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天花、霍乱等烈性传染病在本县广泛流行,发病死亡率分别为70%和90%。黑热病流行于农村,死亡率为60%,农村疥疮发病率达70%。建国后,对烈性、急性传染病加强防治,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致使急、烈性传染病得到控制。
一、卫生检验
1956年开始对丝虫病和梅毒病进行查治。1962年10~11月,在邢塘公社孤儿院和韦庄大队进行肝吸虫病调查,检验结果阳性占2.5%。
1977年,开展对县医院门诊腹泻病人和鱼同城人民公社家犬进行肠道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调查,从59例腹泻病人中,查出沙门氏菌3例,志贺氏痢疾10例。从206条家犬大便中分离出沙门氏菌1株(雷厂血清型),志贺氏痢疾杆菌2株。
1979年8月至1980年12月,选高塘、白庙、韦寨和泉河的水,进行丰水期和枯水期饮用水质摸底调查。每个水点,分别取手压井、大口井、小口井3个水样,共检查9个水样,每个水样间隔10天检查1次,共检查3次。丰水期是1979年8月1日、10日、20日、26日各查1次。每份水样共作理化、细菌检验27个项目,掌握了本县饮用水水质的各种卫生学资料。1982年6~10月,对韦寨、城南两地300份饮用水、7份土壤、40份小麦、9份玉米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法进行含氟量测定,为开展地方性氟中毒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1984年,检验科参加国内实验室室间合成水样的质量控制工作。水样由中国预防医学中心卫生研究所供给。共检验两批水样,各9个项目,测定结果符合率在60%以上。
1983~1985年,检验食品标本分别为193份、241份、318份。1985年在临泉第二中学和城南小学开展血红蛋白病的初次调查,检验2070人,患者1人。
二、预防接种
建国以来,开展各种预防免费接种。1951年开始普种牛痘,连续接种两年使天花绝迹。1960年,开始接种卡介苗。1975年又普种牛痘。1978年开始实行计划免疫,先以黄岭、宋集两地为试点。1979年全县推行,建立一户一卡,对12周岁以内儿童进行预防接种。1981年实行一人一卡制。1984年,开设预防接种门诊,实行常年接种,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1978年,杨桥公社牛庄大队在接种乙脑疫苗时,因注射器未经消毒,使72个接种者局部化脓感染,其中两例转为败血症死亡。1983年,在接种卡介苗时,泉河公社和韦寨公社韦大大队的防疫人员,误将卡介苗皮下注射,使120名儿童局部脓肿,经3个月治疗方愈。
三、传染病防治
在法定的25种传染病中,本县曾有18种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已消灭和基本消灭的传染病有天花、鼠疫、回归热、猩红热、斑疹伤寒、黑热病;初步得到控制的有白喉、脊髓灰质炎、麻疹;发病率回升的有副霍乱、病毒性肝炎、狂犬病;发病率反复较大的有疟疾、流脑、乙脑和出血热等。
1951年,成立县黑热病防治总站,下设10个分站,开展黑热病的普查,边查边治,免费治疗。4个月治好黑热病914人。1955年8月23日,老集区马寨、董老两乡3村发现4例白喉病,蔓延到长官、宋集、滑集、姜寨、迎仙、鱼同城等19个区。到12月底,有86个乡257个村白喉患者1213人,死亡119人。1959年,组织100名医务人员,普查出黑热病患者4106人,治愈4098人。
1962年,全县发生流脑111人,经20天的防治始控制住。1967年3月,又发生5490人,死亡463人。县成立流脑防治领导小组,25天控制了疫情发展。
1974年,长官公社卫生院首例发现出血热,后在宋集、张集、艾亭、老集、滑集5公社出现,经抢救防治及时消灭。1982年8月,庙岔公社首例发生副霍乱被及时控制。1984年11月9日,对27个自然村7056人进行漏报传染病抽样调查,漏报率为68.15%。
四、食品卫生
1953年,县区医疗单位配备防疫员,把食品卫生纳入爱国卫生运动。1958年,县防疫站设卫生股,负责食品卫生的监督、监测工作。1960年,制订《临泉县食品卫生管理暂行办法》。1980年制订《临泉县食品卫生奖惩暂行办法》。对制造和经营食品的单位,经检查符合食品法要求的单位,发放食品卫生许可证。1984~1985年,共发食品卫生许可证3394份,其中集体519份,个体2875份。
五、劳动卫生
1964年始在工厂中对各种有害因素进行监测,对接触有毒、有害作业的职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工厂成立医疗室。1971年开始对工业劳动卫生监测,每年对有害工种工人健康检查一次。1975~1976年,省、地卫生部门在长官公社作农药中毒预防试点。规定禁止18岁以下的人搞有害工种。
六、学校卫生
建国后,中等学校均设立卫生室,开展保护学生视力,指导预防疾病,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并组织学生健康检查。
1964年,对中小学学生定期传授卫生知识,发放防疫药和打预防针。1981年,开展对学校卫生摸底调查。项目有龋齿、砂眼、肠道寄生虫、身高、体重、肺活量、血压、视力测定等,以便对照防治。
七、地方病防治
本县常见多发的地方病有黑热病、丝虫病、疟疾、头癣及地方性氟中毒等。
黑热病以迎仙、姜寨等地流行为甚。用六六六粉、DDT喷洒或烟熏房间及墙璧,消灭传染媒介白蛉子,1959年灭绝。
疟疾防治1958年,对有疟史者进行抗复发治疗,同时改造环境卫生,降低疟疾的发病率。1962~1964年,进行休止期根治和现症病人的系统治疗。1973~1977年,采用乙胺嘧啶、伯氨喹啉八日疗法,进行全民疟疾根治服药。为了方便群众,1978~1979年,采用全民服“乙盐”,即将乙胺嘧啶按比例混入食盐中,以达预防目的。1980年后,每年4月,对上年患者进行一次休止期根治;7月对上半年患者进行一次清理复治;7、8、9月发病者均在下月进行一次清理复治。1983年,疟疾发病率降到0.34%。
地方性氟中毒1982年6~10月,在韦寨、城南两乡14个行政村进行地方性氟中毒病情调查,20044人中有氟斑牙的3629人,氟骨症的73人。并对饮用水、土壤和玉米、小麦进行含氟量的测定。饮用水每升含氟量0.1~2.5毫克,均值为0.62毫克;土壤每公斤含氟量0.95~10.26毫克,均值为4.36毫克;玉米和小麦每升含氟量分别为1.61毫克和3.85毫克,均值分别为2.64毫克和2.91毫克。1985年3~4月,对全县学龄儿童调查235494人中,患氟斑牙病的152759人。全县4381个自然村,病区有4341个自然村。
丝虫病、钩虫病、肝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和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等地方病亦有发生,均进行不同程度地防治。
上一篇:第三节 西医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