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电话
1、长途电话
电话线路:民国25年(1936年),由安徽省长途电话管理处投资,用10号钢质双线,建合肥——阜阳长途电话线路。民国27年,日机轰炸阜阳城,电话线路及通话设施全遭毁坏。民国28年,建立煌(今金寨、系当时安徽临时省会)——正阳——寿县——颍上——阜阳——太和长途电话线路,全长335公里,两年中,特约通话96400次,防空通话11600次,军事通话23000次,政务通话21000次。民国37年7月,国民党守军从阜阳撤退,长途电话线路及通话设施全被破坏。
阜阳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配合地方机关,架阜阳——太和、阜阳——蒙城、阜阳——涡阳、阜阳——阜南、阜阳——临泉、阜阳——颍上6条长途电话线路。1949年11月,阜阳电信局为恢复阜阳——蚌埠——合肥有线通信,与淮委协商,签订代管治淮专线协议,疏通了阜阳——六安的通话,开展了合肥——蚌埠的长话业务。1954年5月,阜阳电信局接管阜阳军分区移交的电话线路及磁石式交换机60门。至此,阜阳拥有阜阳——合肥、阜阳——蚌埠、阜阳——颍上、阜阳——凤台、阜阳——蒙城、阜阳——涡阳、阜阳——亳县、阜阳——太和、阜阳——界首、阜阳——临泉、阜阳——阜南共11条长途电话线路。1956年,建阜阳——合肥3路载波电话,长途电路不断增加,1959年,发展到24路。之后,是3年自然灾害,再后,是“文化大革命”,电信和其他事业一样,所有发展计划都被搁置起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电信工程接连上马,1981年,长途电话发展至60路,1985年,发展至122路(含出租电话12路)计:二级省际11路,二级省内111路,其中载波113路,实线9路。
二级省际电话线路主要有:阜阳——上海2路(载波)、阜阳——南京3路(载波)、阜阳——郑州2路(载波)、阜阳——商丘1路(载波)、阜阳——周口2路(载波)、阜阳——沈丘1路(载波)。
二级省内电话线路主要有:阜阳——合肥12路(载波)、阜阳——蚌埠4路(载波)、阜阳——淮南3路(载波)、阜阳——淮北3路(载波)、阜阳——芜湖1路(载波)、阜阳——巢湖1路(载波)、阜阳——滁县1路(载波)、阜阳——宿县2路(载波)、阜阳——安庆1路(载波)、阜阳——六安2路(载波)、阜阳——寿县1路(载波)、阜阳——凤台2路(载波和实线各1路)、阜阳——亳县5路(载波4路、实线1路)、阜阳——涡阳8路(载波7路、实线1路)、阜阳——蒙城8路(载波7路、实线1路)、阜阳——临泉7路(载波6路、实线1路)、阜阳——太和7路(载波)、阜阳——界首7路(载波5路、实线2路)、阜阳——阜南8路(载波7路、实线1路)、阜阳——利辛1路(载波)。
话机设备:解放初期,在长途电话设施一切为零的基础上,增磁石式交换机1台、计20门;1955年,发展至4台,计65门;1959年,发展至9台,计260门。于此同时,增设长途会议电话终端机2台,增设长途会议电话汇接台2台。1965年,将磁石式市话交换机改为供电式市话交换机。1983年,供电式市话交换机改为自动式市话交换机。安装供电式JT02型10台、计80门;长途机线架JP601型电源架1台、JFP27配线架2台,JP701型长途线线架5台、JP704线架2台、JP706线架5台、JP703磁石线架2台。
载波设备:1954年,安装阜阳至合肥H单线载波终端机1台。1956年,安装阜阳至合肥BB053路载波机1台。1970年,安装阜阳至合肥2M312型12路载波机1台。1976年,3路载波机发展至10台,12路载波机发展至4台。1980年至1982年,12路载波机发展至7台。1985年,三路载波机发展至13台,12路载波机发展至12台,取缔单路载波机。
微波通信:合肥——大蜀山——六安——霍邱——颍上——阜阳的北线微波电路,阜阳集3个枢纽站之一。开始有3个波道,进行合肥、六安、阜阳之间的音频传送。阜阳枢纽站有:微波架7台、附属设备架套4台、20米铁塔1座.
长途通话:1950年,长途通话0.12万张,收费0.27万元;1954年,长途电话6.27万张,收费25.19万元;1958年,长途通话9.72万张,收费19.08万元;1962年,长途通话17.88万张,收费28.7万元;1967年,长途通话10.54万张,收费12.58万元;1977年长途通话20.23万张,收费20.68万元;1980年,长途通话24.34万张,收费32.87万元;1983年,长途通话27.4万张,收费43.56万元;1985年,长途通话41.42万张,收费81.16万元。除“文化大革命”时期通话次数略有下降,其余年份均逐年递增。
通话资费,按距离和时间计收。国内资费:25公里内,每分钟0.1元,加急0.2元;50公里内,每分钟0.2元,加急0.4元;100公里内,每分钟0.3元,加急0.6元;150公里内,每分钟0.4元,加急0.8元;200公里内,每分钟0.5元,加急1元;400公里内,每分钟0.6元,加急1.2元;600公里内,每分钟0.7元,加急1.6元;1000公里内,每分钟0.9元,加急1.8元;1500公里内,每分钟1元,加急2元;2000公里内,每分钟1.1元,加急2.2元。2000公里以上,每分钟1.2元,加急2.4元。国际资费:至台湾每分钟8元,至日本每分钟8.8元,至法国每分钟14.4元,至英国每分钟14.4元,至美国每分钟14.4元。
2、农村电话
电话线路:民国18年(1929年),架阜阳——周棚线路,全程9公里,单线。同年8月,架阜阳——插花线路,全程18公里,单线。同年9月,架阜阳——王市集线路,全程27.5公里,单线。同年10月,架王市集——宫集线路,全程22.5公里,单线。同年12月,架阜阳——中村岗线路,全程45公里,单线。总机设于阜阳县政府院内。专供官方使用。
民国19年(1930年)5月,架阜阳——杨桥集线路,全程45公里,单线。民国20年9月,架阜阳——洄溜集线路,全程20公里,单线。民国22年6月,架阜阳——鲖城线路,全程90公里,单线;架阜阳——口孜集线路,全程25公里,单线;架阜阳——王化集线路,全程120公里,单线。
民国27年5月,日机轰炸阜阳城,电话总机迁至农村,据民国29年资料统计,当时有40门总机1台,10门总机4台,5门总机3台,共有单机95部。
民国37年(1948年)8月,国民党军队撤逃时,破坏了全部电话设备。
1949年11月,阜阳电信局恢复一些可以恢复的线路,设备简单,不能满足通信需要。1953年,架设阜阳县21个区、乡的电话线路管理起来,各条线路的总长度为270.5公里。至1961年,电话线路增长至1572公里,架空明线总长1056对公里,全部下放基层管理。
1962年,全部线路收归省管,分中央电话和农村电话。1963年,对农村电话进行整顿,检修3县一区之间的线路总长1486.99公里,架空明线总长1575.94对公里,设总机38台,共1340门。经过四路调整,进行并杆挂线,减少杆路85.32杆公里,增加电线86.3对公里,将19个公社的线路改为双轨线路,提高了音质和音量。
1970年以后,电缆逐渐向农村发展,1971年为0.3公里,1979年为79公里,1983年为110公里,其中地下电缆62.6公里。
截至1985年,阜阳地区邮电局在驻地周围阜阳县境(地区邮电局所驻县、市不再设邮电局)共建26条电话线路,即:阜阳——袁寨1路、阜阳——王店1路、阜阳——马寨1路、阜阳——程集2路、阜阳——大田1路、阜阳——宁老庄1路、阜阳——插花4路、阜阳——正午1路、阜阳——伍明1路、阜阳——闻集1路、阜阳——行流1路、阜阳——口孜2路、阜阳——枣庄1路、阜阳——老庙1路、阜阳——苏集1路、阜阳——九龙1路、阜阳——三十里铺路、阜阳——姜堂1路、阜阳——苏屯1路、阜阳——乌江1路、阜阳——潘寨1路。
农话设备:1951年,有66门农话交换机1台。1953年,接收地方总容量40门交换机1台。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农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为1650门。以后,行政区划多变,经过调整,农话机容量减至700门。1985年,农话台共有电话机4台,总容180门,实占容量116门。
农话用户:1951年实有用户25户,1960年发展至1148户、1970年下降至250户、1980年回升至359户、1985年为391户。这些用户全系地方党、政、学校和工商企业单位。1966年发话15.83万张,1976年发话14.38万张,1985年发话22.44万张。
3、市区电话
阜阳城内电话始于民国18年(1929年),全系官用。1953年10月,阜阳地区邮电局加强市话管理,其发展可分3阶段。1949年至1965年,集中资金发展磁石式交换机,总容800门。1966年至1983年,改磁石式交换机为供电式交换机,总容量1400门。1983年后,将供电式交换机改为自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000门(1985年扩至5000门)用户由1965年的590户发展到2847户。
市话线路:1951年,市话线路总长10.72公里,架空明线总长116.9公里。1953年,进行调整改修,市话线路发展至14.34公里,架空明线47.02对公里,电缆长4.37公里,电缆芯长711对公里。1965年,改磁石式交换机为供电式交换机,线路发展至69公里,架明线长249对公里,电缆长11.4公里,电缆芯长877对公里。1970年后,经过改造和扩建,已形成以电缆线路为主,以架明线为辅的市话网络。1980年后,市话电缆有了更大幅度发展,1983年,电缆增长至68公里,其中铅包电缆48公里,塑料电缆21.8公里,电缆芯长4431对公里,地下管道4.3公里,地下电缆6.4公里。1985年,市话杆路总长91公里,其中水泥杆路22.2公里。架空明线长177对公里,电缆长78.2公里,其中地下电缆49.3公里,塑料电缆27公里,电缆芯长7153对公里。用于市话维修的130型汽车两辆。
市话营业:市话营业处对外开办受理装、拆、移机业务;维修市内所有电话;出售话机及各种电话材料;核收市内电话租用费;巡视各处线路,制止违章接线。
城市电话用户统计表

二、电报
1、有线电报
清宣统元年(1909年),颍州府电报局购莫尔斯电报机1台,开辟颍州——亳州、颍州——正阳关电报有线电路,开展有线电信业务。辛亥革命以后,颍州府电报局改为阜阳县电报局,继续开展电信业务。抗日战争时期,阜阳县电报局遭日机轰炸,电报业务中断。民国28年(1939年)4月,阜阳县电报局配合鄂豫皖边区电政专员驻阜办事处,开辟立煌——三河尖——阜阳、阜阳——临泉、阜阳——太和、阜阳——颍上——正阳关、阜阳——蒙城的有线电报线路,开展话传电报业务。民国27年,国民党阜阳守军撤退时,将电报机强行带走。
阜阳解放后,经过筹备,于1950年先后开通阜阳——合肥、阜阳——蒙城——蚌埠、阜阳——颍上、阜阳——凤台、阜阳——阜南、阜阳——太和、阜阳——界首、阜阳——涡阳、阜阳——亳县有线电报线路。1960年后,开通阜阳——上海有线电报线路。1970年后,开通阜阳——淮南、阜阳——淮北、阜阳——商丘有线电报线路。1980年后,共开通有线电报线路41条。其中:二级省际有线电报线路2条,二级省内有线电报线路15条,市内2条,农村22条。
二级省际有线电报线路:阜阳——上海1路,阜阳——商丘1路。
二级省内有线电报线路:阜阳——合肥2路,阜阳——蚌埠1路、阜阳——淮南1路、阜阳——六安1路、阜阳——淮北1路、阜阳——亳县1路、阜阳——界首1路、阜阳——涡阳1路、阜阳——蒙城1路、阜阳——颍上1路、阜阳——临泉1路、阜阳——太和1路、阜阳——阜南1路、阜阳——利辛1路、阜阳——凤台1路,以上线路,均先后进入合肥自动电报网。
市内有线电报线路:阜阳——水文站1路,阜阳—气象站1路。
市郊区乡有线电报线路:阜阳——西郊1路、阜阳——袁寨1路,阜阳——口孜1路,阜阳—老庙1路,阜阳——枣庄1路,阜阳——插花1路,阜阳——正午1路,阜阳——伍明1路,阜阳——宁老庄1路,阜阳——行流1路,阜阳——大田1路,阜阳——王店1路,阜阳——马寨1路,阜阳——苏集1路,阜阳——程集1路,阜阳——闻集1路,阜阳——三十里铺1路,阜阳——九龙1路,阜阳——三合1路,阜阳——乌江1路,阜阳——姜堂1路,阜阳——苏屯1路
另外,阜阳地区工商银行租用有线电报线路1路,开通对外地的载波电传。
2、无线电报
民国20年(1931年),安徽省建设厅开办无线电训练班,为各县培训无线电业务人员。阜阳县去2人,3个月结业后,带回省建设厅配给的5瓦电台1部,建阜阳县无线电台(甲等台),波长67M,功率5瓦。主要任务是传递党情、军情。民国35年(1946年),改5瓦电台为15瓦电台,与蚌埠、商丘、怀宁、郑州组成无线电联络网。 1949年8月,电台人员携机随国民党军队南撤。
1949年,从巩固人民政权和发展经济出发,于10月开通阜阳——合肥无线电报电路。1950年,阜阳无线电台,与合肥、蚌埠、六安、安庆等无线电台组成无线电网。当年7月淮河、颍河涨水。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通过无线电网,指挥淮河两岸人民抗洪救灾。1951年,开通阜阳——亳县、阜阳——界首无线电路,终止阜阳——六安、阜阳——安庆两条电路。1954年,淮河、颍河再次涨水,无线电台上传下达,发挥了防洪的积极作用。1956年,将阜阳——合肥、阜阳——蚌埠的无线电路改为备用电路,作防汛用。1964年,阜阳——合肥、阜阳——上海的电路,改用中级超外差式收讯机,另配两台发讯机:50瓦发讯机用于日波,100瓦发讯机用于夜波,定时会晤。水后,两个台均停用。
1965年,阜阳无线电台分为一中心台和二中心台。一中心台与合肥台、阜南台、亳县台、涡阳台、凤台台、颍上台,组成第一网络;二中心台与界首台、太和台、蒙城台、临泉台、组成第二网络。
经过不断发展,截至1985年,阜阳中心无线电台共有无线电报电路11路,即:阜阳——合肥1路,阜阳——蚌埠1路,阜阳——亳县1路,阜阳——太和1路,阜阳——界首1路,阜阳——涡阳1路,阜阳——蒙城1路,阜阳——利辛1路,阜阳——颍上1路,阜阳——阜南1路,阜阳——临泉1路。
3、电传设备
有线设备:在设备上作过多次更新。1985年统计:音响机2台、莫尔斯自动收发报机11台,电传打字机37台,五字位自动发报机28台,键盘钻孔机2台,BEP01型回路插报机5台,BEP01A型插报机4台,EB319型十六路插报机3台,C830自动中文译码机1台,电子电传机3台。
无线设备:1985年统计:发信机1台,收信机2台,15瓦至20瓦手摇直流发电机2台,通信车1台,400瓦单边带发信机1台,电子电传机2台,15瓦电台5台,4301型收信机1台,43011型收信机1台,239型收信机2台,另有配套的高频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电子测试仪、短波综合测试仪、频率计、天线等装备。
4、电报投递
电报有直投、邮送、专投3种方法。直投量占总投量80%。市内分4个投递区。1985年统计,当年总投递139146份,投递逾限率为0.2995%,用户签时率为96.45%。每日投递7次,即:7∶40、10∶30、12∶30、15∶00、16∶40、18∶30、21∶00。加急电报随到随投。农村偏远地区的电报邮送,每日邮送1次。为有利于及时投递,配专用摩托4辆,专用自行车12辆。
三、传真及其他
1978年后,现代通信工具中出现了无线电传真,1981年后,地、县两级党政机关均成立传真室,每室配备1211型和OFE型传真机1至2台。据1985年统计,全区各类传真机已发展至17台。移动电话和PB机已进入部分家庭。
上一篇:第一节 邮政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