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线损
1974年,线损率11.7%。为降低线损,在110千伏阜阳河西变电所投运1500千瓦电容器。1975年组织阜阳河东电厂4000千瓦,1500千瓦和750千瓦发电机作调相机发无功,全年少损电量746.6万千瓦时,线损率达11.3%。
1976年,线损率高达14.36%,这是阜阳地区供电部门历史上线损率最高的一年。1977年,为尽快降低线损,安装投运2500千乏(其中1977年新投电容器2000千乏)电容器,投运调相机6750千瓦。同年,用电管理所又改造一条从西七里河到单桥的6公里10千伏线路,每年少损电量可达5.5万千瓦时。1977年线损率10.07%,比1976年降低4.29%。
1980年,全地区重视线损计量统计工作,规定110伏阜阳河西、颍上、胡集变电所和220千伏阜阳变电所每天以24时抄表为准做一次电能平衡。
1980年,110千伏阜胡线供界首、临泉、太和3县用电,导线截面小,仅70平方毫米,线损大。1981年,为降低这条线路线损,新架一条导线截面为150平方毫米的阜胡线Ⅱ回路,每月可节电20万千瓦时。同年,对颍上供电局进行计量普查,处理故障电度表66块,更正错接线电度表62块。使颍上供电局10千伏线路线损率由普查前的59%,下降到普查后16%。
1983年7月15日,对35千伏阜济线、110千伏阜胡线、阜西线以及阜阳城6条10千伏线路分别进行负荷实测,到9月份又分别进行线损理论计算。通过计算发现35千伏阜济线和110千伏阜胡线、阜西线的线损率理论值与实际值接近,达2%左右;阜阳城6条10千伏线路线损率理论值4%,而实际值则达20~30%。同年对颍上供电局10千伏配网进行改造,缩小了供电半径,增加3台配电变压器。1984年,用电管理所开始对阜阳城配电变压器进行改造,到1985年更换、改造配电变压器38台。
1984年,安装计量箱141台,1~9月份又对阜阳地区的36018块电度表校验,校验率达88%,轮换率达88.9%,校前合格率达90%以上。同年,实施了“涡阜线降压运行方案”,保证了2751开关完善化期间南网的正常供电,降低了线损。
1985年,全区10个变电所的173块无功电度表全部装上了防倒装置,校验了164组计算CT,对5个变电所的16台PT进行了二次降压改造。
1974—1985年线损率统计表

二、运行检修
1、线路运行
1967年6月,110千伏蔡阜线投运后,从淮南到峡山口一段线路建立了群众护线员,有护线员3人,坚持到1983年。
1974年,地区电业局成立线路工区,下设带电检修班、停电检修班和运行班,有职工30余人。1978年有职工58人,负责110千伏蔡阜线、阜胡线的维护、检修工作。
1980年,地区电业局结合实际情况,针对线路运行制定出“线路运行管理”、“设备缺陷管理”和“设备验收管理”等管理办法。规定每条线路每月巡视1次,每年夜间巡视1次,线路工区领导会同生产科线路专职人员对输电线路进行不定期巡视。
至1984年10月线路工区撤销,检修班并入工程公司,运行班划归变电工区。1985年5月线路工区重新成立,设带电一班、带电二班,有职工20人,负责输电线路检修工作。运行班归变电工区后,有运行人员10人,负责全局所辖输电线路的运行维护和小型线路消缺工作。
1985年1月31日,110千伏涡亳线发生倒杆事故后,阜阳地区电业局于9月1日在阜阳地区范围内建立了群众护线网。共有群众护线员124人,其中220千伏涡阜线24人,110千伏蔡阜线23人。同年,亳县、涡阳、蒙城、利辛、阜阳等县(市)都成立了护线领导小组,其中利辛县沿线各区也都成立了护线领导小组。
1978年至1985年共发现线路缺陷11682次,平均每年1461次,对发现的线路缺陷,运行班自行消缺的占80%,约占20%的重大缺陷上报生产科,有线路检修班消缺。
1975年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完好率54.5%,1979年完好率84.5%。1983年到1985年输电线路完好率平均达91%以上,其中1983年输电线路11条,完好率97%,1984年完好率100%,1985年输电线路13条,完好率80%。
2、变电运行
1974年8月到1979年5月,地区电业局变电运行与调度不分。变电运行由调度所负责,办公室设在110千伏阜阳河西变电所。1979年5月12日成立变电工区,变电运行与调度分开,负责变电所的变电运行管理工作。从1980年开始对变电设备每天巡视4次,夜间熄灯检查10天1次,变电运行人员集体巡视每月1次。
1975年主设备完好率80%,其中主变完好率54.5%,1978年有主变5台,都是二类设备,完好率100%。1985年有主设备322个单元,其中一类设备217个单元、二类设备103个单元、三类设备2个单元,完好率99.5%。
1985年变电设备定级表

3、检修
1974年,阜阳地区电业局成立修试所,负责110千伏颍上、阜阳河西变电所变电设备修试。当年完成阜阳城配电线路的大修,换杆104基,换线7公里。1975年大修计划17项,完成11项,占计划的65%。1977年大修主变1台,检修吊芯主变1台,大修配变24台,改配变49台,为用户试验配变102台,试验瓷瓶1000余只。1982年对110千伏涡阳城南、亳县变电所大部分设备进行一次大修,更新了这两个变电所的三类设备。1983年完成110千伏淮涡线、淮阜线的大修任务,并对220千伏涡阜线、110千伏涡利线等9条线路进行消缺。同年化验810个油样,消除了110千伏阜阳河西变电所702开关进水、110千伏胡集变电所#1主变110千伏侧套管油质老化、220千伏阜阳变电所2751开关A相进水等隐患。1984年41项重大检修,安装项目有:220千伏涡阳变电所4台220千伏开关大修、110千伏颍上变电所综合治理、110千伏利辛变电所6组电力电容器安装、带电作业170余次(多供电量700万千瓦时)、停电检修676次、计划检修470次、非计划检修148次、安装大修开关41台、刀闸140余组、消缺130余处、13台35千伏受潮电流互感器检修、15台主变的200台风扇电机检修、对40余只电流互感器加装防雨帽等。1985年计划消缺项目完成233项,消缺率94.7%。其中重点消缺项目有110千伏胡集变电所油处理、110千伏城南变电所110千伏C相套管进水处理、220千伏阜阳变电所793开关备用电源自投加装继电器、110千伏蒙城变电所基建遗留缺陷处理、35千伏油开关充胶式套管更换。
三、计划用电
1958年“大跃进”期间,盲目地新建和扩建工厂,阜阳地区首先在阜阳城出现电力供需矛盾。专区成立了“调荷节电”小组,开始对工厂用电实行星期日轮休制。1961年受农业的影响,原料供应不足,纺织工业、食品工业处于半停产状态,电力供需矛盾,轮休日制暂停。1965年用电又恢复到1960年水平。大用户(如阜阳面粉厂、青峰机械厂、纺织厂等)开始装电力电容器。用电量100千瓦以上的企业恢复轮休日制。1966年至1970年轮休日制被“文化大革命”冲垮。1970年国务院《各行各业都要实行计划用电》文件下达后,企业又恢复用电星期日轮休制。对一班二班制生产的用户实行避峰用电。1971年至1973年,阜阳城除4个专线用户实行轮休日制外,耗能大的纺织厂、肉厂、纸厂、柴油机厂、青峰机械厂等工厂必须避开早晚两峰用电。1974年接管淮南供电局对全区7个县的供电业务后,各县工业生产也实行轮休制,农电线路实行轮流定时送电制。1975年以后生产形势好转,负荷陡增,调配失灵,轮休日制远远解决不了供需矛盾;且农业用电指标不能落实,有电抢用,负荷率低,超用指标严重,高峰期只有采用拉闸限电和强制性封闸让电。1982年9月9日至10月31日拉闸限电399次,11月拉闸限电638次,12月1日至22日拉闸限电150次,平均每日拉限负荷2.5万千瓦。拉限电对象主要是农村线路。
用电包干1982年10月制定“用电指标使用管理办法”,开始将分配指标按县、市分解。各县三电办公室及线管会、管电小组再将分得的指标,按农、轻、重的顺序切块分割,使用电单位都能分到用电指标。在指标的使用上采取谁超限谁、今超明还、节约归己的包干原则。同时进行日电量、最大负荷、负荷率的日考核、月结算,实行奖惩兑现。从而有效地控制了用电负荷和电量。
农业用电的季节性强,负荷变化大,高峰负荷集中在1至2月、6至9月,此间除压减工业负荷,安排用电多的工厂(如化肥厂等)检修外,对于确实包干不了的部分(如抗洪排涝、抗旱等),则报请上级专项解决。
电力定量器控制为保证重点电力用户在计划指标内的正常供电,防止用电紧张时一拉一大片、一停一条线,1980年在临泉、界首、太和城内35千伏变电所以及阜阳化肥厂、纺织厂、肉联厂、制药厂、面粉厂、太和县化肥厂等用户专用线安装青岛产DSK1—2型电力定量器12台,控制负荷14620千瓦,占年平均实际负荷的42.4%,1981年起又在涡阳城南、亳县、110千伏变电所相继安装电力定量器。至1985年底,阜阳地区共安16台DSK1—2型电力定量器(其中用户专用线安装9台)控制负荷46400千瓦(其中用户专用线13000千瓦),占日平均实际负荷的64.3%。
负荷率考核1977年以前负荷率只作为一项统计指标。三电办公室成立之后,虽然年年设法提高负荷率,但是在领导和群众的思想上过分强调阜阳地区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负荷密度小、工业企业负荷小而且分散等特殊性,负荷率一直在75%至85%之间徘徊。1980年全年日平均负荷率82.8%,居全省倒数第三位,1981年至1983年提高负荷率的三项措施(1、合理安排调班避峰,不听就拉;2、电力、电量控制在计划指标以内,负荷率达到95%以上时给予管电人员以适当奖励;3、安装电力定量器),仍不能使负荷率达到同类行业先进水平。1984年5月开始,实行按上月负荷率的大小在分配电量时予以奖罚的办法。即负荷率在90—100%者奖,80%及以下者罚。当年共获奖励电量103.1万千瓦时。全地区平均负荷率达 87.11%(其中四季度除颍上负荷率84%外,其余九县一市负荷率均在90%以上),省经委、三电办公室、电力工业局向全省推广了阜阳地区经验。1985年3月在进一步做好每日负荷统计分析、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阜阳地区实际情况下发了《阜阳地区负荷率评比的若干规定(试行)》。对配备专人、建立基础资料、工作方法、奖惩办法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实施的结果,1985年计划日负荷率90%,完成91、32%。获省奖励电量453.3万千瓦时。
四、节约用电
1978年后,开始重视节约用电。重点是部分工业产品的单耗考核及推广节电新技术。
单耗1979年,由于各县小化肥厂用电量占当地年用电量的40%—65%,阜阳地区供电部门,开展对全区9个化肥厂合成氨工艺单耗的考核,平均每吨合成氨耗电量1731千瓦时,较1978年的2042千瓦时下降15.23%,年节电600万千瓦时。
1980年扩大全区淮南供电系统单耗考核范围。在500千瓦以上的12个工业用户、12个品种产品定额考核中,上升的6种,多耗电300万千瓦时,下降的6种,节电597万千瓦时,净节电297万千瓦时。此外全区9个化肥厂净节电1382万千瓦时,太和县化肥厂按车间装表计量,内部考核,节电效果较为显著。
1981年,对纺织厂、造纸厂、布厂和9个化肥厂,共12个单位、14个品种实行定额电量单耗考核,上半年8个品种单耗下降,下半年9个品种单耗下降,年节电1130万千瓦时。推广阜阳纺织厂的厂、车间、班组三级核算办法,把单耗考核扩大到月用电量10000千瓦时以上的建材、机械、食品、纺织等工业。对单耗低于定额的用户,在用电分配中给予照顾,享受优待电价的产品,超耗部分不予优待,按“普通工业”收取电费,使超耗单位有压力感。1985年考核173个单位、203个品种,超定额53个品种,超用电337.7万千瓦时;比定额下降的138个品种节电2801.8万千瓦时,净节电2464.1万千瓦时,完成年计划节电任务1000万千瓦时的246.4%。
节电新技术1980年,选定阜阳青峰机械厂、轴承厂、通用机械厂为试点单位。市“三电办”派员指导,协助试点厂作耗电分析。使用红外线加热干燥、硅酸铝耐火纤维、交流接触器无声运行装置、无底阀水泵4项节电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1981年阜阳地区以消除“大马拉小车”为目标,要求各县、市,凡水泵效率低于60%、电热效率低于40%、电动机负荷低于40%、电力变压器负荷低于30%的,一律改造或更换。各县挖掘无功潜力,提高力率、改善电压,至1981年底止,运用红外线加热干燥增装1255.7千瓦,硅酸铝耐火材料新投入使用2137千瓦,改无底阀水泵430千瓦,风机改造66千瓦,交流接触器加装消声器198台,用户新投入电力电容器9145千乏,系统新投入电力电容器4364千乏,同步电机进相运行4台1220千瓦。
1982年全面开展风机、水泵测试,至1984年计完成风机测试425台,11320.55千瓦;更新改造风机33台,548.7千瓦;平均效率提高27.85,年节电110万千瓦时,水泵改造17台,127.5千瓦,平均效率提高12%,年节电5万千瓦时。
1984年,根据地区“三电办”《停止使用高能耗变压器》的规定,全区各级供电部门不再装用高能耗变压器;逐步改造和淘汰现运行的高能耗变压器。全年更新变压器60台,总容量7990千伏安,异步电机同步化6台,容量3375千瓦。
为缓和电力供需矛盾,给降低单耗、节约用电创造条件,1985年更新改造低效风机44台,1288千瓦;低效率水泵38台,594千瓦,更新高损耗电力变压器508台,32823千伏安。有145个用户安装并投入电力电容器1687只,计26903千乏。
五、安全管理
从1973年阜阳地区电业局成立到1985年,计发生各类事故83次,平均每年6.4次,其中误操作26次,占31.3%;人身伤亡11次,占13.3%;保护误动10次,占12%;设备事故16次,占19.3%;其它类型事故20次,占24.1%。事故总计少送电量300万千瓦时,社会损失约800万元。
为减少事故,历年来主要采取建立监察网、开展安全竞赛、利用新的技术装置等措施。
1、建立安全监察网
1973年至1979年,地区电业局只有1名专职技术安全员。1980年工区、所、队配备专职技术安全员7人,班组、变电所配备兼职技术安全员25人,1983年5月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
1985年本着“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讲效益必须讲安全,搞改革必须有利于安全”的原则,使安全监察网进一步完善,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全局共配备专职技术安全员8人,兼职技术安全员53人。
安全生产委员会把安全生产纳入重要工作议程,把企业和各项经济责任制考核、干部考查、职工奖惩晋级等都与安全生产挂钩。
安全生产委员会每月召开1次安全生产例会,生技科会同生产单位每周召开1次安全生产例会,生产班组每周召开1次安全活动会。
2、安全生产竞赛
1980年对变电所值班员和调度所调度员开展“调度命令”和“千次操作无差错”竞赛;对各变电所开展“长期安全纪录(220千伏变电所1500天,110千伏变电所1000天)”竞赛。1983年对线路工区、修试所带电班开展“带电作业100次无事故”竞赛;对用电管理所开展“两小时内处理好线路单相接地100次”竞赛。
在1985年的安全生产竞赛中,对调度所、变电工区、用电管理所、修试所等生产单位开展“安全生产无事故300天”竞赛。颍上供电局驾驶员开展“安全行车5万公里”竞赛;对修试所带电班、工程公司带电班开展“带电作业无事故”竞赛;对生产单位工作票签发人开展“100份工作票无差错”竞赛;对检修班组开展“四无(无事故、无障碍、无未遂和无异常)”竞赛。全年有19个班组达到安全生产200天“四无”指标;修试所、调度所、用电管理所和汽车队4个单位都达到所、队级安全竞赛标准。
1985年1月31日100千伏涡亳线发生倒杆事故,在分析这次事故原因后,很快在阜阳地区范围内建立群众护线组织,确保了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
3、技术措施
1981年进行油中溶解气体的色谱分析,对于判断故障作用很大。1982年,硅整流供电方式加装熔丝监视,使储能装置保证继电保护可靠动作。1983年修试所、变电工区、调度所等单位积极应用新技术,对220千伏涡阳、阜阳变电所加装距离保护总闭锁,可以防止保护误跳;对66台10千伏开关和28台35千伏开关加装闭锁装置;完成66台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改胶囊密封,17台10千伏开关增容,110千伏阜涡线r探伤188个接头,24只主变将军帽防潮改进。1984年在110千伏阜阳河西变电所两台主变运行中,对主变风扇进行断相保护取得成功。1985年推广“电容试品带电集中监测”技术和下半年“变压器故障连续运动监测”技术。为防止10千伏开关放油阀长期渗油,对各个变电所10千伏开关放油阀进行改造。
六、电价电费
建国初期用电主要是按灯计费,采取包灯包费制。1957年,阜阳城装设三相有功电度表计量收费,电力每千瓦时0.15元,照明每千瓦时0.38元,月灯月价15瓦1.6元,25瓦2.5元。此后,成本又降,1965年再次调价,电力每千瓦时0.14元,照明每千瓦时0.34元,农业每千瓦时0.12元,此间电费一般都能按期交纳,抗灾用电因政府机关下达供电指令,事后无人付款,电费有时不能交纳。
1967年起,阜阳地区自发电与系统供电同时并举,小火电厂向电网输电,各县根据发、购电成本,实行本地综合售电价。均价在0.066元至0.077元之间,阜阳普通工业每千瓦时0.1元,照明每千瓦时0.19元,农业每千瓦时0.06元。临泉,普通工业每千瓦时0.12元,照明每千瓦时0.25元,农业每千瓦时0.08元。界首县处于电网供电末端,县政府批准各类电价均高于全区各县。各县所收电费按部颁分类电价,70%上交淮南、淮北供电局。颍上县全收全交。
1974年,阜阳地区电业局开始供电业务,改变了由淮南供电各县(除界首)自行核定电价的作法,统一执行部颁现行电价标准。1981年接管对涡阳、蒙城、亳县、利辛供电业务,全区统按部颁电价执行。此外,按1980年6月30日以前的月用电量为基数,对各县小化肥厂(因属支农工业)实行优惠电价。1983年起对其它工业用户超计划用电部分按每千瓦时0.165元(后增至0.168元)收费,用以购买省电力工业局组织的高价煤、油加工电,补计划用电量的不足。对大宗工业用户则实行两部制电价,分基本电费和电度电费,再根据力率奖惩标准增减电费。1982年至1985年平均售电价呈上升状态,1985年平均售电价达每万千瓦时622元,比1981年每万千瓦时增加111.3元。
“文化大革命”前用户欠交电费仅2万余元(其中农业欠费1万元)。1966年至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电费回收得不到保证。农业排灌电费拖欠严重(1976年达102.96万元,其中颍上82.37万元);工业尤其是化肥工业因系政策性亏损企业,电费交不齐,又不能停止供电;一小部分群众生活用电,也不能按期交纳电费,对欠费户虽多次组织人员登门催交,1976年仍欠电费319.95万元(其中颍上118.4万元)。1977年颍上供电局因化肥厂欠费停电5天,严重影响全区电费的正常回收。1979年财政部、水利电力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狠抓电费回收、增加财政收入》的联合通知下达后,电费回收引起重视。当年回收旧欠电费100多万元。1982年起采取欠电费就停电的办法,电费回收率连续4年达100%。1985年尚有旧欠电费288.2万元(其中颍上184.32万元)因农村区划变化频繁而无法收回。
上一篇:第三节 用电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