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组织机构
1、解放(1948年)前的团组织
1927年,中共阜阳县临委成立,下辖北乡、省立三中、县中、县高、师范传习所等5个支部。该时期党团关系尚未理顺,有的人既是党员又是团员;有的既负责党的工作,又负责团的工作,党团关系往往合而为一。1929年,中共安徽省委对阜阳的工作指示,明确党团员要切实划分,指定两人负责成立青年团特支,独立担任青年工作,在每一个青年群众组织中应成立青年部,归青年团指挥。1934年8月,共青团皖豫边区中心县委在阜阳南乡小田集成立。同年11月,党内出现叛徒,皖豫边区中心团县委及所属组织均遭破坏。
2、青年抗敌协会
抗日时期,在“抗日救国”的目标下,团组织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组织进行活动,而是在党组织的要求下率先投身抗战行列。阜阳地区的青年组织了青年抗敌协会,积极声援前方战斗,开展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为促进阜阳抗日运动做出了很大贡献。
3、解放(1948年)后的团组织机构
1949年3月,中共阜阳地委决定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阜阳地委”。同年9月,改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皖北区阜阳地区工作委员会”。内设组织部、宣传部、秘书室、学少部、城工部。1957年5月底,根据团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阜阳地方工作委员会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阜阳地区委员会。(简称“阜阳团地委”),各县(市)团委的全称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县(市)委员会。
“文化大革命”期间,团地委机构瘫痪,正常工作停止。1968年7月,阜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团的工作由政工组内群工小组领导,直到1973年3月召开共青团阜阳地区第一届代表大会,团地委才开始恢复,内设组织部、宣传部、学少部、后增设青农部、办公室。1983年11月机构改革时,又一次明确团地委为正处级单位,定编10人,办公室撤销,改设正科秘书一人,履行办公室主要职能;内设机构仍为组织部、宣传部、学少部、青农部。
二、组织建设
阜阳地区在1923年至1925年,有共青团员郭铸九、周传鼎、周传业、魏一博4人。他们入团不久即转为共产党员。1931年阜阳、颍上、凤台、太和4县约有团员120多人。
建国后,在土改、镇反、抗美援朝、生产救灾、治淮、互助合作等运动中,经过考验的积极青年发展入团,至1957年全区已有25万多团员,占青年总数的20%多。团地委对团员发展提出3条意见:1、分层控制团员总量;2、严格入团条件和手续;3、各级团委要按上级控制的发展数字制定发展计划。1960年,全区团组织发展团员的指导思想是:坚决贯彻“巩固地向前发展”的方针,采取积极而又慎重的态度,同时,严格执行超龄团员退团制度。当年,全区超龄退团5832人。但全区仍有28467名超龄团员,占团员总数的13.4%。1966年初统计,全区团员总数为22.65万名,占青年总数的15.2%。但团员发展不平衡,农村团员比例只占11%,个别大队仅占1%,还有60%的生产队未建立团小组,10%左右的生产队没有团员。
从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机构瘫痪,团员发展停滞。直至1971年,在地区革委会政工组群工小组领导下,基层团组织通过建团、整团,使团组织开始恢复。发展团员的工作在注重提高质量的前提下审慎进行,同时处理一批犯有错误的团员,超龄团员的离团工作也大大加强。截至1972年6月30日,整团、建团期间共接收新团员87001人,有24046名超龄团员离团,处理犯错误的团员388人,有2873名团员被推荐入党。
1973年3月,地区第一次团代表大会后,团员发展工作逐步正常。发展的重点放在没有团员的和团员较少的单位,至1973年底,共发展团员114787名,办理4422名超龄团员的离团手续,组织处理犯错误团员133名。
1980年发展团员的方针是:积极、有计划地发展优秀青年入团。1981年4月,团地委在利辛县召开全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经验交流会,一致认为:壮大和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团员队伍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当年全区新发展团员33890人,超龄团员退团7万多人,年终团员数为32.1万人。此后,每年都按计划发展新团员10万人以上,并注意在农村、街道和中学中发展年龄较小的团员,至1985年底全区共有团员40.2007万人。
在团组织发展的同时,不断地开展对团的整顿工作,1958年到1960年3月,全区开展两次整团活动,16万多农村团员参加,占96%。8826个团支部,整顿后一类支部占76%,二类占22%,较差的占2%。共培养入团积极分子1.98万人,发展新团员20924人。犯错误团员受严重警告处分的155人;撤销职务的200人;留团察看的226人;开除团籍的305人。1973年地、县、市都分别开展整团活动,整团后,团支部普遍健全了三会一课(团支部大会、团支委会、团小组会、团课)制度,严格团的组织生活。1977年和1983年开展开门整团和“百日整团”活动。通过团组织整顿,各县(市)都举办了专职团干培训班,有1100多名新团干受到培训,团地委在地委党校举办4期团干培训班,共150多人参加培训,1985年团干部基本配齐,区、乡团干部806人,其中招聘不脱产的444人。
三、主要活动
在建国前,根据党的布署,秘密宣传组织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的工作。
1950年夏、秋全区广大团员积极参加防汛、抢险、救灾、补种,冬季治淮,团员带头上工地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涌现出不少模范,当年全区有1927名团员被评为县、市生救模范,1885名团员评为治淮模范,占治淮模范总数的39%。专区劳模457名,团员占168人,占总数的36.7%。1951年,宣传抗美援朝运动中有4.8万多名团员参加订爱国公约,他们以实际行动积极投入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运动中去,很多团员积极带头报名参军,女团员动员哥哥、丈夫或未婚夫参军,全区团员参军入朝的12156名,带动全区93508名青年参加志愿军。在镇压反革命和土改运动中,团员们串连苦主,面对面向地主、恶霸开展斗争。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阜阳县袁寨区赵集乡44名团员,带头成立袁寨区最早的农业合作社,推动了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到1956年底,全区97.6%的农户入社,团员入社达100%。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广大团员带动青年,学科学、学技术组织突击队走在各项工作的前列。1955年至1956年,全区建立2764个“青年生产突击队”,参加70651人,搞积肥、搞绿化。1958年,组织“除四害青年突击队”4115个,队员252268人。接着开办扫除文盲学习班,1963年,开展争当优秀记工员、会计员竞赛活动。1416个大队的15283名青年参加竞赛,共评出优秀会计员6151名,优秀记工员2748名。1964年,开展学雷锋、学解放军,争创“四好”支部、“五好”青年活动。至1965年“五四”青年节团地委表扬“四好”支部270个,五好青年808人。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阜阳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73年3月18日至3月24日,在阜阳大戏院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002名,其中:工人占21%;农民占48.5%;解放军占2%;干部占7%;文教系统占10%;下乡知识青年占6%;女代表占48.5%;党员代表占43.5%。代表的平均年龄23.6岁。于友兰在会上作了《关于共青团阜阳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筹备工作》的报告,地委书记张祚荫作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的突击作用》的报告。经过计论,大会于1973年3月24日通过《勤奋学习,团结战斗,为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做出新贡献》的决议。大会经过民主协商,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阜阳地区第一届委员会,由74名委员组成,委员会平均年龄23岁。其中女委员占54%,党员占54.68%,其中大部分委员不脱产。1973年3月25日,委员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作出《关于加强自身革命化建设的决议》。会议选出团地委常委11人,其中:团地委书记1人,副书记4人。这次大会是阜阳地区团的历史上仅有的一次全区性代表大会。
1973年以后,积极开展种种子田、试验田、丰产田活动。1979年,以“三田”为阵地,以提高单产为目标,组织青年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到年底全区共组建青年农科队3883个,青年农科组13604个,参加农科活动的农村青年达558443人,种“三田”11万亩,利辛县曙光大队农科队团小组、阜阳县彭庄大队团支部、太和县宫集大队团支部、临泉县北张庄团小组等被评为科学种田典型,阜阳县有彭庄、梁庄等24个团支部被评为全县“新长征突击队”,彭庄团支部书记王春献等5人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年底,团地委在阜阳大戏院隆重召开全区“新长征突击手(队)表彰大会。至1984年,全区被团省委命名表彰的“新长征突击手”117名,“新长征突击队”33个。
1980年,农业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全区广大团员结合“五讲四美”活动,建立助耕队和包户组400多户,为烈、军属、贫困户助耕、包耕。此后一部分基层团支部兴办厂、店、社、作坊,开展种植、养殖、承包田管、建筑、加工、装卸等计酬活动。1983年10月,团省委正式提出“两个开发、两个进军”的口号(即:开发小农业、开发青年农民智力、进军科技、进军荒废资源),要求各地积极创办“山水学校”、农业技术学校。团地委首先在界首县方楼、利辛县集东、颍上县小张庄、阜阳县彭庄等8个点,办起全区(也是全省)第一批团组织单独创办的农业技术学校,界首县方楼村团支部农业技术学校开学时,团中央、团省委都发了贺电。在全省团的三级团干会上,团省委印发了阜阳团组织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和界首县方楼村团支部创办农业技术学校的经验材料。到年底全区基层团组织已办农业技术学校20多所。由于农业科技在青年中的推广和普及,全区涌现出17万个青年专业户、重点户。
1984年,团组织举办养鸡、养鱼、养花、培植食用菌、兽医、林业等技术培训班4500多场次,培训青年达3万人,其中:有1400多名青年被聘为乡农技员;有6500多人被吸收到乡镇企业成为骨干;有万名青年跨入“两户”行列。同时还组织鼓励“青年两户”举办家庭技术学校和培训班。团组织办学和“青年两户”办班相结合,初步形成了基层农科培训的网络。1985年,围绕农村第二步改革,更进一步发展“青年两户”和青年联合实体,到年底,全区“青年两户”发展到23万户,有青年联合体8000多个,青年万元大户1591户。初步形成地、县、区、乡、村5级“青年两户一体”服务网络。并有11万农村青年进入乡镇企业。
在工业战线上,1982年,团地委会同行署科委、工业局、二轻局和地区科协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青年小发明竞赛活动的意见》。即指:对国民经济、文化生活、国防建设,就某一问题提出先进的、新的、有经济效益的而又不是显而易见的方案,在商业、卫生、交通三大服务行业开展“争当青年服务标兵”竞赛活动,至1985年,团地委会同商业局表彰了300名先进青年服务标兵,其中65名受到团省委和省商业厅的表彰。全区小发明活动成果县级以上奖达350多项,其中:有3项获省一等奖,5项获省二等奖,16项获省三等奖;有3项获全国二等奖。阜阳市被评为全省青工“五小”成果竞赛优胜城市。阜阳青峰机械厂的青年科技攻关小组将“五小”成果用于汽油发电机的制造工艺上,结果外商包销全部产品,年盈利22万元;阜阳烟厂仅一项青年小改革就为国家节约10几万元;阜阳无线电厂团委的定向攻关小组研制出的“计算机电源”,投入批量生产后,产品供不应求;颍上皮件厂青工罗运生在团县委的支持下,先后搞了B—51型旅游儿童车箱和防盗电子警报器两项小发明,创产值18万元。
四、学校团队工作
完全中学建立团委会,初中和完小一般建立团支部,规模大的学校也有建立团总支的,但学校团组织要设有管少先队委员,专门领导少先队活动。学校团的活动,主要围绕教学对团员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同时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对团员青年进行各项政治思想教育,使团员在学校既带头完成学校的教学学习任务,到社会又能成为执行党的各项方针任务的带头人,将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人才。
少年先锋队工作,阜阳地区早在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就建立过“劳动童子军”、“儿童团”等少年儿童组织。建国后,1949年10月,在各小学正式成立统一的“中国少年儿童队”组织。1963年6月改称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县以上无专门少先队机构,主要由当地团委领导。学校建大队、中队、小队,凡是7至14岁的少年儿童愿意参加,遵守队章,向中队提出申请,经中队批准,即成为少先队员。少先队辅导员一般从优秀团员和教师中选聘。
少先队活动,也是围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结合政治运动开展适合少年儿童特点活动。如:争创“三好”学生活动,讲卫生、爱清洁;绿化家乡、校园;拔草拾柴、爱祖国、爱家乡、爱护共产党、爱学校、尊敬老师等等,特别每年“六一”儿童节时,组织各种大的活动,以加强对儿童的教育。
“文化大革命”中,学校团、队组织活动停止,中学普遍建红卫兵组织,小学建红小兵组织。红卫兵、红小兵活动,开展破“四旧”毁坏古书、古画、古文物、后连群众的花碗也作为“四旧”砸烂。以后搞大批判,斗所谓“走资派”形成两派对立,大辩论。
1977年底,红卫兵组织解散,红小兵组织转为中国少年先锋队。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