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县城位于县境北部。处东经115°15′,北纬33°04′,流鞍河汇入泉河之处,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原为明初兴起的沈丘集。明为颍州的沈丘镇,清设巡检司。民国初为阜阳县西三镇,民国18年(1929年)起为第十区署驻地。民国23年建立临泉县,始为县城。建县初,有砖城墙,共设5门,东曰镇颍门,南为沈丘门,西名金德门,北称泉鞍门,东南叫迎阳门。城区南北长527、5米,东西宽300米,面积0、16平方公里。街道弯曲窄狭。民国25年东西、南北两大街加铺成5行石条路。抗日战争时将城墙拆除,在外围修筑战壕。民国31年利用辅仁书院改建为县政府,建办公厅、钟楼及四周厢房。同时城区向东扩展到今盐业公司,向南扩展到今机械厂,挖沟成岭并修建忠孝(东)、仁爱(南)、信义(西),和平(北)四门。泉鞍洲、斜街、招商街商业一时繁盛。抗战胜利后,贸易重点又转入城内。解放初曾建临泉市。1949年3月复为县城,南北长985米,东西宽690米,面积0、68平方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各项事业的发展,随着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增设和工业的建设,城区逐渐向东南扩展。1975年遭受特大洪水袭击,居民住房倒塌殆尽。次年修筑城防堤10、6公里,堤内为城区范围,面积9平方公里。至1985年,形成以临鱼同、光明两路相交为中心16条街道和32条巷道、9个居民新村、柏油路面的棋盘格式城镇,定居47400人,其中非农业30793人。
1983年县城工业总产值2558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2、1%。1985年国营工业企业有机械、化工、食品、制革、印刷等26个厂家。商业网点星罗棋布,辟建专业市场、农贸市场10处。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剧场、电影院、广播电台、电视差转台、工人文化宫、师范学校、卫生学校、电视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县医院、中医院、中医药科研所及附属医院、城关镇医院、体育广场、灯光球场等设施。
城西0、5公里的古城子,南北长760米,东西宽420米,面积0、32平方公里。春秋为沈子国城,秦至南北朝,先后为寝县、lp_23_01县、固始县城,至隋开皇三年(583年)置沈州、沈丘县,为沈州城。开皇十六年废州,为沈丘县城。元末扩廓帖木儿(王保保)屯兵沈丘,为拒明兵,掘东南西三面为湖,现古城垣高出地面,四隅城堡,依稀可见。1958年辟为古城公园,1960年拆除。所遗银杏树,胸围6、5米,仍苍翠挺拔,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南流鞍河对岸老丘堆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下一篇:第五节 集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