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综述
阜阳地区酿酒具有3000多年历史,早在西周时期,颍州城里就有个杜家酒店,酿制美酒,闻名遐迩。亳州酿酒起源于商代,东汉以后是历代闻名的酒乡。据《魏武集》记载,东汉时期,曹操向汉献帝上表进献“九酿酒法”;在明万历年间,亳州减店有酒坊40多家,其中公兴酒坊酿造的“减酒”历经9代,至1952年才停业。三国时期,涡阳高炉集曾是曹操的军粮基地,曹操下令就地办漕坊酿酒,曹军每打胜仗,总是用高炉美酒犒赏三军。直到解放前,全区民间酿酒糟坊200多家。主要酿制粮食白酒和米酒,分散生产经营。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为了发展国民经济,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在1949—1952年恢复时期,对一些私营作坊进行合并和改造,先后投资近百万元在涡阳高炉集、界首市、阜阳县和亳县减店集筹建4家集体所有制酒厂。1951年初,安徽省根据国家粮食政策,正式批准全区只保留这4家酒厂,实行白酒专酿专卖,变集体经营为国家经营,到1957年底,全区酿酒工业共完成产量1.1万吨,其中1957年产量达到3398吨,比1949年增长5.3倍。
1958年大跃进时期,酒厂均转为地方管辖,酿酒工业一哄而上,各县地方酒厂普遍建立,仅1958年就兴办临泉、太和、颍上、阜南、亳县、蒙城、凤台7个县8家酒厂,使全区酒厂增加到12个,生产能力达到8004吨,1959年达到14667吨,比1957年增长1.9倍。由于浮夸风盛行,产值水分大,产品质量差,原材料消耗浪费惊人,到1961年不少企业停产,职工下放,生产骤然退落,1961年仅完成产量1677吨。1963年后,酿酒工业经过调整,企业开始注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产量稳定,质量提高。古井贡酒参加全国首届白酒评比,荣获金奖和国家名酒称号。
“文化大革命”时期,绝大多数酒厂内部管理混乱,职工思想波动,工厂生产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产量质量不稳,生产发展缓慢,产量一直在5000—6000吨之间徘徊,部分企业亏损严重,1968年亏损企业达1/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酿酒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发展,国营大酒厂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产量成倍增长。集体、个体、乡镇办起许多,仅亳县就兴办100多家小酒厂。1985年末,全区共有酿酒企业200余个,其中工业局系统13个、乡镇企业系统150个、供销社系统3个、粮食系统1个。饮料酒生产能力5万多吨,酒精生产能力5000吨。产品种类主要有白酒(大曲酒、勾兑酒、瓜干酒)、葡萄酒、啤酒、果露酒、营养保健酒、米酒和食用酒精等,花色品种近千种。1949—1985年,全区累计生产饮料酒(混合量)42.43万吨,平均年递增20%,其中1949—1971年平均年递增13.3%;1971—1980年平均年递增10.6%;1980—1985年平均年递增16.5%。
1949—1985年饮料酒生产量统计表

二、白酒酿造业
白酒是阜阳地区传统蒸馏酒,品种有原粮酒和瓜干酒。1949年,全区只有界首白酒厂、涡阳高炉酒厂生产原粮酒,总产量为600吨,出酒率平均35.28%。1952年后,阜阳县酒厂、界首白酒厂开始生产瓜干酒,出酒率平均43.09%。由于生产设备简陋,工艺技术条件差,致使产量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成本高,耗煤量大,1952年全区白酒产量仅1700吨,平均吨酒耗煤1.81吨。
1958年,各县地方酒厂普遍建立,白酒产量增至6500吨。60年代,由于酿酒原料紧缺,原粮均用于口粮,各酒厂主要生产瓜干酒,只有太和、涡阳、亳县3家酒厂生产少量原粮酒。70年代后,随着酿酒工业技术的进步,全区白酒企业不断革新生产技术,逐步由原来的固态发酵法改为液态发酵法,大大缩短生产周期,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出酒率和产品质量,继古井贡酒后,又先后开发出醉三秋、古井玉液、玉泉春、高炉陈酿、沙河特曲、漆园春特曲等名优白酒。同时,瓜干白酒的生产普遍采用勾兑技术,减少了生产环节,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以此技术为基础开展白酒降度的技术攻关,成功地开发生产出降度53度和38度低度系列白酒。1985年,全区白酒产量达48005吨,产品香型有浓香型、酱香型和芝麻香型,规格品种近千个。
1、亳县古井酒厂
该厂位于亳县减店(现名古井镇),其前身是1958年兴办的减店酒厂,1959年7月21日收为省营厂,同年10月16日,省轻工业厅决定将减店生产的高粱大曲命名为“古井贡酒”,并将厂名改为“安徽省亳县古井酒厂”。建厂初期,有职工32人,7条发酵池,1口锅甑。1959年全厂占地2700平方米,职工增加到73人,47条发酵池、4口锅甑,固定资产19.3万元,年产大曲酒70吨,产值9.2万元,产品有古井贡酒和红粮液。1960年,该厂利用“公兴糟坊”的老发酵池,继承传统的“老五甑”生产工艺,吸收现代酿酒技术,酿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浓香型“古井贡酒”。1963年,古井贡酒作为安徽名酒被选送到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评酒会议,在204种参赛白酒中名列前茅,成为全国八大名酒之一。1964年国家投资20万元扩建酿酒车间3个组、1幢酒库和144条发酵池。“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停滞不前,1967年起连年亏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企业整顿,生产蒸蒸日上,1979年实现利润2.8万元。同年8月,在全国第三届评酒全上,该厂所产“古井贡酒”第二次登上金奖台。1980年7月底,玉泉春酒研制成功,每年产玉泉春酒500吨,该品种1980年评为阜阳地区第一名,1981、1983年连续两届评为省优质产品。1985年,有职工897人,固定资产原值926.6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192.1万元,实现利税825.6万元。
2、阜阳县酒厂
该厂位于阜阳市七里河赵庄,1949年以蕴泰酱园和十多家酿酒作坊兴办,初建在龙王堂乡小王集,1950年迁于阜阳城南大街,1964年迁于今址。1984年酒厂扩建,增设万吨酒精车间。在企业改革中,工厂增办了幼儿园、图书室、医疗室、浴池。1985年,企业占地7.99万平方米,有职工443人,各种机器205台,固定资产457.6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228万元,实现利税332.6万元。主要产品有医用酒精、白酒、佳酿、颍州大曲、醉三秋等。“醉三秋”在省首届评酒会上被评为安徽省名酒。
3、阜南县酒厂
该厂1958年3月兴办,当时投资8万元建车间厂房一座,30名工人分三班生产,设备简陋,人工作坊式生产,日产白酒450公斤。1963—1975年,进行多次技术改造,实现半机械化生产,改人工晾渣为地下通风晾渣。1975年7月增建大曲酒班。1976年改进酿酒工艺,液态一步法生产代替固态法酿造,提高了出酒率。1982年开始生产食用酒精。1985年9月建成年产700吨优质曲酒车间,配套安装年产3000吨食用酒精生产设备。1985年,有职工182人,固定资产140.5万元,工业总产值381万元,实现利税81万元。主要产品有“洪河牌”醉泉特曲、洪河特英、五粮玉液、洪河玉液、金谷大曲、洪河大曲等,远销湖北、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省。
4、亳县酒厂
该厂位于亳县城涡河北岸,1958年兴办,占地1.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540平方米。1981年前一直采用生产食用酒精勾兑瓜干酒的方式,每年生产500吨左右瓜干酒。1982年起,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挖掘采用“九酿酒法”和传统的“老五甑”酿造工艺,生产出以“魏王酒”为拳头产品的系列酒十多个品种。1985年,有职工110人,固定资产96.4万元,工业总产值308.1万元,实现利税76.1万元。
5、蒙城县酒厂
该厂1958年3月兴办,采用手工操作,作坊式生产,同年7月酿造出“蒙城白干”酒。1960年因无原料停产,1963年恢复生产。1974年扩建年产1500吨酒精车间,1978年开始生产大曲酒。1982年建成年产1000吨的曲酒机械化生产车间。经过多年研制,1982年生产出具有独特风味、别具风格的芝麻香型“漆园春”特曲。1985年,有职工364人,企业占地3.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74万元,已形成生产能力6000吨。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17万元,实现利税146万元。主要产品有漆园春特曲、蒙城大曲、漆园白酒等10余个品种,远销京、津、沪等地。“漆园特曲”1984年获省优秀新产品奖。
6、阜南焦陂酒厂
该厂位于阜南县焦陂镇。1979年,中共阜南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在焦陂镇建立大曲酒试制车间,试制品经有关专家鉴定,酒质优良。1981年经安徽省委批准,正式成立焦陂酒厂,隶属安徽省商业厅主管,是安徽省唯一的商办曲酒厂。该厂占地21.33万平方米,职工1400人,工程技术人员52人,固定资产3200万元,已初步形成年产曲酒7000吨、勾兑酒3000吨的生产能力,年创产值可达5000万元。主要产品有焦陂高低度特曲、焦陂老窖、焦陂陈窖、焦陂大曲等20种。“焦陂特曲”(原名奇泉特曲)畅销省内外,销量连年递增。1985年企业荣获安徽省最佳经济效益银杯奖。
7、界首县酒厂
该厂兴办于1949年8月,初名界首市税务局酿造股(又名专酿专卖处),是在私人糟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50年初,税务局派员着手筹建酒厂,占地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1951年初,安徽省根据国家粮食政策,在阜阳专区保留涡阳高炉、阜阳、界首3家酒厂,正式更名为界首市酒厂,隶属省工业厅管辖。建厂初有40条发酵池、2个操作场地,主要生产高粱大曲。1956、1957年连续两年在省轻工业厅主办的瓜干酒测试中,均获全省第一名。1972年被安徽省工业厅核定为阜阳、滁县、宿县三地区酿酒技术协作组长,1975年被命名为大庆式企业。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该厂生产规模未能扩大,经济效益徘徊不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企业整顿,生产建设迅速发展。1985年,企业占地2.9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职工227人,有生产车间3个,配套车间3个,年产各类白酒2300吨,固定资产已达232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61.5万元,实现利税122.7万元。
8、涡阳高炉酒厂
该厂位于涡阳县高炉集涡河之滨,建国初在私人作坊上兴办的。1951年初,划归安徽省工业厅管辖。19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直接投资近百万元,大规模扩建了高炉酒厂,使生产能力提高3倍,是当时省内规模最大的一家酿酒企业。1980年后,该厂在全区率先大规模改造扩建机械化酿酒车间。1985年,高炉酒厂已发展成为全省六大名酒厂之一,职工480人,企业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977万元,年产各类大曲酒6000多吨,产值933.8万元,实现利税445.1万元。主导产品“高炉牌”高炉陈酿,1981、1983年全省两次酒类评比中,连获安徽省优质产品称号,1984年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高炉牌”系列酒畅销国内十多个省市,并远销到美国、加拿大、日本、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台地区。
9、颍上县酒厂
该厂1958年3月兴办,占地4.0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550万元,有职工350人,年产饮料酒5000吨。主要产品“甘罗牌”系列酒畅销六安地区及江苏、河南等地。
三、葡萄酒酿造业
1962年,在萧县酒厂的支持下,界首县白酒厂兴建年产300吨葡萄酒车间,是界首葡萄园场的配套工程。1963年在原淀粉厂的旧址上投资50万元,新建年产葡萄原汁1000吨的葡萄酒厂,同年8月正式投产。1970年后,进行扩建、改造,增加酒精、淀粉的生产。1975年,葡萄酒的生产能力达到1500吨、酒精生产能力500吨、淀粉生产能力4000吨。1978年以来,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开发生产葡萄酒系列产品,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同时加大酒精生产能力。1984年,企业占地5.66万平方米,职工330人,固定资产186万元,葡萄酒生产能力增加到2000吨,酒精生产能力增加到1500吨。
四、啤酒酿造业
1981年,根据饮料酒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阜阳市兴办一个集体所有制小型啤酒厂,1982年试制出“顺昌牌”啤酒,产品包装分散装鲜啤酒和瓶装啤酒,投放市场后,深受消费者欢迎,除供应阜阳市外,还销到本区各县和河南省。为满足市场需求,1985年阜阳市在城南征地12.47万平方米,新建年产3万吨啤酒厂,关键设备从德国和日本引进,生产工艺采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丹麦嘉士伯工艺。产品有雪地啤酒、北京啤酒、清颍啤酒和果味啤酒。“雪地”啤酒为省优产品,“北京”啤酒为轻工业部部优产品。阜阳啤酒厂总投资4000余万元,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形成固定资产3000万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