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农民教育
民国26年(1937年),县成立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虽制定《临泉县实施失学民众补习教育办法》,并要求全县小学和民众教育馆实施,仅县民众教育馆附设民众学校1班学员56人。
民国37年冬,民主政府组织农村青壮年文盲打文化翻身仗,兴办识字班和冬学,进行文化和时事政治学习。1949年9月,全县识字班165个,学员3725人;冬学695所,学员20146人。1951年春,基本上是村村办冬学,并有一部分转为常年民校。
1952年,推行西南军区文化教员郭建华的速成识字法,以拼音字母为拐棍,学习生字,县两次培训速成识字法师资468人。开办63个重点班,毕业2280人。全县常年民校524班,学员43400人。
1955年,随着农业合作化的高潮,推广山东省莒南县的经验,以记工识字为主要教学形式,课本是由农业社根据日常生产、生活和记工需要自行编印,学以致用。1956年冬至1957年春,全县青壮年农民92000人入学,2900人脱盲。
1958年,推广河南省登封县的经验,县编印同音识字课本。动员各级干部、中小学教师参加教学,呈现出人人学文化的局面。由于有的要求过高过急,形成脱离实际现象。1960~1962年,农民业余教育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
1963年,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全县办简易小学110所,学员3164人;农业中学5所,学员244人;并组织2889人坚持小忙阶段的业余文化学习。通过冬学组织,开办农业技术、财会、畜牧等15个学习班,404人坚持常年学习。
1964年,本着“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假,忙后复课”的原则,办常年民校62班,学员1744人;技术班136个,学员4549人;业余高小4班,学员90人;农业中学26所,学员1128人。并在治河工地上组织民工学习。
1966~1970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农民业余教育基本又处于停滞状态,1971年恢复。1973年,全县业余初中1班,学员21人;业余高小6班,学员211人;扫盲班读第一册的9865班74312人,读第二册的659班17187人;识字组学员21658人。同年冬,受“读书无用论”和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影响,民校变成学政治、唱样板戏的场所,民校又复停顿。
1980年,开办扫盲班2203班,入学81944人。1982年根据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新形势,开展农民业余技术教育,参加扫盲和业余小学学习的1228个班,学员54626人;参加农业技术学习的501个班,学员14326人。1985年起实行扫盲合同制,对扫盲报酬实行责利挂钩。同年6月,验收46乡,脱盲33442人,12~40周岁人口中非文盲率达85%以上。
二、干部教育
(一)临泉县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1950年,县文化馆开办青年业余文化学习班,兼招社会和县直机关干部参加学习。1951年秋,县开办临泉县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高小班学员52人。1957年春,扩充到4个班(高小、初中各2班),共有学员193人(其中初中90人)。高小班开语文、数学两科,初中班设语文、数学、历史3科,利用城中小学教室,每天晚上学习100分钟(两课时)。同时,各区办区直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每区配专职教师1人,共办13个初中班,学员520人。1958年各地举办红专学校,干部业余文化学校改为红专大学,于1962年秋,全部停办。
(二)临泉县小学教师函授学校1956年10月,安徽省函授师范学校临泉分校成立,辅导小学教师的业余文化进修。1962年秋,改为函授站,教材由阜阳师范函授学校统编,县函授站除对学员函授外,每星期日分点面授,1971年停办。
三、职工教育
1951年秋,县总工会举办职工补习夜校,配专职干部和教师,1952年发展为扫盲、初小和高小共5班,学员330人。1953年通过整顿保留2个初小班和1个高小班。1958年,为红专大学取代,只重政治学习,忽视职工文化学习,1962年春停办。同年秋,恢复高小、初中共5班,学员270人。县机械厂、百货公司等分单位开办职工文化补习班。“文化大革命”初停办。1968年落实毛泽东主席“七·二一”指示,工厂企业相继筹建“七·二一”工人大学,分初、中、高级班,牌子挂了,但收效甚微。
1981年秋,县成立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经委职教科设专职干部,分系统不定期举办职工文化补习班。至1985年底,全县文化补课合格的3120人,占参加补课的77.3%;技术补课合格的3394人,占参加补课的74.2%。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