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校舍、校具
(一)校舍民国初期,学校多系利用庙寺、祠堂作校舍。民国19年(1930年)张蕴华组织群众拆庙寺加捐助在长官店建造一座砖木结构三层教学楼,名为育才阁,是县境最好的小学校舍。民国24年建县后,首先于县城东关外华严寺故址建城区小学校舍,农村逐步由向群众摊派建筑土墙草顶校舍,先是每两保建1所保国民学校,到民国30年发展到每保1所国民学校。
临泉解放时,校舍破坏殆尽。民国37年(1948年),民主政府发动群众建校,临泉初级中学在原址开办,小学47所,多系暂借民房上课。1951年发展到681所,因校舍缺乏,只好采取复式班或二部制方式教学。1952年起,每年由国家拔款结合群众筹款进行基建,但因学校多,经费少,所建十分之八为土墙草顶房。1975年遭受洪水袭击,全县校舍倒塌过半,形成40%的学校被水淹倒。余剩的也是校校有危房。
1981年起,根据上级指示采取群众集资、学校自筹加上国家补助进行三结合建校。1982年铁佛、五里、同兴集等6个乡的小学校舍达到砖瓦化。到1985年共建砖瓦校舍14091间,达到校校无危房。县城第一、二两中学和师范学校建起标准教学楼。
1985年全县中学占地1514亩,校舍13.41万平方米;小学占地2922亩,校舍28.51万平方米;农业职业中学占地193亩,校舍9640平方米;师范学校占地33亩,校舍7800平方米。
(二)校具解放初,学校设备简陋,多是支土桌土凳,坚持教学。
1975年洪水袭击后,校具更加贫乏,全县广泛发动做土桌土凳土教具,曾受到上级的表扬,赢得“三土(土桌土凳土教具)进北京”的声誉(出席国家在首都召开的表彰大会)。1981年以后,随着三结合建校的进展,中小学课桌凳相应的增加,当年添置课桌137050张。其中:木制的34218张,占25%;土坯的62202张,占45.4%;纸浆的5172张,占3.7%;学生自带的35458张,占25.9%。凳137050条。其中:木制的27756条,占20.3%;土坯的67706条,占49.4%;纸浆的267条,占0.2%;学生自带的41321条,占30.1%。
到1985年共添置标准式木制课桌凳51837套,连同原置的总计70889套,仍有近半数是学生自带或使用土桌凳进行教学。
二、教学仪器
建国前,学校无仪器设备。建国后,1950年起,省教育厅拔款添置教学实验仪器。临泉一中(县城)、二中(吕寨)、三中(韦寨)、四中(张集)、五中(庞营)和临泉师范6校只有少量常规演示和实验仪器。到1966年,全县有13所中学配备了生物、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和数学、地理教学演示仪器,临泉和吕寨两所完全中学并可部分做分组实验。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加上学校下迁,分散办学、开门办学的折腾,又经1975年特大洪水袭击,仪器损失殆尽。1980年起,县教育局开始对各中学配发教学仪器。1984年滑集中学建成农村中学理化生教学实验中心。1985年全县有仪器室和实验室的中学、师范学校共7所,并能部分做分组实验,临泉第一中学建实验教学楼。有仪器室,并能做分组实验的小学有两所;有仪器室只能做演示实验的中学有20所;临泉第一中学、临泉师范学校和黄岭小学并有部分电化教学设备。全县已有物理仪器240种,高、初中配挂图各一套;演示仪器71台,高、低频信号发生器各12台;化学仪器30种,模型10种,标本3种,配挂图高、初中各1套,玻璃器皿140种,分析天平5台,光电比色计3台;生物仪器20种,模型60种,配挂图5种,高倍显微镜80台。重点学校有恒温箱、数学和地理模型,且有自制教具、模型等。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