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婚嫁
订婚建国前,一般是在5至12岁由媒人(又称“月老”)说合,双方家长同意,切八字,合年命,男方下恳帖求婚。随恳帖是钗环首饰作为定礼。建国初从简。60年代后定礼改为衣料,逐步提高到外加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名曰“三转一响”)。
嫁娶待男女到达婚龄,确定喜期,操办嫁妆。男方富家备花轿(带红伞)人役、笙乐、礼盒迎娶,穷者用太平车上扎芦席(叫车不凌子)接。叔伯或兄长送亲。新娘到家,举行拜堂、关吉、谢客、拜祖等礼仪。回族结婚时,要写“依扎布”,念“尼卡哈”,请阿訇做证婚人,不拜堂。
婚后回门,东南部是女家视情况选定日期,一般是娘家三天来瞧四天来接,头趟接闺女连新女婿一起接着,俗叫“接新客”。以前是在岳家住对时(即头天上午去接下午来,第二天下午走),后逐渐简化为当天早晨去接下午女婿走。闺女以后按婆母安排的日期送回。县西北部是三天回门,只接闺女,待翌年春节第二天接女婿,闺女陪同。有的婚后一月内新娘不兴见娘家人,所以要到月满才回门,叫“忌娘家月”,遇此情况,女的其他亲戚替接。建国后,机关团体干部职工实行婚事新办,而民间仍多沿旧习。
二、生育
婚后生育第一胎,娘家制婴儿衣帽项圈等。分娩第三天,夫到岳家报喜。邻居亲朋用锅底灰蘸油抹婴儿祖父面额以取乐,叫做“打喜灰”。择吉日通知亲友,到期亲友近族随娘家人送小儿衣、帽和红糖、鸡蛋、油条、馓子等物祝贺,叫做“送祝米。”产妇满月后,娘家接,叫做“走满月”。为祝小儿免灾成人,由其外祖、姑、姨家送银质项锁或用制钱辫成的锁,向邻居或亲友兑百家钱或百家布做成衣服,并由长寿老妇送给,以祈长寿。春天,外祖、姑、姨母给晚辈小儿用发酵面包馅蒸制(馅为粉丝、馓子、肉、菜等)成猫、狗、刺猥、蛇等小动物形状送给小儿吃,象征消灾。遇给小儿种牛痘(又叫“点花”)和出天花后,到痊愈时,外祖、姑、姨家、干老家携带米花团、甘蔗等前往看望,以表庆幸,称为“揭疤”。
回民婴儿出生第三天,举行“吹班克”仪式,即向耳念以“作证词”为主要内容的祈祷词,起经名。
三、祝寿
对声望较著的老人进行挂匾祝贺,其晚辈亲友出面倡导,得公众附和,请善书者题“年高德劭”、“松鹤遐龄”、“万寿无疆”等类颂词,制匾约期集体祝贺。近年来,在农村闺女送老雁馍(用面蒸制成雁形状的馍)、鱼肉等祝贺。俗说“爹娘六十六,儿女给他(她)送块肉,祝愿老人多长寿”;“爹娘七十三,儿女送条鲤鱼猛一蹿,祝愿老人闯过关”;“爹娘七十七,儿女送只鸡,祝愿老人好身体”等,祝贺延年益寿。
四、建房、迁居
新建住房,都要备席厚待工匠。尤其是上梁最为隆重,邻居在前一天偷着把梁(实多为脊檩)架走,兑份子(大家每人拿钱)买红绫子、鞭炮、请唢呐队,用红绫子缠梁(檩)抬着一路鸣炮、奏乐,把梁送回上架,叫做“贺梁”。主人设宴招待,同时亲友们携礼(粮、钱、肉)同贺。脊檩上架前,贴“吉星高照”等词的红纸或布幛,梁贴“东海青龙扶玉柱,西山白虎架金梁”联语,后墙贴“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红幅。撒“对子馍(两个在一块的小馍)”、花生、糖果等,给工匠封“红包(额外酬金)”。立新宅或新屋落成迁居时,亲友们备酒、肉往贺,叫做“燎锅底”,主宾开怀畅饮,恭贺乔迁之喜,以祈吉利。
五、浇牛角、浇马鬃
牛下了犊,邻居共商聚会买长鞭炮到其门口燃放,以示庆贺,主人置酒宴款待,谓之“浇牛角”。马下驹亦如此法,称作“浇马鬃”。
六、“打破锣”
午收麦子脱粒后,垛麦秸垛,全村老少都赶来相助,事后主人设宴招待。如是全由自家垛好,人们可一哄而上,笑闹着给推倒重垛,以此表示欢庆丰收,俗称“打破锣”。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