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除害灭病
解放前,县境人民屡受兵、匪、旱、涝之灾,疾病蔓延贫病交加生活苦不堪言。1942年,天花、霍乱等传染病流行,缺医少药,无数家庭人亡宅空。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关心群众生活,重视人民健康,首先对中、西药店(铺)进行整顿,建立各级卫生医疗机构。对烈性传染病采取了防治措施,并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改掉不卫生的生活习惯,制订《夏季卫生公约20条》,由公安民政部门负责贯彻执行。1951年,市政府在城乡组建733个卫生防疫委员会,同时成立2个卫生队,负责城市街道公共卫生工作。是年为全县401眼水井进行饮水消毒,91眼水井加盖,新建9眼公共饮水井,维修改建32个汲水码头,基本解决了全市人民的用水问题。发动群众填平污水坑12处,计459平方米,清除垃圾360吨,初步改变了市区环境卫生。1952年,响应毛主席“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粉碎敌人细菌战”的号召,界首市成立爱国卫生委员会,利用文字宣传材料,放电影、图片展览、专题广播及组织宣传队登台表演等形式广泛宣传,进一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是年,共捕苍蝇38,438火柴盒,灭蛆蛹993公斤,捕捉蚊子1,485火柴盒,捕鼠4,724只,捕杀病狗315只,灭虱4,035人,疏通阴沟47条,计2,085平方米。填平污水坑洼地437处,计1,350平方米,清除垃圾195吨。
1958年1月,界首县爱国卫生委员会向全县人民发布《全面开展以除“四害”讲卫生为中心的爱国卫生总动员令》和《界首县消灭“七害”规划》(草案)。共投入22万人除害灭病,经过几个月的奋战,全县出现12个基本“四无”单位和24个基本“四无”村。3月18日,《安徽日报》、《健康报》先后发表有关界首县成为安徽省第一个“四无”县的消息。是年,基本消灭黑热病、头癣、梅毒、天花、白喉、霍乱、伤寒、副伤寒等急性传染病。
1958年7月,县委召开全县卫生工作会议,安排卫生保健网建设工作,8月5日基本建成。中共安徽省卫生厅党组8月9日来电,祝贺界首县做到“乡有医院、公社有卫生室,大队有妇产院、幼儿园,小队有托儿所”。是年统计设有病床300张,建卫生室80个,妇产院491个,托儿所、幼儿园2930个,卫生员、保健员、接生员7,493人。涌现出杨小寨等一批卫生模范村。60至80年代,除害灭病卫生管理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的日常工作之列,并不断得到加强。
二农村卫生
1960年,县卫生防疫站在杨小寨试行农村卫生“两管”(管水、管粪)“一灭”(灭蝇)工作。是年秋在杨小寨村内试打饮水“小口井”,后在全县推广,逐渐发展为改水井、改厕所、改猪圈、改锅灶、改善卫生环境的“两管”“五改”,有效地控制蚊、蝇孳生,减少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是年全县打小口井1.3万眼,并对原来大口井1,700余眼加以改良利用。改地锅灶为牛尾灶4.1万户,改厕所4.76万间,改猪圈4.32万个,基本做到人有厕所猪有圈,厕所有房,大便有缸,小便有罐,猪圈有棚,粪便日产日清。并采取人畜粪便、垃圾、杂草混合堆肥和制造“5406”菌肥,既杀灭粪便中的病虫卵和草籽,又提高肥效,大大改善了农村卫生环境。1971年11月,安徽省卫生防疫工作会议在界首召开,肯定了界首在农村开展“两管”、“五改”卫生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1974年1月18日,《光明日报》全文刊载新华社《爱国卫生运动的新发展——安徽界首开展卫生“两管”、“五改”的调查》,《健康报》、《体育报》、《河南日报》均摘要转载。是年2月,中央卫生部副部长钱信忠来界首视察“两管”、“五改”工作。3月,中央卫生部委托安徽省卫生厅在界首举办北方16省、市自治区农村卫生“两管”、“五改”学习班,并选用学习班交流材料41篇,汇集为《我国北方农村卫生“两管”、“五改”》资料汇编,印刷2.1万册在全国发行。1977年,光武公社小李庄大队毕寨村一农民,利用汽车“汽缸”为井头,用竹竿打通为井管,安装在“小口井”上,通过杠杆和大气压的原理吸水,群众称“手压井”,方便、卫生,深受群众欢迎。至1985年,“手压”井已在全县普遍使用。省柴灶也得到地、省、中央验收合格,被评为改灶节能先进县。从此,广大农村的卫生环境得以改善,农户的卫生条件也大大改变,呈现出人寿年丰的新气象。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