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后,学校的建筑费基本由国家全包,每年下拨修缮费15万元左右,用来小修小补,尚感不足,进行更新扩建,力所难及。全县当时的600余所中、小学,近20万名学生,原有校舍13208间中,危房竟达3400间,桌、凳奇缺,80%以上的学生用泥桌土凳。
1981年春,采取“主要依靠群众集资,国家适当补助与勤工俭学三结合”筹资建校的办法,开始在各区试点。
实行“三结合”建校以来,全县新建、改建砖瓦结构的标准校舍11990间,是建国34年来所建砖瓦房屋的3倍多,建筑面积扩增4倍有余;除添置课桌凳、建院墙、铁制大门和旗杆外,部分学校还筑硬基路与绿化校院。农村小学95%以上的校舍实现了砖瓦结构;50%以上的学生有了课桌凳。办学条件好转,入学率也逐年上升。1984年,省教育厅在颍上县召开“全省群众集资‘三结合’建校经验交流会”,颍上以“建好学校,造福后代”为题,做了经验介绍。
1981~1985年,全县共新建、改建校舍220880平方米,添置课桌凳3.2万张,建院墙35000米,添制铁大门68合,铁旗杆157个。共开支人民币1865.38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93万元,群众集资1422.38万元,勤工俭学收入50万元。到1986年,全县共建校舍12769间,添置课桌凳66597张。
1988年全县公办中学校舍、设备情况统计表
表101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