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古遗址
〔王庄古文化遗址〕位于顾集乡王庄行政村,面积2000平方米。1984年9月,文物普查时,于距地面0.4至0.6米深入,发现大量动物化石,有鹿、猪、四不象等动物骨骼。石器有石斧一件,两刃刮削器等。另有蚌壳、陶片(器耳、器口、器腹)、陶网坠,战国时期的绳纹陶等。1985年6月26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任湾古文化遗址〕位于县城东偏南3公里,徐寨乡韩、任湾两村南50米。1974年发现,当地居民曾挖出铜箭簇(上有“长宜子孙”铭文)及陶片等遗物。1985年4月,县文物组对该遗址进行全面考察,沿沙河北岸长达300余米,文化层厚2至4米,据初步判断,应属周至汉的遗址。
〔枣林古村落遗址〕位于枣林乡枣林集,南北长220米,东西宽90米。据传明洪武初年,山东枣林庄居民迁居于此,为不忘祖籍,故取各枣林庄。
〔界沟古驿站遗址〕界沟驿设置起于宋代,为通往京师汴梁的重要驿站。遗址即现三渡口南岸,因黄水泛滥被叠压在地下三四米深处,从河床断面,清晰可见。遗物有宋代砖瓦等。
〔舒杨古河道遗址〕界首城南4公里处,该河从河南省流入,经今河南乡荣老家村、东南至任寨乡亮集北500米,流入太和县境地。此河民间俗称“杨广河”。相传为隋炀帝杨广下扬州所凿之河道,古河道宽约70米,深7米,大部夷为平地,河床仍可辨识。
二古城址
〔新阳故城〕位于城西北17公里处,小黄乡尹城子村南。古城遗址,南北长390米,东西宽330米。今城垣皆为耕地,略高于四周平地。该城址历年来曾出土不少文物,有蚁鼻钱(俗称鬼脸币、阴游)、布币、汉半两、汉五珠、王莽布泉等钱币出土,还有炼铜铸铁的冶炼残渣、鹿角化石等物。另有出土的青铜器皿、饰彩陶器、汉砖、简瓦、汉石磨等。清宣统年间出土一石碑,上刻“汉信阳冯异”,篆书,出土的铜箭簇上有“冯异”2字。由此推知东汉初年,汉光武帝的大将军冯异曾转战此地。《左传·庄公十年》:“荆蔡师于莘”。据考其城当本作莘城,秦置新阳县于此,又作信阳县,后俗又称尹城。莘、新、信、尹,古音相通。1982年9月14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蒋娘店遗址〕城北20公里处,杨庄乡蒋娘店村内。遗址南北长250米,东西宽403米。因屡遭黄泛城早圮,遗址全部叠压在地下。出土有炼铁的铁渣,战国时期的空心砖,汉代的铜镜、铜剑、石磨、钱币等。还有心形铁锤、胆形铁锤等物。
〔界沟镇古城址〕界首县城内新华办事处,南到大义街南首,紧靠沙河;北到前进街第一小学;东到县供销社家属院;西到新华街西首。南北长250米,东西宽500米。据宋《元丰九域志》记载:万寿县下辖税子步、界沟、斤沟3镇。可见,此城始建于宋或北宋之前。现仅存一残垣高1至2米,其余城垣遗址均盖有房屋。
〔连家寨古城址〕在界首镇新华办事处新华街东段,中原路南段之教门街。南北长500米,东西宽250米。为连姓所筑,作防御之用,故称连家寨。该寨始建于宋元时期,至今仍居住着连姓后裔。
三古墓葬
光武西北1至4公里处,有于、刘、黄3古堆,每处呈双并立,东西相对。据初步考证为汉代墓葬。
〔于古堆〕小黄乡于古堆村东首,西座原高7米,面积2400平方米,今已夷成平地。东座原高7.5米,面积3000平方米,因取土破坏,一半成池。该处曾出土跪式泥俑一个,高0.7米,造型别致。1982年9月14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古堆〕在位于古堆北1公里,刘寨村后100米处,分东西2座,东座原高7米,面积3000平方米,因居民取工,现已成池;西座高7米因年深月久,风雨剥蚀,人为地取土破坏,面积尚有880平方米。1982年9月14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古堆〕位于刘古堆北1公里,黄古堆村后200米处,分东西2座,西座高7.5米,面积990平方米,东座高7.5米,面积1170平方米,两座均保存完好。1982年9月14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庄汉墓〕县城东南3.5公里,田营乡王庄西北角150米处,1983年4月,农民取土时,发现砖室墓1座,为汉砖砌成,拱形卷顶。砖的两端为子母扣榫。墓分为墓室、耳室和甬道,均为砖卷顶。墓底距地面2.30米,墓室长5米,宽1.5米,耳室中藏殉葬陶制冥器6件,另有陶狗1件,灰陶坛1件。是年5月7日,又在该处挖出汉铜镜1件(残),汉五珠钱28枚。
〔新肖庄唐墓〕县城东3公里,河北乡新肖庄西首。1985年8月20日,该村农民取土制砖瓦时,发现砖石墓1座,墓底距地面2米,墓分前后2室,全长5.75米,宽1.4米。两室之间有单砖砌成隔墙。前室随葬器物6件,后室仅有随葬铜镜1面,墓中出土瓷器和铜镜,较有时代特征,初步判断为唐代晚期墓葬。
四古建筑
〔黄家庙〕县城西北16.5公里,小黄乡所在地小黄集,民间久称小黄庙。原庙规模庞大,占地48亩,有正殿、廊房、钟鼓楼等43间,内供周文王、东岳大帝、黄飞虎等塑像。庙前有石碑3通,叙述庙之修建过程。该庙始建于唐玄宗时期,北宋文彦博巡视江南经此,令人修葺;元、明两代亦有维修,清咸丰年间,惨遭兵燹,后集资重建。解放后,保存尚好,至“文化大革命”期间,庙内的脊吻、垂兽和部分石碑被砸,梁栋彩绘遭到破坏。今仅存大殿3间,偏殿1间,明万历十一年“重修东岳庙碑记”残碑两通。1985年10月23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黄庙〕县城东北10公里,大黄乡大黄集中路北80米处。原庙规模宏大,分东、西、中3院,前、中、后3门,其中有伏羲楼、神农楼、钟鼓楼、三关阁、祖师殿、关云殿、岳武穆庙等共108间。另有金桥、银桥卧虎桥、奈何桥及点兵台等。面积达3000平方米,有庙地480亩。每年农历三月廿六日,逢香火大会,会期达7天之久。香客来自河南、山东、江苏及本省内10余个县市,经营者云集而至。日达数万人。
相传此庙始建于唐,元代重修,厚有碑记,今已不存。据现存中殿大梁上文字记载,最后一次重修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闰四月初二日。参加这次重修的总会首李符时,主持僧源绪。现仅存中殿3间,娃娃殿3间,建于台基之上,柱础粗大,柱上加梁枋、斗拱,庙顶覆盖五色琉璃瓦,金壁辉煌,光彩夺目。1985年10月23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寺〕界首镇教门街东首路北、建一清真古寺,为明代创建。原为一草寺计房9间,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当地富绅李和斋(徐寨乡杨树庄人)重建。砖瓦结构,大殿3间,对殿5间,讲经堂5间,后讲堂5间,厨房3间,淋浴室6间,大门、二门各1间,共计30间。建成后,李和斋赠寺匾一块,上书“浩荡难铭”4个大字。殿于1974年毁。198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县民族宗教事务科、回民皮件厂、盐业公司、县供销社、县人武部及部分回民共集资2.4万元,对该寺进行修葺。共修复房屋20间,并重制“古清真寺”匾额1块。1985年6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棚街〕位于界首城市中心,即今解放一、二、三大街。该街系扒寨填壕垫成。民国31年4月(1942年)开始兴建,街道长341米,宽7米,共建两层楼房600余间,檐高4.16米,街道上空芦席搭棚,相互衔接,白天步入街心,抬头不见天日,故俗称“天棚街”。该街南段旧称“恩伯街”,中段称“柱国街”,北段称“大庆街”,是界首的商业中心。民国33年秋,改为致中街。1948年改称“解放一、二、三大街”。虽系抗战时期所建,至今仍保持着旧街道风貌。1985年10月23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臧家公馆〕界首镇新华街中段路北,为国民党将领臧致平寓所(现为县供销社家属院)。
公馆建于民国初年,有大门楼、二门楼分前后两院。前院主房5间,西厢房3间,耳房4间,后院主房6间,东西厢房各4间,计28间。面积为1200平方米,全部为青砖灰瓦座北朝南,层次鳞比,庭院典雅,结构严紧。建国初期为界首市政府办公地址。1953年10月至1957年为界首县政府办公地址。1985年6月26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古井
〔刘家井〕光武镇东门外,据传当地刘氏家族为纪念汉光武刘秀而开凿,故称刘家井。该井四周为泽塘,仅一段孤形小路至井边,因形似象鼻子,所以又有“象鼻子井”之称。井内口直径56厘米,外口直径120厘米,面积0.29平方米,深15米,为薄砖砌成,四周有柳树4棵。
〔赵家井〕光武镇西街中心,井内口径56厘米,外口径120厘米,深15米,为薄砖砌成,相传该井东汉时为赵氏家族所凿之井,故称赵家井,现仍为居民饮用。
六革命遗址
〔中共亮集党支部旧址〕在县城东南13公里,胡集区任寨乡亮集东首,今亮集小学院内。原有草房7间。抗日战争时期,曾为国民党亮集乡公所占用。解放后,一直为亮集小学校舍。1984年,房屋进行翻修建成砖瓦房9间。
〔中共界首特支旧址〕在界首县城界首镇健康路南段路东,现工商管理局北院。抗日战争时期,挂牌名“益友筱商社”,后改为“益丰花布行”。原有草房7间,面积共140平方米。1982年,房屋被拆除,已改建新楼成为工商管理局办公处。
〔张大桥抗日战场旧址〕位于界首县城东北6公里,城郊区河北乡张大桥西侧万福沟右岸,界首至郸城公路的南面。民国30年(1941)1月,日本侵略军2500余人,附有山炮和装甲车侵犯界首。时国民党骑二军军长何柱国派兵在张大桥阻击,双方各有伤亡,第二天日军撤离界首。为纪念抗日殉难烈士,将骑二军牺牲的39名官兵葬于城北关(现自来水厂、县医院家属院处)建立公墓,立碑纪念。至60年代,墓碑毁废。
〔豫皖苏边区行政公署旧址〕县城西北1公里,城郊区河北乡刘腰庄和大郭寨村。1947年10月,陈粟大军挺进淮北,开辟中原解放区时,豫皖苏边区行政公署于1948年驻进界首北郊刘腰庄、大郭寨、小郭寨、饶楼等村庄。
〔泉阳县民主政府旧址〕位于县城东南22.5公里胡集区洪庄村。解放战争时期,为巩固后方,支援前线而设的临时地方政权。至1949年,全国解放后,泉阳县民主政府亦撤销。该址在洪庄东首,分前、东、西3院,有房66间,砖基草顶,普通草房。旧址今存房5间,由当地村民居住。
〔七七抗战纪念碑〕也称七七抗战纪念塔,位于界首镇解放一大街南端。民国33年(1944),为纪念抗日殉难的军民建。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七古迹
〔文昌阁〕界首城内教门街东头,建于清道光年间。咸丰时,毁于兵火,同治初年重建,高3层,顶覆五色琉璃瓦。民国33年(1944)《界首一览》记载阁的建筑云:“阁成六角,外建穿廊,前襟沙河,画栋与波光相映,上凌霄汉,丹楹共霞彩齐辉、……不唯广宏神座,且著三镇文风也。”清末贡生王先登撰文昌阁联:玉帝楼东烟吐玉,文昌阁下水成文。“文化大革命”时遭到毁坏。

〔古路沟〕古路沟又名界沟,位于界首镇中州路西首生产街,历史古远,界首前身为界沟原出于此。历经数代,沟被填为平地,然居民仍称为古路沟。
〔东岳庙〕该庙位于界首镇新华办事处城关第一小学院内。此庙建于宋,毁于元,复建于明代。至清光绪年间再次重修。因庙内祀天齐王,故此庙又称天齐庙。抗日战争期间,为界首镇中心小学校址。解放后,仅存大殿3间、1984年初,因扩建校舍,被拆除。
〔关帝庙〕该庙位于新华街路北,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地址由山西商人吕汉所施。民国11年,被匪火烧毁,后经徐朗轩等人重修。现为农行家属院。
〔大王庙〕在界首镇教门街路南,为清乾隆年间商旅出资修建,规模窄小,仅一殿宇。后人叹其微,于乾隆五十四年(1794),又于大殿东西两侧,修建观音殿、财神殿各3间。嘉庆十九年(1814),再于东隅建火星殿1座,复造东醮房3间、山门楼3间及拜殿台阶、前后阅台等。道光五年(1825),复建拜殿2间,午楼1座,西醮房3间。为界首三镇巍峨古庙,于1965年遭火灾毁废。
〔汉光武庙〕该庙位于光武镇南街路西,为纪念汉光武皇帝刘秀而建,光武镇也因庙而名。民国13年(1924),《太和县志》载:“汉光武建武四年幸谯,遣将马武王霸,围刘纾于垂惠,因曾有事于谯。太和前隶谯,今皆有庙祀殆因此。”庙历代屡有兴废。建国后,尚存前门3间,大殿3间,60年代中期毁废。
八馆藏文物
界首县馆藏文物一览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