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传入阜阳教派
十九世纪以来,基督教发展多样化,教派林立,各种教派纷纷向我国差派传教士传教,并深入内地,组设传教机构,称作“差会”。传入阜阳地区的教派有:
1、内地会
内地会是各教派中在阜阳发展最大的教会。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由英籍弗尔德牧师传入太和县,在东大街建双层楼教堂1座,占地3000平方米。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由澳籍牧师密尔修奉上海差会派遣来阜阳传教,赁施凤亭民房4间,一面开诊所,一面传教。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有英籍优路斯、文光斗和荷籍贾合理3牧师来阜买宅建教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山东籍传教士王会英到颍上县传教。民国6年(1917年)颍上人姚华轩等人传教,1923年在旗杆巷北首建教堂一座14间,后在张泊渡、新集设分堂,信徒最多时达300余人,原属上海差会,1918年后属蚌埠差会。1920年后,河南省沈丘县英籍牧师童约翰传入鲖城镇(今属临泉县),阜阳县栗头店内地会信徒刘得道等人传入今临泉县东杨桥镇。1929年临泉于宏图、于洪筹、太和刘逢林、刘恒德、李万仓传入界沟集(今界首县),1937年建教堂3间。1937年于宏图在新村(今属阜南县)街上设堂传教。
1937年在阜阳成立内地会阜(阳)太(和)区联合会,下设9个教区31个分堂,信徒约2000余人。第一、二教区在阜阳,第三教区主要在颍上;第四教区在霍邱;第五教区主要在阜阳县;第六教区主要在临泉;第七教区主要在凤台;第八教区主要在阜南;第九教区主要在太和。1940年在利辛县王人集(原属阜阳)设分堂。区会所在地分设在阜阳、高庄、三河尖、临水集、插花、临泉、阚疃、阜阳、太和。
2、安息日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由美国派遣的差会,清宣统二年(1909年)美籍传教士乔国君由河南省周口传入颍上,于西大街设堂传教,称颍上教会,后在南照、江口、润河、三河尖设4个分会,信徒共约200余人。民国5年(1916年)在城关开设“三育小学”。
民国3年(1914年),乔国君由颍上到阜阳在大隅首西设堂传教,设立分堂。抗日时期,南京沦陷后,1943年皖宁区会一度迁到阜阳,牧师吴明生,信徒约200人。后又传入阜阳县三塔(今属阜南)等地。
阜阳教会在行流、程集、蚂虾集、单桥、胡庄、杨寨、杨庄、吴家寺、柴集、小田集设10个分会。
3、自立会
系华人俞国桢1903年在上海创立。清光绪三十二年(1905年)传入颍上,信徒最多时只百十人,1916年停办。
1930年后河南省周口陈品洁等人将自立会传入临泉,设立10处分会,信徒500余人。
1937年于洪图长老在阜南县新村、王店、天棚、柴集等地号召信徒脱离“差会”势力,走“自立、自养”自办教会的道路。
4、中华基督教会
1927年由英美等17个传教会协商建立。早在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由北美长老会牧师罗炳生、明慕理2人在怀远县布道时派中国传教士孙子斌在蒙城新民街建教堂8间传教,罗、明2牧师每年到蒙布道一次。1925年扩建教堂38间,先后在移村、双涧、西阳(现属涡阳县)、范集、岳坊、王楼、小涧设立7处分会。属淮南区会——安徽大会——上海总会。
5、浸信会(中华全国浸信联合会)
为美国派遣的差会,属美国浸礼宗。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美籍白牧师在亳县涡北董家街建华洋兼式教堂传教,随后美籍牧师包治丕由山东到亳接替白牧师,1914年教堂建成。1924年其弟包万德,妹妹包爱德也从商丘到亳传教,信徒日增,下设11处分堂,约2千余人,属开封教区。1948年由杨杜涛负责在蚌埠二马路开设分堂,信徒只有19人。
1937年亳县陶立信牧师经义门镇传入涡阳,在石狮子街张俊德家礼拜传教,后在龙山、高公、张村、佛镇、后崔庄设立7处分堂。
二、教会办事业
基督教传入阜阳地区后,和天主教一样兴办社会事业,以开设学校、诊所为主,也开办一些慈善事业,使教会与社会加强联系,促进基督教的广泛传播。
阜阳内地会开办培德男、女小学各1所,男校校长为中国牧师吴子恒,女校校长为美籍传教士苏女士。抗战时期开设“难童站”,由美籍罗夫生和加籍贾礼荣牧师负责。临水集分堂、三河尖分堂各开办培德女校1所,杨桥分堂开办培德男校1所。
阜阳复临安息日会,1923年开办“三育完小”和“三育中学”,于1932年迁至蚌埠。颍上县南照、润河、江口和三河尖4个分堂各开设“三育初级小学”1所。
蒙城县长老会1921年创办“兴华小学”,校长孙子斌。1948年又开设一所复式班,共3个班。
亳县浸信会城内分会开办“王巷口小学”,校长王镜堂。
新中国建立后,按国家法律“教会不得干预国家行政、司法、教育”的规定,教会学校、诊所、慈善机构均被人民政府接管。
三、现状
1951年在皖北皖南行署“处理接受外国津贴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登记处”的领导下,开展对基督教各种情况的调查,对61名外籍传教士先后清除出境,割断与外国教会的经济联系,成立“基督教革新委员会”。在农村因进行土地改革运动,宗教活动暂停,1953年重新恢复。阜阳县成立了“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省于1962年成立“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阜阳张启秀传道为常委,委员有阜阳唐效禹传道、亳县张效曾牧师。
1956年11月10日至12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基督教三自爱国会主席吴耀宗和全国人大代表、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副主席邓裕志等5人来安徽视察,在阜阳地区视察了蒙城、阜阳、临泉,深入阜阳县陈大、刘庄、周棚和临泉县尹庄、杨桥,对阜阳地区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巩固和进一步发展、对教育宗教人士热爱祖国和宗教活动正常化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解放初,全地区除外籍传教人员外,有中国牧师12人,长老、传道36人,信教群众28800余人(含凤台县898人)。在党的宗教政策指导下,清除了教会内的帝国主义势力,开展“三自”爱国运动。1957年“反右派斗争”和1958年实行宗教制度改革,内地会、安息日会、浸信会、中华基督教会4个教派实行联合礼拜。阜阳内地会、安息日会两教堂合并。亳县涡北、城里、北关3个总堂合并。保留界首、蒙城2座县教堂。信教群众降为8238人。1963年至1964年“四清”运动时期,在宗教界人士中开展“反帝、爱国、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信教人数再次降为5600人。1966年进入“文化大革命”时期,宗教活动被迫停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信教群众成倍增加。全地区1979年为28444人,1980年为45774人,1981年为88632人,1982年为118892人。贯彻中央(82)19号文件后,每年以2万人的速度递增。
上一篇:第五节 天主教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