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村镇规划
建国以后,大规模的村镇规划有3次。第一次在1958年,结合“两管五改”进行村镇规划。按照规划,农村中一家一户零散座落的独门独院式传统建筑建成一排排平房,房、院内设置的牲畜棚、加工房以及厨房、厕所也被搬到户外集中,是为适应“军事化”之需而规划的典型的兵营式布局方法。由于脱离实际,此次规划只是“纸上谈兵”,并没施实。第二次村镇规划是在70年代前期“学大寨”的高潮中兴起的。这一时期的村镇规划是照套大寒式住房,一排数家,每家一段。由于当时集体没有积累帮助农民建房,因此,农民建房基本上是按规划地段自己建设,产权归自己,生产队或大队的公用设施则由集体建设,建房的速度较慢,质量不高,占地也较多。第三次规划是1979年以后,国家建委等五个单位联合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农房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全面规划、正确引导,依靠群众、自力甦,因地制宜、逐步建设”的农房建设方针。
1983年行署设立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大规模的村镇规划工作全面开展,到1985年,全区完成集镇规划507个,村庄规划28912个,分别占全区集镇和村庄总数的86%和70.1%。其中阜阳市、利辛县、蒙城县全部完成。
1984年,抓了利辛县规划试点,主要是利用暑假机会把中小学教师和乡里的水管员组织起来,逐步完成规划任务。地区建设局1984年在利辛县召开村镇规划现场会,把利辛县的经验推广到全区。把村镇作为一个体系加以考虑,把田、林、路、水、村等诸方面统一纳入村镇规划,尽可能做到规划为经济发展留有余地,把近期和远期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村镇建设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1985年止,全区完成建制镇规划调整完善13个,占全部建制镇总数的三分之一。
二、集镇建设
1965年底全区共有集镇493个,居住人口77.75万人。1978年底全区集镇总数增至512个,居住人口增至101.83万人。1978年,开始实施农村改革,允许农民进镇(城)务工经商,为集镇建设注入新的发展活力。贯彻“人民城镇人民建”的方针,国家、集体、个体一齐上,全区集镇建设迅猛发展,公用设施和基础设施数量质量均有提高。1983年至1984年,全区集镇增至584个,居住人口125.35万人。
1984年以后,阜阳地区集镇的乡镇工业异军突起,集体、个体一起上,专业户、专业村、专业片、专业区域繁荣发展,户办工厂,联户办工厂的竞相争荣。与之相适应,集镇相继建了大量的住宅、工商业生产用房和基础设施、服务设施。
集镇公共建筑、建国以前很少。除了地方政府的机关办公用房外,只有少数较繁荣的地方设有会馆、客栈、店铺、学堂等。建国以后,阜阳地区集镇公共建筑建设量逐步增加,特别是1978年以后,全区每年用于建设公共建筑的投资约为3500万元。竣工建筑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
建国以前,集镇的基础设施很不完善,较繁荣的集镇也只有极少的石板小路,其他集镇没有什么基础设施可言。集镇的住宅除少数富贵及地主深宅大院为瓦房外,大部分住宅都是土草房,低矮潮湿,通风采光极差。建国后,特别是1978年后,砖瓦房已经成为集镇住宅的主体,结构材料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水泥、钢材、玻璃、油毡等现代建筑材料已广泛应用于集镇建设,楼房的比重已占百分之十以上。建立健全了供销社、粮店、饭店、旅馆、学校、卫生院(所)、兽医站、银行、邮电所、供电所、农机修配厂、砖瓦窑厂等企事业。
全区大部分集镇修建拓宽道路,铺筑沥青路面,一部分集镇用上了自来水,通了电,架设了照明路灯。
三、村庄建设
阜阳地区广大农村农民住房,在旧社会极为简陋。由于黄泛、洪涝和战乱,饥荒,每年都有数十万农民逃荒在外,无家可归。没外出逃荒者也仅住低矮、破旧的土草房,茅草庵棚,冬不挡寒风,夏不遮大雨。由于当时政府不过问农村建房,是故农民建住自选地址,建房杂乱,零散,卫生条件很差。
建国后,到1979年前,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农民住房虽较建国前有所好转,但标准不高,数量也较少,总体上没有根本改观。1979年,全国第一次农房建设工作会议后,全地区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蓬勃腾飞,为农村建房提供了物质基础。农民建房开始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广大农民建造新房的热情空前高涨。1985年全区新建改建农民住房1亿平方米,总投资88亿元,年增6.6%。在新建农房中,砖瓦房7500万平方米,砖瓦房的比重已上升到70%,大部农民终于抛弃了世世代代居住的土草房,住上了千年梦寐以求的砖瓦房。有少数经济实力较强的农村,如颍上县小张庄,农民住上了钢筋水泥结构别墅式的“小洋房”。还有一些先富起来的农民,住上了楼房。他们自豪地说:“这是过去连地主老财都不敢想的事!”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