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界首彩陶由民间土陶发展而成。据从古窑址、古墓葬出土的陶器考证,早在隋唐时期就已生产,有千余年历史。沙河沿岸的芦窑一带古窑址群落就是当时的陶器工艺发源地。产地在县城东9公里的芦窑一带,计有芦窑、朱窑、沈张窑、计窑、盆张窑、魏窑等20多个村庄。
建国前,陶器生产仍处于脚和泥手制坯的手工作坊时期。1954年春,老艺人芦山义把分散作业的陶农联合起来,成立陶器互助组,共11户参加,租赁6间作坊。从此,界首陶农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从事陶器生产,结束了几百年来盲目生产的状态。同年6月,互助组增加到35人,当年完成产值1.5万元,产品3万件,出口产品0.9万件。1958年陶器生产合作社正式改名为界首工艺陶瓷厂,厂址由田营乡芦窑迁到徐寨乡张孔庄。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陶瓷厂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力量也不断增加,60至70年代,沙河沿岸的个体陶农利用本地资源,充分发挥土陶的地方优势,组织联户或个体进行土窑烧制,自产自销。产品以盆、罐为主。陶瓷厂亦多生产民用产品和各式花盆为主。1979年,陶瓷厂固定资产46万元,占地面积8100平方米。1980年,陶瓷厂有电动机轮20部,单刀压坯机15部,自动抄膏机、自动搅粉机、双刀压坯机、卧式练泥机、真空练泥机各1台,球磨机3台,直焰窑5座、倒焰窑、隧道窑各1座,自立土窑2座。有制模、冶炼、机电等10多个车间,职工87人,年产量38万件,产值28.17万元。1985年,陶瓷厂有厂房6000平方米,设4个车间和1个实验室,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年产品55万件,产值65万元。陶器生产从原料加工、练泥、脱坯成型到釉烧,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成为一个初具中等规模的工艺陶器专业生产厂。
界首彩陶具有单纯、朴实、粗犷的独特风格,美观耐用的特点。特别是刀马人的刻画图案,为历史流传的传统艺术。艺人用竹笔雕刻,操作简便、迅速、熟练,线条流畅,图案清晰,变形丰富,加之三彩釉罩施,显象透明清净,所现景物栩栩如生,深受人们青睐。1954年,陶器产品开始出口,是年出口各种产品9000件,翌年出口1000件,换取外汇2000余元。1956年,三彩“刀马人”刻花大坛彩照在《苏联画报》刊出,增加了国际影响。1972年,出口刻花酒坛、仿古唐马、骆驼等各种花瓶和“福、禄、寿”佛象等产品6500件,创汇3万元。1976年3月,陶瓷厂为了提高陶瓷产品性能结构,经厂科技人员的反复试验,终于取得了精瓷工艺陶器产品的试验成功。酒壶、茶具、烟缸的批量生产,为陶瓷器生产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1983年秋,省美协画家韩美林来到陶瓷厂,研究、试验生产工艺美术陶瓷获得成功,翌年应市,深受人们欢迎,并先后出口至苏联、波兰、捷克、印度、美国、日本、南斯拉夫、罗马尼亚、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统三彩刻花“刀马人”彩坛1984年获轻工部优质产品奖,民风陶一组1984年获轻工部优质产品奖。
一工艺
〔原料〕工艺陶的原料除石英、胶合石来自邻省、县外,黄粘土、粉土均出自境内,资源丰富。
黄粘土黄粘土俗称黄胶泥,为可塑性软质粘土,由黄泛沉积而成,是制作陶器的主要原料,分布在沙河沿岸,陶庙区北部的南洼、北洼、田洼和芦窑、魏窑、朱窑、计窑以及沙河北岸的田楼、肖湾、张孔、任湾、韩湾等村庄。
粉土粉土俗称釉土,是制陶挂釉的必用土,呈浅灰色,粉末状,分布在境内的陶庄湖一带。
〔工序〕陶器制作须经练泥、制坯成型、干燥、素烧、釉烧多种工序。
练泥陶土经过精选、粉碎,水中浸泡后,由搅拌机搅拌,成为均匀、柔软、细腻的泥块,建国前,这种工序全属手工,1954年后逐步被机械生产代替。
制坯将和好的陶泥通过模具制成型坯。工艺陶制作采用注浆成型法,建筑陶采用瓦印坯成型法,日用陶采用(手)拉坯成型和机(器)压成型两种,拉坯成型逐渐被机压成型代替。
干燥成型的陶坯放在凉室内通风使之干燥。目前,陶坯仍需自然干燥,如遇雨期,陶坯就会误期上窑,延误时日。
素烧亦称一次素烧,即不上釉烧制。将干燥后的陶坯放入直焰窑(土窑)或倒焰窑烧制,一般需烧48小时后冷却出窑。1974年8月陶瓷厂建倒焰窑、隧道窑(1980年停用)各1座,土窑逐渐不用。
釉烧素烧的陶坯出窑后,经剔花绘画,施以预先配制的釉泥。后,装进多孔推板窑进行烧制,冷却出窑即成。1983年,画家韩美林来界首研制出硅硼系列无毒彩釉,包括乌金釉、金砂釉、孔雀蓝、玫瑰红等20多种新彩釉。代替了原来的铅釉,填补了境内陶器生产的一项空白,同时把陶器低温型转为高温型是陶器制作的一项重要突破。
二品种
界首陶器是在“唐三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来以三彩剔花陶器著称。它积年累月,土生土长,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古朴的民间彩陶。产品不仅在“唐三彩”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而且在艺术上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巧妙地将唐、宋陶器的图饰、造型融于一体,所设计的新产品既有工艺美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起初,由于生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陶器品种仅限于日用红盆、饮罐、香炉等,间有“唐三彩”刻画坛、罐等传统工艺品。1953年,老艺人芦山义到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群众艺术研究所学习,为界首的陶器制作与品种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1955年,主要生产大小刻画酒坛、花瓶、荷罐、花坛、灯台、罐盂及大小刻画花缸盆、小鱼盆和日用红盆计30多个品种。1961至1962年,由于自然灾害,生产受到很大影响。陶器仅以陶碗、饭罐及红盆为主。1968至1969年,主要敬制陶器、石膏毛主席像及汝胶、石膏模型。1970年建立工艺雕塑车间,设计各种雕塑产品,并开始恢复老产品的生产,主要是各种日用陶器、工艺陶器。1974年新增品种15个。此后,发展了新建筑陶五色琉璃瓦。1985年,有工艺陶、建筑陶和日用陶3大类型。近700多个品种。工艺陶品种500余个,其中“六骏瓶”、“迎客松花插”、“平肩歌舞坛”、“骆驼笔筒”、“莲花高装罐”等产品色彩艳丽,晶莹夺目。特别是“龙凤大花瓶”,黄、绿彩釉兼施,色泽艳丽,形态伟俊壮观,堪称佳品。其它有仿“唐三彩”及金红釉大、中、小号“唐马”、“唐骆驼”、“门蹲狮子”、“犀牛”、“草上飞”、“牛”、“虎”、“象”及其它动物雕塑,有红黄釉“罗汉”、“福禄寿三星佛像”,古代神话传奇人物塑像等。有彩釉“梅竹笔筒”、“直线竹节笔筒”、“笔洗”、三彩“龙笔洗”、笔架及文具用品等,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另外有各式旅游纪念品40余种,各种画盘50余种;建筑陶五色琉璃瓦,园林雕塑等产品玲珑剔透,巧夺天工;日用陶有各种花盆及套三套四盆,经济实惠,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