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发展情况
颍上教育事业历史上比较落后。清末,乙种蚕桑学堂教习12人,2所初等小学堂教习4人,1所高等小学堂教习14人,总共只有30人。民国时期,虽有发展,但仍缓慢。新中国成立后,教师队伍逐年扩大,成为文化教育战线上一支强大力量。1949年,全县共有中、小学教职工188人。1965年,中学教师251人,小学教师1866人。1985年,中学教师1581人,小学教师6881人。1988年,中学教师1848人,小学教师6334人。
二、培训形式
1949年7月,举办一期为时1月的教育研究会,培训180名知识分子,入校供给制,结业后大部分分配到小学任教。1952年和1956年,两次师资培训班,又为师资队伍增添400名新兵。1957年,“反右”扩大化,小学教师严重减员。1958年,从县中毕业生中择优录用一批补额,又在师范增设教师轮训班。1973~1975年,“五·七”大学先后两次开办师范班,培训中、小学教师。1972年以来,有600名代课师和民师转为国家正式教师。1980年,颍上师范民师班毕业100人。1983年,招收学员500人。1985年,颍上师范增设教师进修班,每年招收在职职工培训。
三、生活待遇
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教育工作人员薪俸无考。塾师报酬,学生负担。民国17年(1928年)前后,中学教师一度按课时计薪,月薪约30元;小学教师低三分之一强。抗战时期,中学教师月薪35元,小学教师25元。1949年教师为供给制。1950年,实行供给包干制,公立教师月均大米60公斤,折合小麦70公斤,另发菜金2万元(老币)。1952年,改为工资分制,平均月工资24元。1955年,平均月工资26.68元。1956年,工资改革,评定等级,废除工资分。平均月工资提高到35元(最高约45元),比解放初期增加两倍以上。据1981年统计,公办小学教师最高月工资74元,最低26元;中学教师最高月工资114.5元,最低36元。1982年普调,人均月增10元。1983年,小教三级,中教五级,享受讲师待遇,1988年,全县享受讲师待遇的108人。在福利方面,实行公费医疗。建立休假、退休、死伤抚恤制度。
四、民师待遇
民师的生活待遇,各时期不同。50年代,不定期补助。60年代,月补助5元。70年代,月补10元以上,另有大队的工分补助。1986年,按上级提高民师待遇精神,中学民师,国家月补助52元;小学民师,月补48元。民师增加的工资,县财政、群众集资各负担一半。从1985年7月份起,一律按月发给。
1988年度中、小学教师学历统计表
表99单位: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