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客运
民国时,县城脚行有赶脚驴和推平板车(俗称“小土牛”)的脚夫30余人,供客商雇用代步。建国初,客货大都依靠水运。1953年县城至阜阳有代客轮船。1958年客运量4227人。1959年后,汽车运输发展,水上客运停止。
1952年恢复大车道,先是由县城马车场买票乘马车去阜阳,后阜阳以木炭为燃料的汽车(代客车)开来,由县运输社代为售票。1956年9月,建立临泉汽车站,县城至阜阳通班车,每天一班,平均日流量约30人。1959年起,以汽车运输为主,11月,县城到埠蚌通班车,年客运量6.4万人次,周转量505.5万人公里。1962年县城至吕寨、艾亭通农公班车。1963年县城往阜南通班车。1964年,县城至姜寨、迎仙、鱼同城通农公班车。1965年客运量12.8万人次,比1960年增长1倍;周转量696.4万人公里,比1960年增长37.6%。1966年10月,与河南省新蔡互通班车。
1972年阜阳地区汽车运输公司在临泉设立第五汽车队。1977年10月通周口,1978年10月通界首,1979年8月开辟漯河班线,1980年通驻马店,1983年5月直达合肥,(途经阜阳、凤台、淮南),1984年与淮南、淮北通车,1985年12月通芦岭。全县共经营长、短途班线23条,营运总行程2415公里,其中长途运输线17条,全程2237公里。农村营运线路6条,行程178公里。每天发长途班车36班次,接发中转过路班车阜阳至驻马店、新蔡、南阳、襄樊、鱼同城、艾亭,阜南至漯河,界首至息县,驻马店至徐州、蚌埠、淮南,项城至蚌埠,新蔡至徐州、蚌埠的往返班车。另有阜阳直发至滑集的往返班车。县境农公班车30班次,43个乡(镇)通客班车。日平均客流量约5140人次。年客运量187.6万人次,周转量9452万人公里。随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的贯彻落实,集体、联户、私人客车有13辆,在县内定线、定点从事客运。从事客运的个体柴油机动三轮车发展较快,1985年由1983年的30部增加到593部。
二、货运
建县后,民间始有自发性的脚行出现。民国30年(1941年),随着盐、粮、铁器、陶瓷等各行业的发展,县城南北两个脚行,脚夫200人。
1950年10月20日成立搬运工会,合并两个脚行,职工105人,分为3个装卸队,以码头装卸为主,兼营短途运输。1958年招工1060人,划分8个大队,并建马车队。5个大队经常到河南省驻马店、漯河、平舆、项城、汝南搞援外运输;3个大队在车站、码头、仓库从事搬运。1960年改为搬运公司。1964年成立搬运合作社。1980年改合作社为搬运站,编为汽车和装卸一、二、三、城市、家属搬运5个队,职工116人。
水运原以泉河木帆船运输为主,洪河运输量甚微。抗日战争时期曾一度兴旺。建国初,只有几十只小船,1951年成立木帆船运输社,1953年由阜阳拨来六、七、十一、十六4个中队,285艘船,载重1900吨位。1955年从颍上县调来中、小型船92艘,计775吨位。1956年组成“临光”、“临明”、“团结”、“友爱”4个木帆船运输合作社。1957年货运量5.9万吨,815万吨公里,是1949年的8.47倍。1959年购置2艘载重50吨木驳船,连本县造船厂制造的“木兰驳”、“三八驳”共18只驳船,编3个驳队,实行拖带运输。1960年,货运量20.42万吨,1325万吨公里。
20世纪70年代末,木帆船安装挂桨机。1976年货运量达到17.7万吨,2953万吨公里。1981年以后汽车运输增多,水运减少。1985年省贷款111万元,购置钢质甲层货驳17艘,钢质拖轮2艘,总吨位6979吨,基本实现运输机械化、拖带化。共有各种船只253艘,货运量7.3万吨,2114万吨公里。1963年本县始有汽车。1971年6月成立县汽车队,购置江淮牌汽车10部。1972年5月,阜阳地区汽车运输公司第五汽车队驻临泉,职工217人,客车32辆,货车31辆,计303吨位,年底完成货运量4万吨。相继县粮食局、商业局、酒厂、农机厂、供销社等单位成立汽车运输队。进入80年代,专业户、联户、联合体运输增多。1985年,有长官回民、迎仙韦周等联户车队11个49人;专业户运输269户1416人。全县货运量25.5万吨,3795吨公里。
三、民间运输
民国时,运输靠牛拉太平车、手推独轮车、肩挑人扛、牲畜驮等。建国初,有少数胶轮马车和胶轮平板车。1951年组织私营运输站,全县专业运输平板车67辆。1956年6月成立长途运输社,社员22人,年底增加到35人。1957年,平板车发展到500余辆,县城40辆为预备队,动员农村车辆回乡,评价入社,组织副业生产运输队。由运输部门与农业社签订合同,参加临时运输,全年完成运输量3万吨。1958年,物资运输急剧增长,把农村车辆编成运输营,统一调度,组织马车37辆,板车829辆,年货运量3.6万吨。同年12月,为突击粮食集运任务,组织各乡牛车2300辆,独轮车6900辆,日运量达千吨以上。
1959年,分级管理,公社分别组织专业运输队、亦运亦农的常年运输队和亦农亦运的预备队。杨桥、艾亭、鱼同城、长官、宋集、姜寨、城关、迎仙、黄岭、滑集、老集11个人民公社成立运输站。包括牛车1.15万辆,独轮车3.72万辆,板车1000辆,马车70余辆,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分配货源,统一运价,统一票证,按定点、定线、定工具、定时间、定任务计划运输。60~70年代,胶轮平板车逐渐取代太平车和手推独轮车,80年代机动车辆发展较快,长途运输逐步走向机械化。
临泉县1949~1985年客、货运输量统计表

临泉县1949~1985年汽车船舶拥有量及公路通车里程
上一篇:第三节 水路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