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阜阳地区南濒淮河,中有洪河、润河、颍河、泉河、茨河、西淝河、茨淮新河、涡河、北淝河、芡河、油河、洺河等较大河流穿过,总共领属7000多条大、中、小支流。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块富饶的土地一直被水旱灾害轮番侵扰。特别是民国27年(1938年),蒋介石下令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后,阜阳地区连续9年成为黄河夺淮的走廊。黄流浊浪肆虐之处,堤防崩溃,河床淤浅,田园淹没,房屋倒塌,广大人民逃荒他乡。9年黄泛淤平了河沟,破坏了水系,造成雨小不能蓄,雨大不能排,水旱灾害交替发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阜阳地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1950年起,先后投资12亿元,经历了疏浚干支流、大搞河网化、调整排水系统、主攻排灌工程、综合治理5个阶段,共做土、石方25亿立方米,建设起初具规模的防洪工程、排灌工程、灌溉工程,大大缓解了水旱灾害的威胁,水利事业取得了空前成就。
1950年至1957年,根据治理淮河总要求,一面疏浚骨干河道,以提高泄洪量;一面加修加固骨干河道的堤防。沿淮分洪、行洪、蓄洪工程是这个时期建设的;洪河、淮河、颍河、西淝河的堤防是这个时期加修加固的;茨河、谷河、西淝河、油河、洺河、赵王河、武杨河、鲍河、泉河、芡河也是这个时期疏浚的。
1958年至1960年,“大搞河网化”,片面提出“以蓄以主”,规划了界洪、界南、阜临、阜蒙等10余条新河,刮起一股挖河风、造塘风。因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加上工程摊子大,战线长,问题多,一些河、塘、站成为半拉子工程,造成土地、资金、人力的巨大浪费。
1961年至1965年,恢复调整了前一时期被破坏和搞乱的水系,对遗留下的半拉子工程进行必要的改造,对水利基本建设资金进行集中投入,完成了界首县的内河疏浚、阜阳县的泉河洼地治理,推行“条台田”,很多工程,发挥了除涝、蓄水、灌溉作用。
1966年至1978年,共发生3次水灾(其中2次系大雨酿成的涝灾)。水后进行堵口复堤,并开始开挖茨淮新河。于此同时,建成涡阳闸、大寺闸。水灾之后又出现旱灾。不切合实际地提出打井10万眼,强调井位成行、井距相等。因配套工程跟不上,机泵质量差,加之不善管理,许多机井不能使用。
1978年以后,认真总结过去治水经验、教训,确立了“全面规划,蓄泄兼筹、旱涝兼治”的指导思想,以除涝为基础,积极筹建灌溉工程,加固加高堤防,清理各河泄洪障碍,加快台田建设,完成了茨淮新河开挖工程、塘垛湖退建工程和颍上闸续建工程。治一片成一片,使大、中、小沟渠配套,沟、田、桥、路配套,小口井与喷灌机械配套。在建设、管理、使用、效益统筹,在资金方面采取国家、地方、群众联合投入的办法,在工程上推行招标承包的办法,在使用上采取目标管理的办法,把水利事业推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阜阳地区在建国后水利建设上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到综合、从局部到全面、从盲目到科学、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在防洪除涝方面,治理了淮、颍、泉、洪、茨、涡等121条骨干河道,总长3163公里;疏浚了418条大沟,总长4467公里,挖通了5966条中沟,总长9830公里,修建了各主要河道的干支堤,总长984.9公里。开挖了茨淮新河、阜蒙河、阜涡河、阜临河、界洪河、界南河,总长444公里,建大、中、小型防洪涵闸416座,开辟南润、润赵、邱家湖、唐垛湖行洪区4处,为933万亩耕地解除了洪涝灾。蓄洪灌溉方面,在涡河上兴建了涡阳闸、蒙城闸、大寺闸;在颍河上兴建了阜阳闸、颍上闸;在茨淮新河上兴建了茨河铺闸、插花闸、阚疃闸。对上游来水分别进行了一、二、三级节制,扩大了农田灌溉面积。另外,建机电排灌站1370处,打机灌井12017眼,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390万亩。同时通过治水实践培养了一大批水利建设人才。解放初期,在治水中缺乏技术力量,从上海等地调进近百名水利专业人员,仍不能满足需要。1958年后,在干中学,学中干,很多人成为设计、统计、机电等方面专业人才,不仅能够担当水利设计任务,并且可承担大型涵闸的施工。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