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县时55个集镇。建国后经过活跃城乡经济,老集镇逐渐扩大,新兴集镇逐渐增多。鱼同城区的三桥,城郊区的张营,杨桥区的牛庄、栗头店,姜寨区的杨寨,迎仙区的韦周,张集区的阎楼,艾亭区的陶老家是新兴集市。1985年全县农村集镇63个:
周楼县城西北7、5公里,泉河南岸,属韩楼乡。农历单日逢集,居民467人。
张营县城西5、5公里,位于临(泉)鱼同(城)公路线上,张营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农历双日逢集,居民981人。
李桥县城西南9公里,流鞍河北岸,属张营乡。农历双日逢集,居民573人。
邢塘县城东南6公里,邢塘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阜(阳)临(泉)公路与临(泉)艾(亭)公路交会处。农历双日逢集,居民862人。
鱼同城县城西26公里,鱼同城区公所驻地,汉鱼同阳县城。晋吏部郎毕卓故里。民国时第一区署和五县联防指挥部曾设此。特产鱼同鱼、鱼同蒜。1985年建牛羊肉罐头厂。居临泉至驻马店公路线上,是皖北皮革市场之一。为皖西北通往豫鄂交通要塞之一。农历双日逢集,汉、回两族居民共6227人。
魏寺县城西北33.5公里,姚寨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农历双日逢集,居民810人。
关庙县城西33公里,为本县西部门户之一。农历单日逢集,居民543人。
三桥县城西20公里,1983年兴集,因附近十字河、关沟、白马沟各建一桥相距不远而得名。八里槐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为鄂、豫、皖大牲畜和皮张交易市场之一。农历单日逢集,居民300人。
毛明寺县城西30公里,毛明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原为猫女寺,因寺兴集。1979年随人民公社机关的设立迁到吴庄。农历单日逢集,居民1200人。
庞营县城西28公里,流鞍河北,庞营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农历双日逢集,居民2000人。
韩老家县城西32公里,韩老家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农历单日逢集,居民500人。
黄岭县城西15公里,流鞍河南,黄岭区公所驻地。东汉时为阜阳侯国城。民国30~36年(1941~1947年)为黄岭区署驻地。盛产大葱,年产近4000万公斤,销往全国各地。农历单日逢集,居民750人。
白庙县城西17公里,临(泉)鱼同(城)公路线上,白庙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农历单日逢集,居民850人。集东马庄1952~1955年为黄岭区人民政府所在地。
姚集县城西10公里,临(泉)鱼同(城)公路线上,姚集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农历单日逢集,居民385人。
冯营县城西16公里,农历双日逢集,居民1100人。
李老庄县城西南12公里,农历单日逢集,居民630人。
于庙县城西南18公里,韦(寨)庙(岔)公路线上。农历单日逢集,居民585人。
杨桥县城东15公里,杨桥区公所驻地。居延河汇入泉河入口之东,是春秋时楚国名将养由基和大夫费无忌的故里。清末为阜阳县西五镇。民国时先后为阜阳县第八区和临泉县第二区区署驻地。镇北有泉河节制闸和分洪闸,阜(阳)临(泉)、临(泉)南(阜南)两公路由此分道,水陆交通便利,是本县东部主要物资集散地之一。农历双日逢集,居民汉、回两族共7443人。
谭棚县城东24公里。居阜(阳)临(泉)公路线上,谭棚乡人民政府所在地。1952~1955年曾设置区人民政府。临潭笔庄的毛笔驰名中外。农历双日逢集,居民300人。
栗头店明时称“六十里店”,县城东30公里,是县东部边缘小集,王寨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以九龙沟与阜阳县分界,沟东即阜阳县九龙集,居阜(阳)临(泉)公路中点。农历单日逢集,居民98人。
五坑县城东南30公里,是县东部边缘小集,属陈营乡,以九龙沟与阜阳县分界。农历双日逢集,本县所辖居民118人。
定庙县城东南12公里,定庙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延河下游左岸。农历单日逢集,居民400人。
牛庄县城东11公里。牛庄乡人民政府所在地。阜(阳)临(泉)公路线上,兴于1984年,农历双日逢集,居民180人。
姜寨县城西南35公里,延河北岸,姜寨区公所驻地。民国时期沈丘、项城、汝南、新蔡、临泉五县联防指挥部曾驻此。韦(寨)庙(岔)公路经此。盛产山羊,羊肉无膻味。是本县西部较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以芝麻、烟叶交易最盛。农历单日逢集,居民3720人。
庙岔县城西南42公里,延河上游,庙岔乡人民政府所在地。韦(寨)庙(岔)与0911两公路相交于此,是本县西部山羊板皮、长绒兔毛和鹅鸭羽毛等畜产品主要集散地。农历双日逢集,居民1972人。
杨寨县城西南30公里,杨寨乡人民政府所在地。韦(寨)庙(岔)公路经此。农历双日逢集,居民654人。
张楼县城西南28公里,属杨寨乡。农历单日逢集,居民614人。
迎仙店县城西南21公里,临(泉)新(蔡)公路中点,为县西南门户,迎仙区公所驻地。农历单日逢集,居民3200人。
瓦店县城西南24公里,瓦店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建国初曾设镇和区人民政府。延河横穿其中,居韦(寨)庙(岔)公路南侧,特产苇缨窝靴,盛产芝麻,是本县西南主要农贸市场之一。农历双日逢集,居民2600人。
韦寨县城西南13公里,临(泉)新(蔡)、韦(寨)庙(岔)两公路由此分道,韦寨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农历双日逢集,居民1900人。1952~1955年为李老庄区人民政府所在地。
刘集县城西南24公里,杨园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农历双日逢集,居民680人。
韦周县城西南17公里。农历双日逢集,居民241人。
长官店县城南15公里,长官区公所驻地,骑延河两岸。民国时河北为长官乡,河南为协兴镇,为回民集聚地。镇内有清真寺、明代山(西)陕(西)会馆的花戏楼和民国时期建造的育才阁等名胜。临(泉)艾(亭)公路和临艾河并行经此,为本县腹地重镇。农历单日逢集,居民汉、回两族共8508人。
单桥县城南10公里,临艾河东岸,临(泉)艾(亭)公路东侧,单桥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周围河流纵横交错,是本县20世纪50年代第一个实现河网化的乡。农历双日逢集,居民396人。
梁堂县城南9公里。农历单日逢集,居民260人。属梁堂乡,乡人民政府在集南韩庄。
铁佛寺县城南17公里,铁佛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农历双日逢集,居民153人。
宋集县城南29公里,原名安流集,后因紧靠宋寨称宋集,宋集区公所驻地。建国初曾设镇。居临艾河东岸,苇河横贯其中,是临(泉)艾(亭)公路中点,盛产香椿。农历双日逢集,居民2470人。
柳集县城南25公里。农历双日逢集,居民1500人。
杨集县城南22公里,杨小街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临(泉)艾(亭)公路和临艾河东侧。农历单日逢集,居民1300人。
同兴集原名新集,1985年改名。县城南25公里,同兴集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农历单日逢集,居民1100人。
油店桥县城南30公里,谷河南,油店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农历单日逢集,居民1500人。
老集原名驿口桥集,县城东南34公里,老集区公所驻地。清初于此设把总,嘉庆八年(1803年)设颍州府同知(俗称“二府”),同时把总升为千总。是新蔡至颍州的古道必由之地。民国17年(1928年)阜阳四·九起义总指挥魏野畴殉难处。民国29年中共阜临太中心县委驻地。居界南、宋老、老滑、润河4河汇流处和临(泉)南(阜南)、宋(集)老(集)、老(集)吕(寨)3公路交叉点上,是县东南部交通枢纽和主要物资集散地,以生姜、圆竹、芦席交易最盛。农历单日逢集,居民2455人。
范集县城东南26公里,界南河和临(泉)南(阜南)公路东侧,范兴集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农历双日逢集,居民629人。
高塘县城东南23公里,界南河和临(泉)南(阜南)公路东侧,高塘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农历单日逢集,居民1238人。唐时为高塘县城。1952~1955年杨庙区人民政府所在地。
杨新集原名杨庙,1983年改名。县城东南30公里,杨新集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农历双日逢集,居民542人。
彭店县城东南43公里,属李楼乡。农历双日逢集,居民598人。
张集县城南35公里,张集区公所驻地。原名兴安集,民国28年(1939年)改联保为乡镇,因张姓居多,称张集乡。1952~1955年为水寨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居临艾河和临(泉)艾(亭)公路东侧。农历单日逢集,居民2023人。
陈集县城南35公里,陈集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农历双日逢集,居民1576人。
马楼县城南41公里,临艾河和临(泉)艾(亭)公路西侧,马楼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农历双日逢集,居民501人。
阎楼县城南38公里,阎楼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农历单日逢集,居民200人。
滑集县城东南45公里,滑集区公所驻地。原名南马寨,传为滑姓某在清朝被赐为都堂因名。民国时先后为阜阳县第七区和临泉县第三区署驻地,位于苇河和临(泉)南(阜南)公路北侧。农历双日逢集,居民2680人。
崔寨县城东南39公里,临(泉)南(阜南)公路和老滑河东侧,崔寨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兴于民国29年(1940年)。农历单日逢集,居民360人。
朱集县城东南42公里,苇河北岸,小朱集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农历双日逢集,居民1070人。
谢集县城东南50公里,谷河东,谢集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民国29~36年(1940~1947年)曾为谢集区署驻地。农历单日逢集,居民1860人。
高集县城东南51公里,高集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农历双日逢集,居民960人。
吕寨县城东南52公里,临(泉)南(阜南)公路北侧,吕寨区公所驻地。清设阜阳县西南团防总局,民国初为阜阳县西南镇。抗日战争时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驻鲁干部训练班迁此。解放战争时中共豫皖苏第四分区驻此,称吕寨镇。农历单日逢集,居民1162人。
土陂县城东南44公里。土陂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居界南河北岸,南岸传为古樊城遗址。盛产竹、苇、蚕茧、生姜和瓜类。农历单日逢集,居民1251人。
李集县城东南43公里,兴于民国29年,李兴集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农历单日逢集,居民689人。
高堰县城东南55公里,谷河北岸,属五岳乡,是滑集通往阜南县方集的要塞。农历单日逢集,居民579人。
艾亭县城南48公里,洪河东岸,临艾河和临(泉)艾(亭)公路西侧,艾亭区公所驻地。系古财丘城址,是县南部主要物资集散地,以大蒜、萝卜、西瓜为大市。农历双日逢集,居民2449人。
阎集县城南42公里,桃花店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又称阎兴集。民国时,继桃花店集衰落而起。抗日战争时期,盐商云集,专业盐行58家,为皖西北、豫东南重要盐市之一,街道南北长1公里余。抗战胜利后逐渐萧条。农历单日逢集,居民848人。
长集县城南52公里,属陶老乡。原名塔集,传说因生意人忌讳而改为今名。农历单日逢集,居民470人。
陶老家县城南52公里,洪河分洪道之北,陶老乡人民政府所在地。盛产半夏。兴于1980年。农历单日逢集,居民1278人。
上一篇:第四节 县城
下一篇:第六节 村庄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