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环境污染
阜阳地区的环境污染主要来自4个方面,即工业污染,化肥、农药污染,生活污染和交通运输污染。其中危害较为严重的是以工业废水、废气、废渣为主的“三废”污染,污染的主要对象是地面水和大气。
1、大气
大气中主要污染物质是二氧化硫、氮氧结合物和空气悬浮物,全区境内前两种污染物不超国家规定标准,后一污染物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2、水污染
水环境污染是阜阳地区的主要污染之一。污水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污染较为严重的河流有泉河、颍河、涡河及济河、包河。造成这5条河流污染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上游河南省的河水已经受到严重污染;二是流经阜阳地区时沿岸城镇排污,向其中排入大量未经处理的生产和生活污水,加重了河流的污染。
3、噪声
全区工业噪声不是太严重,但交通噪声比较严重。交通噪声主要是汽车、拖拉机、摩托车,其中汽车噪声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阜阳市和各县城区的噪声强度都高于国家规定的噪声标准;市区和城区外噪声强度不超标准。
4、乡镇企业对环境污染
1985年,阜阳地区乡镇企业总数为235141个。其中乡以上企业2218个,村办企业1481个,联户办企业19901个,个体办企业211541个。由于一些企业规模小,无对污染物处理措施,废水乱排,废料乱倒,造成所在地的环境污染。
二、环境监测
1981年,阜阳地区建立环境保护监测站,开始监测工作,主要是监测地表水。
1983年,地区环境监测站开始对大气进行监测。在阜阳市设监测采样点5个:工业区设1个监测点,点在阜阳地区环境保护监测站;居民区设1个监测点,点在阜阳军分区院内;交通稠密区设两个监测点,一个在汽车站,另一个在火车站;清洁区设一个监测点,点在袁寨。每年1、4、7、10月份,4次采样分析。主要监测项目: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和空气悬浮微粒。
1981年至1985年,地区监测站对流经区境的涡河、颍河、泉河和济河、茨淮新河、西淝河6条河流进行监测。监测时设3种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消减断面。水质监测分枯、平、丰3个水期进行,每个水期采两次样。枯水期一般选在1月或2月,平水期一般选在5月或10月,丰水期一般选在7月或8月。监测项目有PH、水温、悬浮物、溶解氧、化学耗氧量、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挥发酚,氰化物、硫化物、汞、六价铬、色度、氟离2钙离子。
1983年开始对地下水监测。在全区对16眼150米以上深井进行监测,每年1次,共分析8个项目,即总硬度、氰化物、挥发性酚、氟仪物、砷、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氟化物。
三、污染防治
阜阳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从70年代末期逐步开展。污染治理以治理废水为重点,以清除烟尘为突破口,推动全面污染治理。1979年至1985年,污水治理投入资金1566.43万元。仅1985一年废水排放量为4570万吨,已处理量达887.2万吨。全区仅化肥行业、酿造行业、肉食行业、造纸行业5大行业废水治理基本完成。其主要项目是:阜阳化工总厂化肥厂“两水”闲路循环,亳州市化肥厂造气吹风气合成弛放气余热回收,涡阳化肥厂三废治理,阜阳肉联厂废水生化二级处理工程,颍上县油厂油脚回收等。
1983年,全区开展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大气污染的来源有3个方面:烟尘、工业废气、粉尘。其中烟尘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截止到1985年共投资568.77万元,改造锅炉277台,工业窑炉52台。使全区的废气排放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全区用于噪声治理的资金达70.18万元。规定不准在市区内安装高音喇叭和噪音器具,行车不准呜高音喇叭。
1985年全区工业产废渣41.75万吨,已处理量41.41万吨。酒厂的酒渣,以饲料售给农民。
1983—1985年环境保护基本情况统计表

四、环境管理
行署要求对新建、扩建、改建或翻建有污染的建设项目,实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管理制度,使污染防治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运行。随着环保管理工作的加强,全区的“三同时”执行率也逐年上升。
1979年,全国五届人大第十一次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第三章十八条“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排放污染物要按照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根据规定收取排污费的精神和1980年皖政(1980)245号文件《安徽省环境管理规定》统一规定了工业“三废”和噪声超标排放标准及排污费使用原则。
1981年阜阳市首先在全区开展排污收费工作。1983年全区排污收费41.29万元,征收户为102户。1985年征收额为73.30万元,征收户132户。
1985年以前,所收排污费的80%用于补助重点排污单位治理污染源,其余20%和排污费的其它收入(滞纳金及补偿性罚款等),用于当地环境保护部门自身建设,包括购置环保业务所需各种监测仪器等。
附:“环保全球500佳”之一小张庄
颍上县小张庄位于县城东北17公里。全村共有农户697户,人口2907人,耕地4875亩。建国前,小张庄旱涝濒繁,生态环境恶劣。正如小张庄世代流传的民谣所说:“砂礓地,茅草荒,光下种,不长粮,年年闹饥荒,老少饿断肠”。那时的小张庄,“10天无雨即旱,蛤蟆尿尿则涝,”年年有人逃荒异乡,即使不逃荒出外,也是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房不挡风雨,在极度的苦难中煎熬。小张庄的穷,小张庄的脏,小张庄的破,是远近出名的。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小张庄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改革开放后,小张庄更是改天换地,面貌巨变。在党支部书记张家顺带领下,小张庄人民自力甦,艰苦奋斗,统一规划治水、改土、修路、绿化。从70年代后期至1985年,小张庄开挖沟渠24条,总长40多公里;修路24条,总长亦40多公里;挖掘鱼塘15个,打机井64眼,建桥涵12个和电力排灌站7座,整修80多块方田,形成了完善的水利排灌系统,做到了旱涝保收。粮食由1976年前亩产不足50公斤猛增到亩产1030公斤。
与此同时,小张庄把11个零散的自然村统一规划建成4个新村(即4个居民点),全部是砖瓦房和别墅式小楼,共有1960间之多,人均住房20平方米。建房左右成排,前后划一。每户房前有花园、水井、竹园、果园,房后为生活区,美观整洁。学校、浴池、供销社等建在新村中心大街两侧。
自1978年起,小张庄男女老少齐动手,大搞栽花育苗、植树造林。全村共育苗40亩,植树16.7万株,建防护林带48条,开发果园420亩、竹园160亩,林木覆盖率达26.2%,基本上实现了新村园林化,道路林荫化,沟塘林带化,农田林网化;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
小张庄人并不满足上述成就。他们又挖蓄水养鱼塘1口,以挖塘之土堆起1座37米高的“望富山”,建成“小张庄公园”。公园小桥流水,珍木名花,画廊花坛,蝶形水池,太湖假山,石阶亭台,应有尽有。
小张庄以其锦绣般的新容新貌、杰出的环境保护,吸引来一批又一批国内外参观者,先后被阜阳地委、行署命名为“文明村红旗”,被安徽省委、省政府誉为“全省平原绿化、农村园林化的生态农村建设的典型”,被联合国环保规划署定为“环保全球500佳”,获“世界环境日”金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文汇报》、《解放日报》、《安徽日报》等国内20多家报纸登载了小张庄生态建设和环护的事迹。《大公报》的标题是:《小张庄:一个春天的童话》;《光明日报》的标题是:《小张庄建成“绿洲仙境”》;《文汇报》的标题是:《淮北平原的绿洲仙境——访小张庄》。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托尔巴称赞小张庄在环保上的成就是“中国人的骄傲”!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