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历史与现状
伊斯兰教约在唐永徽年间(650—655年)传入中国,唐宋之际由长安东传中原,由东南沿海传至扬州及淮颍,传入今阜阳地区时间不晚于北宋。
阜阳地区伊斯兰教均属逊尼派,在教律上均为哈乃斐派。
清真寺是穆斯林叩拜真主和祈祷的地方,是穆斯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阿訇、教长是穆斯林宗教和政治领袖。因此,各族穆斯林都是围寺聚居,自成一坊。阜阳地区历代穆斯林人数,史籍无载,但从清真寺的建设数量和分布,可以了解伊斯兰教发展概况。阜阳地区最早清真寺建于宋代,如太和县清真南寺、颍上县八里垛清真寺、颍上县穆岗清真寺(一说建于南宋绍兴二年,即1132年)、阜南中岗清真寺。元代回回民族形成后,阜阳地区清真寺有所增建,如涡阳义门清真寺即为元顺帝时期所建。明代朱元璋起兵皖北,军中将士多有回族,随回民人数增长,清真寺即不断增建。明初所建清真寺有颍上县十字街清真寺、亳州中街清真寺、太和县清真北寺、临泉县鲖城清真寺。明代中后期所建清真寺有颍上县东关外清真寺、赵中阳清真寺、南照集清真寺,亳州西关南京寺、北京寺,临泉杨桥清真寺、长官清真寺,阜阳青云街清真寺、城根街清真寺,太和旧县清真寺,界首清真寺。
清代前期因严厉镇压西北回民起义,伊斯兰教在阜阳地区也受到限制。清中叶以后才有发展,清真寺数量逐渐增加。道光年间所建清真寺有:颍上县南照集西清真寺、润河集清真寺、亳州北关外清真寺。咸丰年间建有阜阳县太平岗北清真寺、涡阳县赵屯清真寺。同治年间建亳州马店清真寺。光绪年间建亳州河北清真寺、西关外清真寺、南关外清真寺、蒋楼清真寺、蒋营清真寺、顺河清真寺。宣统年间建颍上庙湾清真寺、亳州南关小街清真寺、观堂清真寺。
民国时期,因孙中山倡导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回族地位提高,伊斯兰教在阜阳地区有了进一步发展。回族遍布阜阳地区各县,由于回族多为“大分散小集中”聚族而居,又以聚居城镇为主,故多数集中居住亳州、颍上、阜阳、太和等县城和较大集镇。民国2年(1913年)建亳县沙土清真寺,民国5年(1916年)建太和县关王庙集清真寺,民国7年(1918年)建阜阳县龙王堂清真寺,民国10年(1921年),建亳县门集清真寺。清真寺一般都由“回教公会”进行管理。抗日战争时期各地成立“回教救国协会”,太和、界首、亳县、阜阳、颍上、临泉还成立“板布会”、“抬棺会”、“救火会”。
建国后实行民族平等,宗教信仰自由。按照宪法规定的宗教政策,清真寺只为满足穆斯林宗教生活的需要。阿訇亦只是宗教领袖,亦无宗教特权。在土地改革运动中,清真寺拥有的土地被合理分配给回民群众,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阿訇的一些封建特权也同时被废除。建国初期全区清真寺有56座。其中阜阳县10座:青云街、龙王堂、关池沿、口孜、白屯、洄溜、行流、南港、东关外清真寺和青云街女寺。亳县13座:关外北京寺、关外南京寺、北关女寺、城里、西关、涡北、观堂、双沟、崔寨、沙土、蒋庄、王夹道、蒋楼清真寺。颍上县12座:城关南寺、东寺、双集、半岗、小集、南照、龚集、八里垛、桃花店、刘集、穆岗、润河清真寺。太和县6座:城关北寺、南寺、女寺、旧县、坟台、李兴清真寺。界首6座:东寺、西寺、南寺、女寺、光武、洪庄清真寺。临泉4座:长官、杨桥、鲖城、城关清真寺。涡阳2座:义门、赵屯清真寺。阜南2座:中岗、焦陂清真寺。利辛1座:郭楼清真寺。
1957年整风反右搞扩大化,省民委于4月份集中全省241名阿訇及回族上层人士于合肥进行“整风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历时3个月,共划右派分子45人,其中阜阳地区阿訇5人,其中亳县劳教1人,按反革命分子处理1人;阜阳1人,因年迈未作处理;界首劳教1人;颍上县监督劳动1人。后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部平反昭雪。
1958年推行宗教制度改革,将土改时保留清真寺的少量的土地也划归“人民公社”所有,一些正常的宗教活动被停止,清真寺改办工厂、学校。1966年“文化大革命”历经十年动乱,清真寺的一切正常宗教活动被完全停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实,伊斯兰教逐步落实清真寺房产604间,先后批准恢复开放清真寺46座,其中亳、界、太3县市清真寺(女学)3座,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阜南县新增城关清真寺1座,恢复开放的清真寺有的进行了整修,有的进行了翻建,各清真寺建立了“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简称“寺管会”。亳州市成立了“亳州市伊斯兰教协会”,积极协助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团结广大穆斯林进行正常宗教活动,走爱国爱教的道路,每年“开斋节”的庆贺活动都卓有成效。
二、历代名寺
亳州市北京寺位于亳州双寺街北段,传说系北京来亳经商穆斯林所建而得名,因南段有南京清真寺,此街也因建有两座清真寺故称双寺街。北京寺始建年代众说不一,一说建于蒙古宪宗蒙哥八年(1258年),一说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一说元延祐四年(1318年)据寺碑记载,明万历年间重修,占地总面积3400平方米,是一处大面积的古建筑群,主体建筑前后四进院落,第三院落是阿拉伯特有色彩和风格。雕梁画栋,气势磅礴。“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作街道褙子厂,1982年恢复开放,经过两次大修,现存房屋75间,完整碑文7块,还有“金龙屋脊”、“双凤朝阳”等双面透花木雕及浇铸品“云中龙”等。亳州市伊协设在此寺。
阜阳市青云街清真寺建于明洪武年间,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有大小庭院5处,清光绪二年进行大规模重修,5间大殿,2间望月楼,规模雄伟,内有圆木明柱20根,雕梁画栋,走廊与殿内有金匾十余块,其中“道通欧亚”系清光绪年间守备所书。民初经堂教育达到鼎盛时期,1928年办小学,还专门设一个阿文班,以讲《古兰经》经文为主,后开办成达中学。1958年被街道占用,改作鞭炮厂,1972年因硫磺引火,全部烧毁。1981年落实政策后,仅在原寺西北角重建一寺,占地600平方米,保存古银杏树一棵,主干直径有两米多,枝叶茂盛,相传答氏前十八代先人从湖北迁来阜阳任阿訇时所栽。
太和县清真北寺座落在北大街偏东,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8年),清乾隆年间进行扩建,大门“万岁阁”宏伟轩敞,望月楼五色瓦盖,飞檐走兽,栩栩如生,大殿为古宫殿风格,工艺奇特,明经堂后为阿訇住宅,大殿南侧为水房,建有古井亭,亭内古井一口。“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作造纸厂,1980年恢复开放,经过重大修缮,基本上重现原貌。
涡阳县义门清真寺位于涡阳县义门集北段,始建于元末,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大门、二门和大殿三者布局十分协调,左侧经堂,右侧水房对称,院内有古皂角树1棵。清道光三年,大殿被黄水淹倒,重修后光绪二十二年又遭捻军焚毁,民初1927年才得到重建。1958年后改为回民小学,1978年落实政策后进行了维修。
临泉县长官清真寺座落在长官店南街,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年间,清嘉庆年间扩建,民国24年(1935年)进行大修,占地1333平方米。寺房30余间,大门悬匾“古清真寺”,二门横匾“率由理门”,讲经堂匾额“主敬存诚”,大殿对联“认真主无影形,凭万物作证;参造化非高远,唯一理在心”。“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作大队榨油厂,1982年恢复开放,1985年大修,恢复原貌。
阜南县中岗清真寺相传始建于明代,原座落在西街,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迁建于南街。清咸丰七年(1857年)遭兵火焚毁,清同治十年(1871年)重修。整个建筑布局严谨大方,庄严古朴,富于民族形式。“文化大革命”中改作大队饲养室和仓库,1981年恢复开放。
颍上县润河清真寺相传始建于宋绍兴二年(1095年)。清道光年间遭洪水淹毁,经重修后又于清咸丰十一年(1862)年毁于战火,民国25年(1936年)再次修复。“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除,1981年恢复开放,1983年重新修建。
界首县清真寺位于教门街中段,清代中期所建,古建筑风格,古朴肃穆,“抗日战争”时期因涌入大批穆斯林,曾盛极一时。“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几户回民占住。1981年恢复开放,整个寺院整修一新,重现古朴风貌。
上一篇:第三节 道教
下一篇:第五节 天主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