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柴草
民国以前,秫秸、豆秸、棉柴、树木枝叶系农民生活、生产的主要燃料。
民国38年(1949年),全县种高粱84万亩,占农作物总面积的27%,收高粱秸柴8600万公斤。种大豆133万亩,占农作物总面积的42%,收大豆秸柴9900万公斤,年人均烧柴为200公斤。1957年至1962年高粱种植面积减至40万亩左右,大豆种植面积减至50万亩左右,年人均烧柴150公斤。1965年至1970年高粱种植面积减至20万亩左右,1971年至1985年高粱种植面积在6—10万亩之间,加上棉花、芝麻、麻类、油菜的秸秆,树木枝叶等,年均收柴1亿公斤,农业人口年均用柴为100公斤。烧柴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二)沼气
1955年,中共阜阳县委为解决能源不足,委托沈尚德研究沼气的利用,不久,沈尚德研制成沼气池,所产沼气可煮鸡、烧水。这办法推广到全县,建三合土沼气池350个。
1958年5月,伍明区农业社干部严良图和程集区油坊小学教师姚燮昌、李继英(女)在污水沟中试捞沼气成功。中共阜阳县委号召全县人民学习这一办法,用铁桶、轮胎、木箱、瓦缸,从沟塘中取沼气。后用船、竹排、木筏放入污水中,用竹竿、木棍捣污泥,谓之“捣沼气”。6月,黄素英(女)、胡国安制成沼气灯罩,开始了沼气照明。7月,县成立沼气指挥部,区、乡成立沼气指挥所,农业社、生产队成立沼气领导小组。9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农业展览会上,专门展览了阜阳县沼气发电、照明及沼气池模型。黄素英、胡国安、沈尚德、姚燮昌、李继英等分别荣获沼气发明创造特等奖,阜阳县人民政府获沼气工作奖。11月9日在阜阳县召开了全国沼气工作经验交流会,27个省、市、自治区代表98人,参观了大寺(今属阜阳市)沼气发电站及阜阳县沼气展览馆。1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在阜阳县设立沼气研究所。1959年夏,阜阳县根据沼气研究所及农业部的意见,组织196人的沼气表演队,分赴新疆、西藏、贵州等16省(区)、96个市、87个专区、121个县,作制取、使用沼气的表演。陈少良参加中国农业展览团,赴柬埔寨作沼气表演。1960年5月17日,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在省委书记曾希圣陪同下,视察了阜阳县沼气纱罩厂、大寺沼气发电站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沼气研究所。
这一时期只注意天然沼气的制取,忽视了沼气池的建造,冬季一到,便无气可取。
1976年,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吸取教训,先后在苏集公社彭庄大队搞沼气试点,建立35个水压式沼气池。试验表明,1个7立方米的池子,所产沼气可供5口之家的炊事、照明之用。1980年,县成立沼气办公室(后改为农村能源办公室),培训技术员20人,分赴各区指导建池。1981年在王海孜、小王庄、白果村建水压式沼气池240个。1985年底,全县沼气池增至574个(袁寨区303、华佗区50、口孜区19、插花区15、伍明区70、程集区15、王店区15、枣庄区5、行流区4、闻集区16、宁老庄区50、新华区12)。因有了电力照明,沼气受到冷落。
下一篇:第四节 节能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