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电话
〔长途电话〕民国年间,县境各乡镇驻地均有1条通往属县长途专线电话,各接单机1部。分别是界首镇至太和县,刘兴镇至临泉县,光武乡至太和县,荣庙乡至临泉县,蒋芦乡至太和县,田营乡至临泉县,大桥乡至太和县,任寨乡至临泉县,皂庙镇至沈丘县。
民国31年(1942年),河南省于皂庙镇设立电信局,通往其省内60多个县、镇,业务开展有普通、加急、预约定期通话等。是年日本侵略军侵占中原战起,界首以西周口、漯河等诸重镇相继失陷,通话一夜受阻中断。国民党军、政、特驻界首三镇机关均架线装机,至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机关撤离,电话线机随之撤除。
民国36年10月,县境解放,界首市民主政府设电话班,安装1台20门磁面交换机),供市属机关联络,长途通太和、临泉2县。1952年底电话班并入邮局,长途、市话两台分设。长途台为20门磁面交换机),1953年开通阜阳长话。1955年开通河南省沈丘县二级省际长话。1956年增设(ZD—1—1)型单线载波机并开通至阜阳长途载波电话。1971年20门磁面交换机易为30门,同时开通至阜阳实线电话。1973年添置两端(13—84)型单路载波机开通对阜阳两条载波话路。1978年改两端单路载波机为(ZM202型三路载波机),增开至合肥载波长话。1981年添置晶体管12路载波机。1984年有长途话线8条,其中至阜阳5条,至合肥、太和、沈丘各1条。1985年主要设备有载话终端机4部,其中单路2部,3路1部,12路1部,总容量17。为确保长话畅通,1981年底装置15千瓦汽油发电机2台(10千瓦、5千瓦)交通稳压器交直流配电盘各1台,硅整流器各1部,作为后备电源,以备急需。
〔市内电话〕市内电话1952年始设,一台40门磁面交换机,单机41部(内有同线单机)。1955年增到112门,1959年有280门(包括颍河南岸邮电所30门交换机,1979年达6部座席550门单机368部。1980年交换机全面更新,颍河南岸邮电所座席迁至局内,6部座席600门,单机421部。1984年安徽省邮电局调拨给县局100门交换机1台,单机增至498部。1985年有磁面交换机总容量800门,实占容量700门,单机538部。
〔农村电话〕1954年前,县内农村电话只在县局设1交换点,1954年于胡集安装1部磁面交换机12门。为适应农业生产合作化需要,先后于光武、陶庙、砖集安装电话交换机。1958年实现社社队队通话。是年10月上旬,邮电部在界首县召开10省(市)县内农话网现场会(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湖北、江苏、江西、陕西、安徽)。1959年各邮电支局改为国营,公社自办话务总机仍由公社管理,县局负责技术指导,协助维护机线设备。1974年县局于光武、陶庙、胡集3支局安装(13—48)型单路载波机,1979年县与县属支局话路由明线改为地下电缆。1980年后县局至支局、支局与支局全利用地下电缆通话。1985年农村交换机15部总容量690门,已装容量690门,实占415门,另装载话终端机10部。
界首县城市农村(部分年份)电话设备一览表

二电报
民国31年(1942年)县境始有无线电报,系国民政府交通部主办。电报分加急、寻常(普通)两种,发往外省之商电,加急电每字收费3元(当时法币),寻常电减半。军电拍发,需集团军总司令部批办,无批办手续按商电收费。民国34年国民政府军政特机关撤离,电报业务告终。
1952年界首市邮政局首开电报收发业务,话传方法收发。1954至1957年装设人工收发报机并通阜阳收发电报。1958年配设55A型超外差式无线收发报机1部,与阜阳会晤联络。1975年置进口51型电传打字机1部,收发报改用电传打字机。1979年添国产55型电传打字机备用。1982年底设备有:民主德国产51型、国产55型电传打字机各1部,短波55A型、81型各1部。1984年安徽省邮电局拨给55型电传机、四路插入话路载波电报机和5单位自动电报发报机各1部,通讯能力迅速提高,至1985年未变。
三传真
传真电报始设于1983年,属中共界首县委办公室机要科。是年夏,与中共阜阳地委机要科开通。备有122—型文件传真机2台,稳压电流、十进频率仪、示波器各1台及附属维修设备。同年6月购进逆变器1台,与蒙城、太和两县模传成功,并通过邮电局载波室汇接可与省直机关乃至新华社安徽分社直接与国内各地传输线路所及的县以上地区进行联系。配机要专职人员3名。
传真电报分密码、普通2种,拍发范围为党政机关及其所属部委办局级单位。1984年7月起始拍发不涉及机密的经济资料和商品贸易信息的普通传真电报。1984年元月开通密码电报,由机要人员拍发,直接送交党政负责人。同年7月发往省委传真电报由地委机要科中转。
县公安局于1984年春始设2部一类传真机专供公安文件拍发。
上一篇:第一节 邮政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