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五保户供养1959年,全县办农村敬老院99所,入院五保老人3008人,衣、食、住、医、葬等问题均妥善安排。粮、款、物从社、队公益金和集体副业利润中支付。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五保老人的生活供给,各区、乡形式不一,有的继续由集体供给,有的划田自耕,免交农业税和社会义务性负担,自劳自食。1984年《安徽省农村五保户供养暂行规定》发布,1985年,全县重办乡村敬老院35所,部分五保老人入院,由乡村统筹供养。1988年,建乡村敬老院40所,入院老人202人。全县有五保户3535户,3556人,均继续由集体供应。
烈属光荣院1959年8月,于县城西南隅建烈属敬老院,占地4.5亩,建房14间,奉养烈属30人,服务人员4个,设有公共食堂。1983年,改称烈属光荣院,收烈士子女2人,已扶养成人,并安排工作。到1988年,院内烈属最高年龄96岁。经常组织他们读报、谈心、看电影、打扑克,使老人愉快地安度晚年。
孤儿教养1950~1953年,颍上办残老孤儿院1所,收养孤儿83人。其中安置工作1人,协助找家9人。1958~1960年的三年自然灾害和共产风的极“左”思潮影响,颍上县一度出现孤儿增多,除县办孤儿教养院收养一部分外,县政府认真落实党对孤儿的教养政策,于1961年5月15日通知,将全县2533名孤儿分别送往焦岗湖农场、县委养猪场、唐垛湖农场、县园艺场、八里河水泥厂和县直各机关抚养教育。1969年,对年龄较大的孤儿,按“知青”下放精神,分批下放农村安置,少数孤儿分送城关镇直属单位分养,个别较小的孤儿转入烈属光荣院教养。后陆续成人,有的投亲奔友,有的安置在国营或集体单位工作,有的在城镇入户自谋职业。
福利厂1956年,全县兴办福利生产单位8个。1957年,发展到9个。1958年“大跃进”期间一哄而起,全县有66个厂、社、组、队。其中由民政部门直接管理的9个厂,有铁木、砖窑、搬运、饲养等,共有职工289人,内有烈军属75人,复退军人20人,其余均系社会救济对象。城关镇办社会福利厂57个,生产人员3144人,其中属民政工作对象有2870人。资金来源:政府扶持4.65万元,银行贷款3.8万元,群众自筹0.54万元,动用历年生产积累5.65万元。1958年,投入生产人员1859人,完成产值87.29万元,但支出工资33.69万元,长此以往,势必吃干赔净。因此,通过整顿仅保留城关洗染厂、福利窑厂、南照福利窑厂,延续兴办。
下一篇:第六节 支边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