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盛产棉、麻和蚕茧。解放前,农村户户手工纺纱织布。民国28年(1939年)始有吕寨用手顿织布机织棉布的私营织布厂家。民国29年县办民生工厂利用木制手顿织布机和手摇织袜机生产袜子、毛巾等。民国32年全县有丝织作坊12处。县城内两家,一是杜蛮婆于清光绪年间随丈夫由寿州逃荒来沈丘集,以丝织为业,后由女婿齐明德接替,开“双胜和”丝绸庄;二是张凤文(齐明德徒弟)雇工10人生产大绉、包头等丝织品。县城北前冢、后冢、张腰庄等村都有丝织户。产品销往河南省的新蔡、乌龙集(今淮滨县城)等地。1958年兴办丝绸、棉纺织、针织、麻纺4个工业企业。1959年底丝绸、棉纺织、针织合并为棉针织丝绸厂。1985年5个纺织企业,职工359人,总产值100.1万元,其中针织品企业4个,职工319人,总产值86.6万元。
县棉针织厂大集体企业,在解放北大街45号(原县政府旧址),占地4000平方米。是1959年10月合并的县棉针织丝绸厂。1963年撤厂保留一个织布车间交被服厂管理。1970年1月,重建棉针织厂,职工124人,利用原有铁木织布机,以生产劳动布为主。同时加工白纱手套、民用线等小针织品,产值30.24万元。1973年1月,与上海国棉9厂挂钩置自动织布机25台。1975年职工163人,年产值66万元。1976年生产提花线毯,腈纶汗衫等。1978年1月26日午夜发生火灾,厂房、机械、原料焚毁,折款36.4万元。1979年,经过调整、充实,产值50.58万元。1983年1月,棉织品调价损失10万元。一度经济困难,产品滞销,生产下降。1984年职工202人,产值33.83万元,亏损3.16万元。同年成立棉针织总厂,下辖织布、针织、香料3个分厂,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1985年,职工146人,总产值62.1万元,实现利税5000元,固定资产20.7万元。
县麻纺织厂在解放南大街东侧,占地1300平方米,1978年在李楼西征地扩建生产车间6间,宿舍17间。前身是1956年组织的街道工业,1957年转为麻纺社,1958年扩建成麻袋厂。1971年,更新5台自动麻袋机,职工52人,总产值8.83万元,利润4600元。1976年兼生产卷烟,职工发展到87人,总产值45.86万元,盈利1.3万元。1978年卷烟停产,总产值下降为27.2万元,亏损5万元。1980年转产麻经、合绳为主,后改为塑料、维纶绳生产。1985年增建肉类加工车间,职工40人,产值13.5万元,实现利税2200元。固定资产7.9万元。
线带厂是商业部门于1970年建的集体企业,厂址在人民剧场西原浴池旧址,占地1065平方米,厂房237平方米,生产线球、线带,附设浴池。1985年职工20人,年产值3万元,实现利税1000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