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组织建设
〔市、县团委〕1949年1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皖北界首市委员会成立,书记曹川林,内设组织部、宣传部、办公室。1951年增设学少部。1952年增设青年工作部,全委编制12人。1953年9月,改界首市团委为界首县团委,内设机构未变。1956年取缔青年工作部设置城市工作部。1957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界首县委员会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界首县委员会。1958年12月至1959年4月为首太县团委。1959年5月恢复界首县团委。1967年元月,共青团各级组织停止活动。1977年恢复共青团界首县委建制至1980年无内设机构。1981年至1985年,先后设宣传部、组织部、学少部、青年农民部和办公室。
〔基层组织和团员〕界首市时期,市团委下设区、镇团委。1951年有基层团委7个,团支部26个。建县后,县以下设区、镇团委,各区、镇团委配专职书记1至2人。1958年,各人民公社均设团委,配专职书记1至2人,农村生产大队建团总支。1960年后,生产大队改设团支部。1983年行政体制改革,公社团委改为乡团委,行政村设团支部。建团至1985年,市、县境各机关、学校、工厂、街道、驻军等单位,凡团员总数在500人以上者设团委,50人以上不是500人者设团总支,50人以下设团支部。据年度统计:1960年全县基层团委9个、团总支86个,团支部676个,团员4261人;1963年基层团委34个,团总支21个,团支部366个,团员7567人;1973年基层团委20个,团总支15个,团支部525个,团员17545人;1979年基层团委42个,团总支12个,团支部646个,团员20225人;1983年基层团委47个、团总支21个,团支部703个,团员17051人;1985年基层团委52个,团总支21个。团支部744人,团员18726人。
二团代会
〔第一次团代会〕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界首县第一次团员代表大会,于1956年7月9日至13日召开,到会代表287人。会议讨论通过了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决议,选举产生了青年团界首县第一届委员会,委员18人,书记韩云。
〔第二次团代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界首县第二次团员代表大会,于195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召开,到会代表407人,其中正式代表399人,列席代表8人。会议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讨论通过了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决议;选举产生了第二届团县委,委员13人,常务委员5人,书记李金凯。
〔第三次团代会〕共青团界首县第三次团员代表大会,于1959年12月3日至5日在界首颍滨戏院召开,到会代表315人。大会听取了第二届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布置了工作任务,选举产生了共青团界首县第三届委员会,委员23人。李全德当选为书记。
〔第四次团代会〕共青团界首县第四次团员代表大会,于1964年8月3日至8日召开,到会代表385人。会议讨论通过了第四次代表大会的决议;选举产生了第四届团县委,委员17人,候补委员4人,常务委员5人,书记牛广义。
〔第五次团代会〕共青团界首县第五次团员代表大会,于1972年4月27日至5月2日召开,到会代表487人。会议听取了中共界首县委副书记邓泽民所作团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第五届团县委,委员27人、常委11人,候补委员4人,书记邓泽民(兼)。
〔第六次团代会〕共青团界首县第六次团员代表大会,于1979年元月16日至18日召开,中共界首县委副书记李廷荣致开幕词。会议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传达了共青团全国第十次代表大会精神;选举产生了第六届团县委,委员27人,常委11人,候补委员4人,书记李豫徽。
〔第七次团代会〕共青团界首县第七次团员代表大会,于1982年5月4日至6日召开,会议的主要任是:听取讨论和通过第六届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并通过了有关决议;选举产生第七届团县委,委员31人,常委9人,候补委员5人,书记洪秀岭(兼)。
三重要活动纪略
1951年,市团委积极培养干部,为党政部门输送162名青年干部。是年春,市团委动员组织5780名团员青年,组成740个生救小组,参加生产救灾活动,从事磨面粉、挑碗、纺织、晒干菜和销售粮食、食盐、香烟等,收入1400元(旧人民币)、粮17010斤、棉花234斤,钱物全部支援灾民渡荒。
1956年,广泛开展爱国家、爱集体、爱劳动、爱学习、爱公物“五爱”教育和带头遵守纪律等活动。不少团员青年要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6月大水,4340名团员青年参加泉河、颍河抗洪抢险,在连续15天战胜6次洪峰中起了突击队的作用。
1963年始,开展学雷锋活动。全县团员青年在各级团组织的发动和带领下,工厂、农村、机关、学校、街道、驻军等普遍组织学雷锋小组,利用报告会、座谈会、讨论会、故事会、宣传栏、图片展览等宣传形式开展宣传活动。雷锋事迹家喻户晓,雷锋精神深入人心。全县青少年中,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无名英雄到处涌现;讲团结、争上游、顾大局、比贡献蔚成风气。
1982年,团组织在农村开展青年助耕包户活动,计组织助耕包户小组255个,7526名团员青年参加,扶持贫困户626户。12月县团委派代表出席团省委在滁县地区召开的助耕经验交流会,向大会介绍了界首团员青年助耕包户的经验。
1983年,团县委围绕加强团员青年政治思想教育,抓了以下工作:一、普遍开展“振兴中华”读书讲演活动。全县成立青年读书讲演小组961个,读书讲演团2个。读书讲演团在城镇各中学巡回讲演7场,受教育者达1万余人次。10月参加阜阳地区演讲赛,获三等奖。二、创建文化室。全县372个行政村团支部采取自已动手,多方集资的办法,因陋就简建立青少年业余文化活动室342个,占农村团支部总数的92%。三、广泛开展“爱家乡,建家乡、离土不离乡”的“三乡”教育。河北乡刘廷来在三乡活动中坚持自学成为乡村兽医,获省“学科学用科学竞赛”标兵称号。四、创办“山水学校”、农业技术咨询站,帮助回乡知识青年把书本知识用于生产实践,发挥农村知青在推广农业科学上的带头作用。方楼行政村创办的“共青团方楼农业技术学校”,是安徽省第一所团组织自筹资金主办的半农半读“山水学校”。
1984年,县境城乡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县团委采取多种办法,鼓励团员青年勤劳致富,提倡敢富、会富、快富,先后组织多种形式的致富报告团25个,共报告175场,受教育者达25万余人次。团组织会同有关单位联合举办120多期科技培训班,共培训青年农业技术人员3260人,其中1410人成为科学种田的能手,4人被乡政府聘用为农业技术员。是年,全县农村189个团支部创办了经济实体。饶楼行政村团支部组织团员青年创办企业成绩显著,团支部书记饶辉出席了团中央和国家农牧渔业部联合召开的“农村经济青年开拓者座谈会”。为推动青年专业户、个体户的发展,县、区、乡、村四级团组织成立致富信息站445个,发展青年“两户”(专业户、个体户)6188户。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