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建筑队伍
市区的建筑单位和人员基本上是在市政府成立之后陆续组建的。建市前已有的建筑公司有市第一建筑公司(1957年11月)、市第二建筑公司(1959年)和市第五建筑公司(1970年)。1979年5月,市建筑工程公司成立,同年改为市建筑工程局。1984年改为市建筑工程总公司,担负全市建筑工程业务和建筑队伍的管理工作。现在发展成12个建筑单位,职工总数达3473人。其中技术人员362人,拥有建筑机械设备13台,固定资产1367.4万元。
二、设计
1979年4月,组建阜阳市勘察设计室,担负全市土木建筑设计、设备予算、工程地质勘察和土木工程实险等工作。市勘察设计室成立后,建立了严格的工程质量检查制度,对勘察设计、建筑结构方案、地质钻探等报告进行审查,经审查批准后才能发出图纸,重在工程建成后回访。
这支设计队伍自组建以来,共完成市区3级以上的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项目23项,完成工程地质勘察项目293项,其中3级以上的38项。
三、施工
解放前,阜阳城区建筑物多为草木、竹木及砖木结构,技术条件差,施工力量薄弱。
建国后,代之以砖混、框架及装配式结构,施工技术也有明显变化。60年代以前,建筑楼房一般在2—3层,无机械施工,全靠工人肩扛手提,工效低。60年代中期以后,城区出现了宽跨度多层次的大、中型建筑。这些建筑多为砖混结构,其基础多为砖混条型。1985年后,高层建筑增多,沿街最低层数也有4层,底层多为商店,框架结构,相对独立基础,正板基础增多。
60年代以前,室内地面多用三合土,或用砖铺地。70年代逐渐改用水泥砂浆,并出现水磨石地面。80年代起,卫生间,厨房地面用马赛克砖。1984年由市第二建筑公司施工的市党校教学楼,其楼梯首次采用缸砖,平整度和缝隙掌握的好,通道走廊大面积采用水磨石,其施工质量受到用户好评。
城区传统的建筑墙体有土墙,土坯墙、秫秸墙和青砖墙等,砌筑方式多为斗眼墙,“一八”墙。自市区定为抗震七度设防区之后,高层建筑采用一顺一顶,二顶一顺、二、四砖砌法。最后发展到框架填充墙,采用加气混凝土砖。70年代前,脚手架用毛竹单排搭设;80年代起,各企业纷纷购置钢管,双排搭设,既简便、节省,又保证安全。在装饰方面,70年代是清水墙,水泥勾缝。80年代初,混水墙代替了清水墙,并进一步演变成为涂刷化学涂料。高级房间采用墙布纸、木墙裙,卫生间瓷砖、缸砖墙裙为用户所青睐。室内顶棚自70年代末以来由普通的石灰顶棚发展为麻纹纸天棚、钙塑板天棚,铝合金压条。
在屋面施工方面,传统工艺为木架木桁条,青色小瓦,跨度小,所耗木料多。1958年市窑厂首次推出青、红平瓦,于是60年代很快普及。屋面施工随着青、红平瓦的应用,出现了木屋架、钢木屋架、全钢架、钢筋混凝土屋架和平顶屋面等几种形式。予制楼板加三毡四油防水层,浇铸屋面用珍珠岩做保温层。
阜阳市1980年至1985年房屋建筑面积表
单位:m2

阜阳市城市公用基本建设投资完成情况表
单位:万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