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亳县古地下道俗称曹操隐兵道。位于亳县城内,主要分布在以大隅首为中心,向东、西、南、北4个方面沿伸的街道地下,其它街巷地下亦有零星发现。
地下道在我国起源很早,古称“地突”(“突”意穿)。使用地下道作战,历代典籍中不乏记述。
亳县古地下道,始建于汉末。建安初年,谯县(今亳县)成为曹操军事后方基地之一。为战争需要,曹操专门修筑了地下道。现存地下道,为砖结构,均为并行双道,其中支道纵横交错,互相通联,工程巨大。壁上砌有放置照明灯盏的小龛,券顶上有的地方留有方洞,直通地面。地道一般高1.45~2.10米,宽0.60~1.20米,底面高低起伏。隔一般距离设一路障,高宽仅可供人猫腰而过,似为堵截追兵之机关。
地下道发现于民国27年(1938年)。1969年,被群众再次发现并挖掘出近2000米。地道内出土铁刀、弹丸、卸枚等军事用具及汉、唐、宋代货币,还有宋代陶、瓷器、灯盏等。从地道用砖及出土文物分析,亳县古地下道,为汉魏始修,唐、宋时期多次修葺使用,宋代以后废弃不用的军事设施,在国内罕见。因此被有关专家誉为“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地下城墙”。对研究我国古代军事建筑史具有重要意义。
1986年7月3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亳县古地下道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佛塔又名插花塔。宋代属兴化寺,明代属慈氏寺。历史上名为兴化寺塔、慈氏寺塔。因塔体内外嵌砌琉璃佛像8000余尊,俗谓万佛塔。位于蒙城县城区东南隅。
万佛塔为楼阁式砖结构古塔,8角13层,通高42.6米,底层周长25米,塔基内设地宫。塔体自下而上逐层收缩,每层4向开门,1至7层均开东、西、南、北4向的圭形门;8至11层门每层错置,大约是为了增加塔体的强度;12层为盲门,13层为实心体。13层以上为刹基,上置覆缶本,其上有五重相轮,下大上小,相轮之上为宝盖、宝瓶。外檐第二、三层用砖砌作塔檐平座,平座用仰莲莲瓣承托,平座宽可行人。自四层以上只出小平台。塔内结构复杂,有穿心式、回廊式、壁内折上式逐层变换。第四层,为方形塔室,俗称“塔中庙”,内有塔碑两方、记叙修塔情况。第七层攒尖顶上为刹柱生根处,第八层至第十三层只有梯道而无塔心室。塔壁内外表层嵌砌近3000块红、绿、黄三彩琉璃面砖,每面砖上都有三尊佛像,全塔计有佛像8000余尊。塔每层檐角均安装有风铃,共104只。
关于塔的修建年代历来有多种说法。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的古建专家对万佛塔进行联合考查,认为完全符合宋代的“营造法式”,一致鉴定为宋塔。
1981年11月至1984年9月,国家文物局拨款13.5万元,对该塔作了彻底维修。“山曾山尧塔影逼云霞,十三层楼映日斜。巢鹤鸣时风渐起,铃声响彻几千家。”这是先代诗人对万佛塔迷人景色发出的由衷赞叹。
1961年7月、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两次公布万佛塔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万佛塔作为安徽省唯一的典型宋塔实例,载入《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文峰塔位于阜阳市阜临路东端南侧。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属风水塔。
文峰塔为砖结构,8角7层,通高31.8米,底层直径6.83米,周长22.91米。一、三、五、七层四面有4券形门,二、四、六层南、西、东三面各有1门。塔为密檐楼阁式,每层叠涩出檐,有仿木结构砖雕斗拱承托。顶部起脊桃角,3叠珠式宝刹由铁制5叉杆贯穿攒尖,全塔造型质朴典雅。
《颍州志》载:原城东南有奎星楼一座,因为不高,文星不太显露,阜阳文人不多,即建文峰塔,使文星显露,多出文人。文峰塔位于旧城东南,属堪舆学所云“巽方”,故建塔镇之,按儒学家说法,“巽”为文章之府,塔有卓笔之形,故称文峰塔。
文峰塔先后被列为阜阳县、市重点文物单位。1981年,阜阳市人民政府予以修缮加固。
太和文庙大成殿又名黉殿,亦称圣人殿。位于太和县城小南门与大南门之间路北处。
此殿始建于元代,后毁于战火。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现存建筑仍保存元代建筑风格。大成殿为砖木结构,座北向南,单檐歇山顶,底部是约高0.8米的方形台基,殿平面为长方形,面阔5间,进深4间,建筑面积214平方米。其木结构采用梁架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式样,体现了南、北方建筑风格相融合的特点。整个大殿使用了26根立柱,柱下用石础。门额上涂丹朱,梁枋有彩绘,虽大部分已剥落,仍可窥见该建筑昔日风采。
葛大桥位于阜阳市闻集镇南500米处,南北横跨柳河上。
该桥始建于明代初期,原为3孔,清咸丰年间在桥北端续建1孔,成为4孔。桥面长35米,宽5米,桥面高出水面约15米。桥为砖石结构,桥基下有排列密集的木质地桩。
桥身主孔东面的砖壁上,自然生出一株柏树,柏树从根部水平横卧伸出,然后向上拔起一枝,兀然挺立,为葛大桥平添几分风姿。因“柏”与“百”谐音,当地群众称此桥为“一柏(百)担(单)三孔。
花戏楼原名大关帝庙,亦称山陕会馆,因庙中戏楼(歌台)雕缕精美,彩绘华丽,故俗称花戏楼。位于亳县城咸宁街西端,涡水南岸。
花戏楼建筑面积3163平方米,为山西药材商人王璧、朱孔领等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筹资兴建。整个建筑群座北向南,由山门、钟楼、鼓楼、戏楼、大殿、东看楼、西看楼、东、西耳楼、东、西跨院等组成。沿建筑群南北中轴线,以大殿为主体建筑,高约10米,后为正殿,是敬奉主神关羽的地方。原有关羽木雕像,高5米,两侧立关平、周仓,毁于日本侵略军。大殿对面是戏楼,建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乾隆年间镂雕绘彩。座南向北,面阔11.9米,进深5.7米,平面呈凸字形,其底层类似门厅,为大关帝庙中轴通道。舞台正中书:“演古风今”4金字,台前明柱上悬挂木对联一副,右书“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右书“两般面貌做尽忠奸情”。戏楼背依山门,山门为仿木结构3层牌坊式水磨砖面建筑,其西侧为鼓楼、东侧为钟楼。一幅幅精美砖雕嵌砌壁间。花戏楼建筑群以其砖雕、木雕、彩绘及豪华的建筑风格闻名于世,是清盛世建筑艺术的实例之一,对研究清代建筑及我国的戏剧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花戏楼木雕分大木透雕和普通木雕两大类,而以大木透雕艺术价值最高。大木透雕皆镶于戏台柱枋之上,共雕《三国》戏文18出:《长坂坡》、《空城计》、《舌战群儒》、《七擒孟获》、《上方谷》、《三气周瑜》、《曹操刺董卓》、《夜战马超》、《击鼓骂曹》、《割须弃袍》、《曹操濮阳战吕布》、《许褚裸体战马超》等,人物造型生动,神态万方,表现出高超的构图、雕刻技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它木雕分饰于舞台四周建筑构件上,题材丰富,或为《三国》戏文、或为飞禽走兽、或为植物花卉,均雕刻精细,比例得当。另有彩绘多幅饰于舞台屏风、藻井等处,着色艳丽,赏心悦目。
花戏楼砖雕,集中分布在山门水磨砖墙上,均为立体透雕。共雕镂人物115个,鸟禽33只,走兽67只,楼台殿阁亭桥多处。刀法细腻,玲珑剔透,集中体现了徽派砖雕的艺术特色。砖雕内容丰富,计有戏文6出:《吴越之战》、《郭子仪上寿》、《范雎逃秦》、《白蛇传》、《三顾茅庐》、《李娘娘住寒窑》;人物故事16幅,有《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鲁隐公观鱼》、《衔环之报》等;动物故事4幅,有《九狮图》、《三阳开泰》、《虎入平原》、《鹿孩狼顾》、《麟吐玉书》、《松鹤延年》、《龙凤呈祥》等。另外,还有装饰图案多种,如葵花、二方连续、织锦图案、缠枝花卉等。
戏楼山门外置镇门石狮1对,高2.4米,1雄1雌。狮座外侧竖铁旗杆1对,高16米余,重1.2万余公斤,为山陕众药商敬献。大殿前置铁鼎1座,通高2.45米,重1500公斤,铸于道光二年(1822年);鼎侧立铁鹤1对,鹤足踏龟座,高3米,重500余公斤,铸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
花戏楼的建筑布局廊庑周接,回环四合,浑然一体,堪称为四合式楼阁建筑设计的典范。现为亳县博物馆所在地。1961年9月,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公布花戏楼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颍州西湖会老堂始建于北宋,现为清代建筑。位于阜阳城西北3公里处泉河北岸。
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欧阳修自扬州移知颍州。在颍期间,欧阳修对颍州西湖情有独钟,写下许多赞美西湖四时佳景的词章。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观文殿学士致仕,退居颍州,寓西湖六一堂。翌年四月,前副相赵概以八十高龄自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来访欧阳公。知州吕公著在六一堂西侧专建此堂以作接待。欧、赵、吕会于此堂,饮酒,赋诗,故名“会老堂”。欧阳公即席赋诗,诗中抒发了他与赵概莫逆之谊和对赵概不远千里寻访的感激之情,内有“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等句。次年,欧阳修便终老于西湖居所。
后来,苏轼知颍,来到会老堂,感慨赋诗曰:“三朝出处共雍容,岁晚交情见二公。乘兴不辞千里远,於怀还许一樽同。”
会老堂现存为硬山顶,梁架式砖木结构建筑,分间为明三暗五,采用柱石斗拱承托,棂门花窗相衬,显得古朴清雅。堂内有东、西月亮门,门额上分别雕书“景贤”、“尚友”。会老堂在历史上曾经多次维修,清乾隆时又作过较大修整。1982年初,省、地、县分别拨款对会老堂进行维修。堂内现存明、清时期碑记4方,分别记述了历史上对欧阳公祠、西湖亭、西湖书院的修建情况。欧阳修后代把会老堂作为欧阳氏宗祠,堂中石壁上立有欧阳修石刻像碑,碑上刻有清乾隆皇帝题诗和晁悦之、李叔端题字。
1959年4月,阜阳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会老堂为阜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管鲍祠位于颍上县城北郊。原名管子祠,为纪念春秋政治家齐国贤相管仲的专祠。明万历六年(1578年),县令屠隆重建,增祀鲍叔牙始改今名。
管鲍祠迄今几经兴废。明末毁于战乱;崇祯十二年(1639年),学谕汪廷宏修建。清嘉庆年间毁于大火。道光六年(1826年),万如陵重修。咸丰年间又毁于兵火。民国22年(1933年),县长张鼎泉募资重建。
管鲍祠南临大寺塘,沿塘一堤为知县倪焕奎所筑。祠东有“九合桥”,取管仲力辅齐恒公“九合诸侯”之意;祠西有“四维桥”,出自“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祠旁有管仲衣冠冢墩,前立2碑。一书“管仲父墓”,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钦差整饬颍州等处兵备河南按察司副使杨芳立;一书“呜呼大政治家管仲之墓”,为民国15年(1926年)县知事倪焕奎立。
现存管鲍祠有厅堂5间,砖瓦结构,雕梁画栋,巍然壮观。堂中塑有管、鲍全身立像。明柱上书两幅对联:相齐桓公一匡天下,交鲍叔牙万古高风;佐霸笔开新政局,分金饶见故人情。
1982年,颍上县人民政府公布管鲍祠为颍上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祖庵位于亳县城永安街西头,是敬奉医学家华佗的庙宇,因庙内住持世代为尼,乃更“庙”为“庵”。
华祖庵始建年代无考。据清道光《亳州志》载:乾隆辛己年(1761年),亳州同知顾登曾加修缮;嘉庆二年(1797年),安徽巡抚朱王圭命知州李廷仪重修,并亲题联额。额曰:“燮理通微”。联曰:“五戏转灵枢道本皇轩仙位业;四轮消劫运功参帝释佛菩提。”同治年间又重修。1962年,亳县人民委员会拨款对华祖庵进行维修,并设华佗纪念馆。郭沫若亲题馆名。
华祖庵建筑群包括山门、正殿、偏殿(经房)、自怡亭、元化草堂、益寿轩、存珍斋等,后院有1池塘,名洗芝池,相传是华佗淘洗药物的地方。
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华祖庵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全国“华佗学术讨论会”在这里召开。
奎星楼因有3层,俗称三棚塔;又因建于颍州城东、南城墙交结处,也称拐角楼。
奎星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原是颍州知州赵世相修筑颍州城墙时所建的敌楼。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楼高9.93米,全砖结构,形为塔式,上小下大。平面呈六边形,檐部有砖砌斗拱,斗拱下砌1层莲瓣。楼顶端饰铁制舞凤,相传为瑞应文人兴盛的吉祥物。楼每层皆有室,但互不相通。底层朝南开1半圆形券门;中层开1门和4个圆形券窗,其南门楣砖雕“文光射斗”题额;上层开6门,南门楣题额为“奎壁联辉”。“奎”、“壁”、“斗”,皆属二十八宿星座,古有“奎有芒角,下有辞章”之说,所以历代文人都崇拜奎星,各地为之建楼奉祀,以祀本地文人辈出,文风昌盛。
1959年,阜阳县人民委员会公布奎星楼为阜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阜阳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阜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当年拨款加固楼基及楼身修葺。
上一篇:第二节 古墓葬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