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电影
〔管理机构及设施〕解放初期,县城内仅有2个简陋的剧场(中原舞台、新舞台),供演戏放电影。设有35MM日本产罗拉炭精放映机2台,70匹马力的汽车引擎1台,10千瓦发电机1部。1958年借用县工会的“工人文化宫”专放电影。省电影公司拨给54型35MM皮包放映机1部。
1971年成立县电影管理站,8月成立“电影俱乐部”,地址在新舞台。1981年电影管理站改为电影发行公司,设铁制片架5个,电影倒片机2台,屏幕验片台1座,量片尺1个,片库和检片室50平方米,使影片的保管、防护、储存趋于合理,延长了影片寿命,并对影讯宣传做了大量工作,还利用布画、排片表、幻灯片、影片预告专栏,影评、重点影片专刊、海报等形式,宣传影片的信息。
1983年以周继武、刘树臻为首研究光源改革。于翌年4月,研制成脉宽调制开关式(PWM)铟锡灯通用电源,后又制成16MM放映机。
1984年增添设备有万用表3块、示波器低频信号发生器、高频信号发生器、耗伏表、摇表、照度计、手电钻等。是年电影发行公司被评为全区一类单位。
〔放映队伍〕1925年,由张伯涛自上海购来一部原始放映机(手控动、光源是煤油灯)在“乐天居”戏园茶馆里公开放映,时人为之罕见。1935年,外地私人放映队,曾在“山陕会馆”放映《孙悟空大闹天空》,是电源的无声电影。抗战时商业繁华,国民党政府放映队曾在信义街放映有声纪录片《台儿庄大捷》。还有游艺场的艺人,放映以日光为源的手控动无声影片《关东大侠》。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影事业也相应的发展,放映队伍也逐年增加。1950年,市委组建以钟铭勋等6人领导的“红光电影院”,首映国产片《桥》。1953年,电影教育工作队来界首放映。1955年,省电影放映87队,固定在县内放映。1956年又建立了省电影放映163队。是年7月份,下放县管理的87队改为一队,163队改为二队,活跃在城乡放映。1958年秋,省电影公司拨给五四型35MM皮包机1部,8月成立界首县第一个电影放映机构,即“电影俱乐部”,同年组建放映第三队。1959年4月后,成立电影联队。
1962年撤销电影第三队。1971年成立“电影管理站”,后影片、队伍都由其管理,是年有放映队伍20人。至1985年放映队30个,其中县办1个、乡办29个,放映队伍95人。
二电视
1981年5月,开始筹建50瓦彩色电视差转台。翌年2月21日,以张俊泉、李福生、张庆臣等安装电视铁塔技术小组开展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查阅气象、地质、水文等历史资料,确定电视塔址。4月9日试吊塔成功,5月底电视差转台落成。铁塔系自立式,总高度78米,塔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重144吨,塔体自重22.5吨,占地面积72平方米。顶部配装发射天线为4层十字形,接收天线为双列五单元天线发射频道8,接收频道1、2、3,铁塔巍然屹立在县城中心,塔顶标灯,夜晚红光闪灼。6月1日,3瓦转播机试转成功,当晚在广播局大门前设机转放,一时门庭若市。1982年9月1日,50瓦转播机开播,彩色电视差播台全工告竣。差转台服务半径近8公里,其主要设备有50瓦、30瓦差转机各1部;电视监视机为20寸、14寸彩色电视机各1部,另配BT—10测试仪1台,综合测试仪1台。
1984年10月1日,总工程875平方米的广播电视配套大楼,正式剪彩使用。除重大节日全天播放外,每天上午和晚间都按时转播中央、省、地、县电视节目。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