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儒学颍上儒学建于元朝,为“生员”读书场所,设在文庙内,也称黉学或学宫。清顺治《颍上县志》载:颍上学宫除大成殿、明伦堂等主体结构外,有“进德”、“修业”两斋。县儒学名额:廪膳生员20名,增广生员20名,附学生员原额12名,咸丰七年(1857年)因守城有功增为15名。县儒学藏书4700余卷,其中史籍2072卷,均在历次兵燹中损失净尽。
书院清朝时,颍上有2所书院。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东关外永宁寺旁首建“河洲书院”,后废,旧志仅录其名。
乾隆九年(1744年),监生王芹在城内金家巷(今“二小”)捐置房屋20间,建“蔡津书院”。乾隆十六年(1751年),知县许晋重修,改名“梧冈书院”。延聘宿儒主持讲席。书院主持人称“山长”,教师称“教习”。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光绪诏示教育改制,“梧冈书院”改为“颍上官立高等小学堂”。
义学义学是一种免费书塾,为一般贫寒子弟接受初等教育的学校。清廷规定,县设书院,乡镇设乡学(义学)。据光绪《颍上县志·学校》中的“义学地附”记载,颍上共有义学6所,学地592亩,作为办学经费。其教育宗旨、管理、教材、教学均与私塾相同。
私塾清末,颍上虽按诏示进行教育改制,但直至民国20年左右,新式学校甚少,私塾林立,成为颍上半封建初等教育的一大特点,直到解放前夕,私塾才逐渐消逝。
私塾有3种类型:一是富有学究自教子孙后代,在家设馆接纳一二亲友子弟,学生甚少;二是地方清贫学究约馆,接受附近学童入学,10~20人不等;三是富豪人家请名师在家设馆,学生也不多。教师的酬金叫“束修”,按学生的年龄大小、程度高低、家境贫富议定全年学金。春季开始,腊月底散馆,无寒暑假和星期天。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