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50年,县内各中、小学结合生产救灾,坚持灾区教育,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大水成灾,各校师生自搭庵棚,盖简易教室,动员组织学生割草、挖药、捡豆搞“小秋收”,解决学生课本、文具费。1955~1956年,各校组织师生帮助农业生产合作社搞收、种、管,支援农业生产。1957年,把工农业劳动列入正式课,各校由农业社拨给部分土地,使教学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1958年,贯彻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贯彻执行“以校内为主,以农业生产为主,以集体劳动为主。”的精神,当年各类学校办起“颗粒肥料厂”122个,种实验田648亩,组织农艺组、服务组、抢险组567个。全县17所中学,建农场17个,建土钢炉30座,立砖窑3座。1959年,各小学共有土地884亩,小工厂53个。中等学校拥有土地1130亩,开办饲养场17个,由于过分强调师生参加勤工俭学劳动,教学时间大大减少,严重影响正常教学,浪费人力财力。1971年,县举办勤工俭学展览,后又组织参加地区勤工俭学展览。据1985年统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的学校有508所,参加劳动的学生13万人,校办小厂13个。勤工俭学总收入达30.22万元。1986~1988年,校办工业总产值为766万元,利润157.2万元;校办农业总产值为122.5万元,利润33.3万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