。甚至跳板上都贴有“步步平安”字样。初一、十五都烧香、放炮。行船或住船,船上男子除在船头外,船舷、后艄均可便溺,邻船见而不怪,故俗语有“有礼的街道,无礼的河道”。船户有贫有富,很不平等,富者在船上聘师设馆,教育子女;贫者无此幸运,所以船户多不识字。
解放后,我县交通事业飞跃发展,数10吨到百吨的水泥机动船,取代了历史上的木帆船,现正向铁制机驳发展,陆地上各种型号的客货运机动车辆,也不断增添。有组织、有系统地奔驶在各条公路上,售票员、驾驶员男女皆有,机关单位的运输车、专用汽车,型号繁多。机动小三轮为城乡短途客、货运输,起了很大辅助作用。进入80年代,自行车遍及城乡,妇女骑车的到处可见,它不单是最好的代步工具,而且成了男女订婚的必备礼物,土车、毛驴、轿子,已成历史陈迹。
上一篇:第五节 基督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