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收支
1947至1949年,为供应解放战争需要,只收少量工商税和农业税,随收随支,数额无记载。
1950至1953年,执行“四级形式”财政体制,实行“统收统支”法,收支结余上解,透支补贴。1958年县建立乡级财政,商业税、货物税、营业税和所得税四种税收及公债收入作乡级调剂收入,事业收入(学费、电影放映)作乡财政收入,商货税附加下放到乡级财政。支出部分包括教育经费和行政经费。由于财政执行“全面大跃进”,一切大收大支,导致财力分散,国库空虚。
1961至1965年,县财政先后对亏损企业清仓核资、盘亏报虚、关停企业,财政收入有了增长。
1966至1976年,财政收入增长缓慢,支出上升,收不抵支,造成“赤”字,国家给以补贴。
1978年后,财政收入有显著增长,1980年收入508.76万元,是1949年收入的29.9倍。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的21.13%,社会文教支出占62%,行政管理支出占14%。1985年财政收入1025万元,创历史最高纪录,是1949年的59.3倍。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的28%,社会文教支出占46%,行政管理支出占18%,其它支出占7%。与1980年相比,经济建设支出增长11%,社会文教支出增长44%,行政管理支出增长99%,其它支出增长2.61%。由于个人部分(工资)增加、文教科卫发展及落实政策等原因,收支差距势呈逐年扩大。
界首县1949——1985年财政收入决算表

界首县1949—1985年财政支出决算表

界首县1985年度财政状况与邻县比较表

二财政管理
1949至1953年执行预算统收统支法,一切收支项目、范围、标准等均为中央统一规定。
1954至1958年财政预算实行分类分成法,即中央、省(市)、县三级管理体制。财政所有收入分为:固定收入(地方所属企业收入,地方各税收入、其它收入),固定比例分成收入(工商营业税、所得税、农业税)、调剂分成收入(商品流通税、货物税)3种。计算比例分成为:地方固定收入县财政分成100%;固定比例分成收入县财政分成40%,上交60%;调剂分成收入县财政分成20%,80%上交。
1959至1970年执行“总额分成,一定一年”法,收支下放,计划包干。凡地方组织收入均作地方预算收入,收小于支由上级补贴,其分成比例地方40%,上交60%。
1971年企业下放,财政下放,县实行“收支包干、定收定支”法。1976年实行收支挂勾总额分成法。1978年执行“总额分成增收分成”法。1982年执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法,即划分包干范围规定收支基数,基数总额留成,增收比例分成至1984年未变。
1985年执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法,一定5年不变。收支按利改税第二步改革办法执行。地方财政固定收入和中央地方共享收入加一起同地方财政支出挂钩,确定分成比例,实行总额分成(2∶8),收大于支定额上交,支大于收定额补贴。省对界首县核定调整后收入总额为673.2万元,扣除中央20%后为538.6万元;支出基数为1004.1万元(按1983年决算数调整)定额补贴465.4万元。
三监督审计
财经监督始于1952年,市财粮科抽人专司并拟订监察计划和重点监察提纲,但由于行政组织检查频繁致使财监工作未能正常开展。1953年组织检查2次:一次重点检查市文教科经费收支情况并结合对市委、市政府、公安局等进行一般性了解,发现有结余公款自行留用现象;一次检查县直机关文化学校经费收支情况,查出有挪用公款和乱开支、帐面结存与结存金额不符等情况。1954年检查并结合年终清理查出:结余公款留本单位添置和垫补公杂费支出及伙食透支,外借公款不还形成损失,超支和抵报,逃避年终清理提取现金留存备用等问题。后建立“联查互审年终汇审”制度,1966年制度明存实虚,至1973年始得恢复。1978年对工商业及供销合作社等50多个企业先后开展财经纪律大检查,发现有的单位计划外基建,请客送礼,私招乱雇临时工,提高开支标准,滥发各种补贴等问题,县政府及时通报批评并派工作组对县供电站进行企业整顿,使该站扭亏为盈,年终上交利税4万元。1980年县财政局设监察股,配专人司职,使中断20多年的财监工作再恢复。是年4月全县开展财经纪律大检查和核实1979年度财政收支执行情况,组织普查抽查,先后对县委招待所、物资局、百货公司、白酒厂、大黄供销社、田营供销社等89个单位进行检查,对严重违反纪律的单位分别作出处理。百货公司截留利润16万元,除清理收回4.3万元外通报批评。白酒厂擅自提高原料价格加大产品成本6万元,作企业利润上交。1984年建审计局,7月份开展定期送审,审计单位69个,其中行政事业定期送审单位55个,至1985年审出违纪金额90.37万元,应上交财政18.1万元。违纪情况如表:
界首县1985年审计情况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税务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